精品国产一级在线观看,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亚洲,免费一级欧美大片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服務器企業動態 → 正文

英特爾至強D全面交鋒64位ARM

責任編輯:editor007 |來源:企業網D1Net  2015-07-13 22:19:41 本文摘自:MSN中文網

經過多年打拼,在如今的數據中心領域,英特爾已占據絕對優勢。但樹大招風,在巨大的蛋糕面前,一定會有很多人試圖從中分一杯羹,IBM POWER想,ARM同樣想,而這其中各方其實也一直處于一種不斷博弈的狀態,拼技術、比生態,比如在關鍵業務領域,POWER、E7一直互為追逐對象,而在數據中心邊緣,64位ARM服務器處理器(以下簡稱64位ARM)則對標凌動系列處理器(請注意,這個時間節點截止到2015年3月)。

為什么會有這么一個時間節點?這就不得不提到至強D系列處理器(以下簡稱至強D)的發布。在至強D面世之前,更多與64位ARM競爭的是凌動系列處理器(少部分是至強E3系列處理器)。那時候,雖然相比64位ARM,凌動C2000系列處理器(2013年9月發布)不落下風,但也不占太明顯優勢。如果長此以往,ARM對英特爾的威脅也會越來越大,這也是英特爾發布至強D的一個重要原因。

至強D表現究竟如何?相比64位ARM,其是否有壓倒性的優勢?下面一起來分析一下。這里需要指出的是,至強D是完整的SoC片上系統,而ARM提供的只是核心架構,嚴格意義上說,二者并不等同。為了全方位地呈現至強D與64位ARM之間的異同,本文選擇AMD皓龍A1100處理器(以下簡稱A1100)作為64位ARM的代表進行比對。至于為什么選AMD,一方面受限選擇范圍,畢竟研發生產64位ARM的廠商本來也不多,而像之前名噪一時的ARM服務器芯片廠商Calxeda早已倒閉;另一方面,在數據中心的邊緣應用中,AMD還有一點優勢,比如低功耗。所以從這個層面來看,A1100其實算是64位ARM中的佼佼者,本文的對比也可以理解為兩強之間的對話。

至強D是一款什么樣的產品?

雖然在去年的IDF上,英特爾就透露了至強D的一些相關信息,但直到今年3月,才得以真正揭開其神秘面紗。

轉守為攻 英特爾至強D全面交鋒64位ARM

至強D已經發布的產品規格

 

簡單而言,至強D是英特爾首款基于至強系列處理器的SoC產品,其基于Broadwell架構,采用英特爾最新的14nm工藝制程(領先最新的至強E5 v3和至強E7 v3一代),目前只有兩款產品面世,分別為4核和8核,每核心平均1.5MB三級緩存(8核心共享12MB三級緩存,四核心減半),支持雙通道四插槽DDR4和DDR3L內存,單處理器最大支持128GB內存,TDP(熱設計功耗)45W。

轉守為攻 英特爾至強D全面交鋒64位ARM

至強D架構設計圖,這張圖很好地解釋了為什么至強D是一款SoC產品,其不僅包含CPU,還有很多相應的模塊。比如,其支持24個PCIe 3.0通道,8個PCIe 2.0通道,4個USB3.0接口、6個SATA3接口,而且還支持 2個萬兆網絡接口。

當然,以上信息看起來可能沒有多大的感覺,與同類產品相比,甚至差不多。比如,A1100基于64位ARM Cortex-A57架構,同樣是SoC式設計,內置四核心或八核心(前者為屏蔽一部分核心而來),每核心平均1MB三級緩存(全部核心共享一體化三級緩存,容量最高8MB),主頻不低于2GHz,內存控制器同時支持DDR3和DDR4,最高容量為128GB,制造工藝為GlobalFoundries的28nm工藝。

如果純分析參數,二者差的可能真沒有那么多。但要說至強D最重要的、或者說最強勢的一點,還是英特爾TSX(事務同步擴展)指令集的應用。可能你覺得這個詞似曾相識?沒錯,在前些天至強E7 v3的發布會上就講過這項技術,也正是主要憑借這項新技術,使得E7 v3在SAP HANA的測試中較E7 v2提升達6倍之多。

轉守為攻 英特爾至強D全面交鋒64位ARM

至強D與凌動C2000、至強E5 v3的主要RAS特性對比。可以看出,在C2000的基礎上,至強D新增了很多RAS特性。

除此之外,為了更好地支持更高端的服務器應用和特殊場合對單路SoC系統的可靠性需求,至強D新增了很多RAS特性,比如PCI Express ECRC (End-to-End CRC)就是至強E5 v3甚至都不具備的。

轉守為攻 英特爾至強D全面交鋒64位ARM

所以總結起來,至強D是英特爾一款介于凌動C2000系列和E3系列(更準確地講,應該是E5系列)處理器之間的產品,它的定位更加細化,主要面向以動態Web服務、專用托管和Web高速緩存,邊緣路由和安全設備,入門級的SAN和NAS存儲、溫存儲等數據中心邊緣應用領域。

細心的讀者應該還記得在《論“互聯網+”時代下的關鍵業務新常態》一文中對于關鍵業務外延的論述,就是如今的關鍵業務已擴展至了從前端(Web端)到后端(數據中心端)的全業務平臺,只關注傳統關鍵業務,為其上最好的設備的方式已不可取,用戶需要關注業務流程的每個環節。結合前文所講,不難發現,至強D已經為這種業務需求的變化做好了準備,相比上一代產品,性能、RAS特性等均實現了大幅增強。那至強D相比64位ARM的表現又如何呢?首先我們看看二者在性能層面的表現。

比拼64位ARM,性能如何?

按照慣例,既然是芯片級的較量,我們還是先看看雙方在性能方面的比拼。當然,與關鍵業務對性能的要求不同,數據中心邊緣應用并不是一味要求性能高,而是更追求每瓦的性能高低,這是因為數據中心邊緣所部署的設備數量要遠大于關鍵業務系統,比如像BAT之類的互聯網廠商的Web接入系統的服務器規模一般都在幾萬臺,哪怕節省1%的電量,最終節約的都是一個十分可觀的數字。

前文講過,在至強D發布之前,C2000系列與64位ARM之間就產品層面的較量大致處于犬牙交錯的狀態,也就是說差不多,何以為證呢?舉個例子,根據AMD公布的A1100的SPEC測試成績顯示,8核心(A1100最頂尖產品)的SPECint_rate整數性能大約為80,每核心10,熱設計功耗25W。凌動C2750(C2000系列最頂尖產品)的SPECint_rate整數性能是多少呢?根據英特爾官方數據,C2750的該項測試成績為106,TDP為20瓦。可以看出二者有一定差距,但還不算太大(這里需要指出的是C2750發布時間較早,在2013年9月,A1100是2014年1月發布的,二者差不多屬于一代產品)。

轉守為攻 英特爾至強D全面交鋒64位ARM

 

AMD皓龍A1100 SPECint_rate整數性能測試成績

 

轉守為攻 英特爾至強D全面交鋒64位ARM 英特爾凌動C2750與上一代產品S1260的SPECint_rate整數性能測試成績對比

如果說1年多以前,A1100與C2750還勉強算勢均力敵的話,那隨著至強D的誕生,這一差距明顯被拉大了。

轉守為攻 英特爾至強D全面交鋒64位ARM

至強D與凌動C2750的動態Web性能測試對比

 

根據英特爾公開的資料顯示,在動態Web服務的測試中,搭載預生產的1.9GHz、8核心至強D的系統性能是搭載2.4GHz、8核心凌動C2750系統的3.4倍,相較而言有著顯著的性能提高,而即便平均到每瓦性能也提升至1.7倍。要知道,最后量產的至強D主頻為2.0GHz,顯然這一性能提升數值還會更高。粗略計算,至強D的每瓦性能已經是A1100的2倍以上。

以上可以說是至強D與64位ARM比較的第一個層面——性能。不用細追究,至強D的性能也遠超過64位ARM。或許有人會質疑,至強D是今年新發布的產品,而A1100去年就發了,相差超過1年,這樣的比較并不公平。這其中確實有一點道理,但一方面就如前文所講,選擇A1100實屬無奈,其已經算是64位ARM陣營中很新的產品了;另一方面,即便是給其加一代產品,想要實現兩倍多的性能提升也并非易事,這也引出了64位ARM與至強D較量的另一個層面。

性能只是冰山一角 生態更重要

“如今IT行業的比拼絕不只是產品之間的較量”,相信這句話大多數人是認同的。產品好只是有了一塊好的敲門磚,至于能不能敲開門,還需要一系列配套的“措施”。比如是否有足夠多的OEM廠商、操作系統廠商、應用開發商等。

性能方面的較量二者已見分曉,那在上述層面二者之間又是一個什么態勢呢?其實也不用多說,ARM的強項在移動端,像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領域,其占有絕對優勢,生態自然也更豐富,但論企業級市場,其進入也不過才幾年時間,較英特爾之間的差距要遠大于二者在性能層面的差距。

以OEM廠商為例,所有的服務器廠商,包括惠普、戴爾、華為、浪潮、聯想、SuperMirco等都是英特爾強有力的合作伙伴。反觀ARM,雖然惠普、戴爾、聯想等都聲稱要推出64位ARM服務器,但除了惠普MoonShot登月計劃服務器外,其它都遲遲不見動靜。是這些廠商不看好這項技術嗎?顯然不是,那是為什么?因為在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圈之前,即便生產出來產品也賣不出去,因為產品是要用的,不是擺放在那看的。

同樣的道理,對于操作系統層面、應用層面、解決方案層面也都是一樣,ARM要想成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包括英特爾成就今天的局面也是一步步走出來的。這其中ARM還有一個天然的劣勢,那就是其只提供核心架構,而不提供成品。換句話說,ARM只管收授權費,但對于下游廠商的支持是十分有限的。在這樣的情形下,要想在企業市場推廣ARM產品,就需要像惠普這樣的廠商去不斷的投入、構建生態,換做是你,這樣的吸引力有多大呢?要知道想在企業級市場立足的投入是要遠高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領域的。

總的來說,如果說凌動C2000系列產品時期,英特爾在邊緣數據中心領域還處于固守狀態的話,那隨著至強D的發布,英特爾已全面進入反攻期。與此同時,至強D的面世也意味著英特爾在關鍵業務新常態下的布局更加全面、強悍。當然,話說回來,究竟鹿死誰手現在下結論還為時尚早。但可以肯定的是英特爾這艘大船一旦開動,ARM面臨的將是更加嚴峻的形勢。

關鍵字:至強ARM英特爾

本文摘自:MSN中文網

x 英特爾至強D全面交鋒64位ARM 掃一掃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當前位置:服務器企業動態 → 正文

英特爾至強D全面交鋒64位ARM

責任編輯:editor007 |來源:企業網D1Net  2015-07-13 22:19:41 本文摘自:MSN中文網

經過多年打拼,在如今的數據中心領域,英特爾已占據絕對優勢。但樹大招風,在巨大的蛋糕面前,一定會有很多人試圖從中分一杯羹,IBM POWER想,ARM同樣想,而這其中各方其實也一直處于一種不斷博弈的狀態,拼技術、比生態,比如在關鍵業務領域,POWER、E7一直互為追逐對象,而在數據中心邊緣,64位ARM服務器處理器(以下簡稱64位ARM)則對標凌動系列處理器(請注意,這個時間節點截止到2015年3月)。

為什么會有這么一個時間節點?這就不得不提到至強D系列處理器(以下簡稱至強D)的發布。在至強D面世之前,更多與64位ARM競爭的是凌動系列處理器(少部分是至強E3系列處理器)。那時候,雖然相比64位ARM,凌動C2000系列處理器(2013年9月發布)不落下風,但也不占太明顯優勢。如果長此以往,ARM對英特爾的威脅也會越來越大,這也是英特爾發布至強D的一個重要原因。

至強D表現究竟如何?相比64位ARM,其是否有壓倒性的優勢?下面一起來分析一下。這里需要指出的是,至強D是完整的SoC片上系統,而ARM提供的只是核心架構,嚴格意義上說,二者并不等同。為了全方位地呈現至強D與64位ARM之間的異同,本文選擇AMD皓龍A1100處理器(以下簡稱A1100)作為64位ARM的代表進行比對。至于為什么選AMD,一方面受限選擇范圍,畢竟研發生產64位ARM的廠商本來也不多,而像之前名噪一時的ARM服務器芯片廠商Calxeda早已倒閉;另一方面,在數據中心的邊緣應用中,AMD還有一點優勢,比如低功耗。所以從這個層面來看,A1100其實算是64位ARM中的佼佼者,本文的對比也可以理解為兩強之間的對話。

至強D是一款什么樣的產品?

雖然在去年的IDF上,英特爾就透露了至強D的一些相關信息,但直到今年3月,才得以真正揭開其神秘面紗。

轉守為攻 英特爾至強D全面交鋒64位ARM

至強D已經發布的產品規格

 

簡單而言,至強D是英特爾首款基于至強系列處理器的SoC產品,其基于Broadwell架構,采用英特爾最新的14nm工藝制程(領先最新的至強E5 v3和至強E7 v3一代),目前只有兩款產品面世,分別為4核和8核,每核心平均1.5MB三級緩存(8核心共享12MB三級緩存,四核心減半),支持雙通道四插槽DDR4和DDR3L內存,單處理器最大支持128GB內存,TDP(熱設計功耗)45W。

轉守為攻 英特爾至強D全面交鋒64位ARM

至強D架構設計圖,這張圖很好地解釋了為什么至強D是一款SoC產品,其不僅包含CPU,還有很多相應的模塊。比如,其支持24個PCIe 3.0通道,8個PCIe 2.0通道,4個USB3.0接口、6個SATA3接口,而且還支持 2個萬兆網絡接口。

當然,以上信息看起來可能沒有多大的感覺,與同類產品相比,甚至差不多。比如,A1100基于64位ARM Cortex-A57架構,同樣是SoC式設計,內置四核心或八核心(前者為屏蔽一部分核心而來),每核心平均1MB三級緩存(全部核心共享一體化三級緩存,容量最高8MB),主頻不低于2GHz,內存控制器同時支持DDR3和DDR4,最高容量為128GB,制造工藝為GlobalFoundries的28nm工藝。

如果純分析參數,二者差的可能真沒有那么多。但要說至強D最重要的、或者說最強勢的一點,還是英特爾TSX(事務同步擴展)指令集的應用。可能你覺得這個詞似曾相識?沒錯,在前些天至強E7 v3的發布會上就講過這項技術,也正是主要憑借這項新技術,使得E7 v3在SAP HANA的測試中較E7 v2提升達6倍之多。

轉守為攻 英特爾至強D全面交鋒64位ARM

至強D與凌動C2000、至強E5 v3的主要RAS特性對比。可以看出,在C2000的基礎上,至強D新增了很多RAS特性。

除此之外,為了更好地支持更高端的服務器應用和特殊場合對單路SoC系統的可靠性需求,至強D新增了很多RAS特性,比如PCI Express ECRC (End-to-End CRC)就是至強E5 v3甚至都不具備的。

轉守為攻 英特爾至強D全面交鋒64位ARM

所以總結起來,至強D是英特爾一款介于凌動C2000系列和E3系列(更準確地講,應該是E5系列)處理器之間的產品,它的定位更加細化,主要面向以動態Web服務、專用托管和Web高速緩存,邊緣路由和安全設備,入門級的SAN和NAS存儲、溫存儲等數據中心邊緣應用領域。

細心的讀者應該還記得在《論“互聯網+”時代下的關鍵業務新常態》一文中對于關鍵業務外延的論述,就是如今的關鍵業務已擴展至了從前端(Web端)到后端(數據中心端)的全業務平臺,只關注傳統關鍵業務,為其上最好的設備的方式已不可取,用戶需要關注業務流程的每個環節。結合前文所講,不難發現,至強D已經為這種業務需求的變化做好了準備,相比上一代產品,性能、RAS特性等均實現了大幅增強。那至強D相比64位ARM的表現又如何呢?首先我們看看二者在性能層面的表現。

比拼64位ARM,性能如何?

按照慣例,既然是芯片級的較量,我們還是先看看雙方在性能方面的比拼。當然,與關鍵業務對性能的要求不同,數據中心邊緣應用并不是一味要求性能高,而是更追求每瓦的性能高低,這是因為數據中心邊緣所部署的設備數量要遠大于關鍵業務系統,比如像BAT之類的互聯網廠商的Web接入系統的服務器規模一般都在幾萬臺,哪怕節省1%的電量,最終節約的都是一個十分可觀的數字。

前文講過,在至強D發布之前,C2000系列與64位ARM之間就產品層面的較量大致處于犬牙交錯的狀態,也就是說差不多,何以為證呢?舉個例子,根據AMD公布的A1100的SPEC測試成績顯示,8核心(A1100最頂尖產品)的SPECint_rate整數性能大約為80,每核心10,熱設計功耗25W。凌動C2750(C2000系列最頂尖產品)的SPECint_rate整數性能是多少呢?根據英特爾官方數據,C2750的該項測試成績為106,TDP為20瓦。可以看出二者有一定差距,但還不算太大(這里需要指出的是C2750發布時間較早,在2013年9月,A1100是2014年1月發布的,二者差不多屬于一代產品)。

轉守為攻 英特爾至強D全面交鋒64位ARM

 

AMD皓龍A1100 SPECint_rate整數性能測試成績

 

轉守為攻 英特爾至強D全面交鋒64位ARM 英特爾凌動C2750與上一代產品S1260的SPECint_rate整數性能測試成績對比

如果說1年多以前,A1100與C2750還勉強算勢均力敵的話,那隨著至強D的誕生,這一差距明顯被拉大了。

轉守為攻 英特爾至強D全面交鋒64位ARM

至強D與凌動C2750的動態Web性能測試對比

 

根據英特爾公開的資料顯示,在動態Web服務的測試中,搭載預生產的1.9GHz、8核心至強D的系統性能是搭載2.4GHz、8核心凌動C2750系統的3.4倍,相較而言有著顯著的性能提高,而即便平均到每瓦性能也提升至1.7倍。要知道,最后量產的至強D主頻為2.0GHz,顯然這一性能提升數值還會更高。粗略計算,至強D的每瓦性能已經是A1100的2倍以上。

以上可以說是至強D與64位ARM比較的第一個層面——性能。不用細追究,至強D的性能也遠超過64位ARM。或許有人會質疑,至強D是今年新發布的產品,而A1100去年就發了,相差超過1年,這樣的比較并不公平。這其中確實有一點道理,但一方面就如前文所講,選擇A1100實屬無奈,其已經算是64位ARM陣營中很新的產品了;另一方面,即便是給其加一代產品,想要實現兩倍多的性能提升也并非易事,這也引出了64位ARM與至強D較量的另一個層面。

性能只是冰山一角 生態更重要

“如今IT行業的比拼絕不只是產品之間的較量”,相信這句話大多數人是認同的。產品好只是有了一塊好的敲門磚,至于能不能敲開門,還需要一系列配套的“措施”。比如是否有足夠多的OEM廠商、操作系統廠商、應用開發商等。

性能方面的較量二者已見分曉,那在上述層面二者之間又是一個什么態勢呢?其實也不用多說,ARM的強項在移動端,像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領域,其占有絕對優勢,生態自然也更豐富,但論企業級市場,其進入也不過才幾年時間,較英特爾之間的差距要遠大于二者在性能層面的差距。

以OEM廠商為例,所有的服務器廠商,包括惠普、戴爾、華為、浪潮、聯想、SuperMirco等都是英特爾強有力的合作伙伴。反觀ARM,雖然惠普、戴爾、聯想等都聲稱要推出64位ARM服務器,但除了惠普MoonShot登月計劃服務器外,其它都遲遲不見動靜。是這些廠商不看好這項技術嗎?顯然不是,那是為什么?因為在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圈之前,即便生產出來產品也賣不出去,因為產品是要用的,不是擺放在那看的。

同樣的道理,對于操作系統層面、應用層面、解決方案層面也都是一樣,ARM要想成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包括英特爾成就今天的局面也是一步步走出來的。這其中ARM還有一個天然的劣勢,那就是其只提供核心架構,而不提供成品。換句話說,ARM只管收授權費,但對于下游廠商的支持是十分有限的。在這樣的情形下,要想在企業市場推廣ARM產品,就需要像惠普這樣的廠商去不斷的投入、構建生態,換做是你,這樣的吸引力有多大呢?要知道想在企業級市場立足的投入是要遠高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領域的。

總的來說,如果說凌動C2000系列產品時期,英特爾在邊緣數據中心領域還處于固守狀態的話,那隨著至強D的發布,英特爾已全面進入反攻期。與此同時,至強D的面世也意味著英特爾在關鍵業務新常態下的布局更加全面、強悍。當然,話說回來,究竟鹿死誰手現在下結論還為時尚早。但可以肯定的是英特爾這艘大船一旦開動,ARM面臨的將是更加嚴峻的形勢。

關鍵字:至強ARM英特爾

本文摘自:MSN中文網

電子周刊
回到頂部

關于我們聯系我們版權聲明隱私條款廣告服務友情鏈接投稿中心招賢納士

企業網版權所有 ©2010-2024 京ICP備09108050號-6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9343號

^
  • <menuitem id="jw4sk"></menuitem>

    1. <form id="jw4sk"><tbody id="jw4sk"><dfn id="jw4sk"></dfn></tbody></form>
      主站蜘蛛池模板: 神池县| 济南市| 郁南县| 崇阳县| 潞城市| 永定县| 竹山县| 新余市| 南乐县| 鞍山市| 闻喜县| 若尔盖县| 信阳市| 双辽市| 西林县| 保德县| 湄潭县| 准格尔旗| 普格县| 庄浪县| 科技| 朝阳区| 乐陵市| 昭苏县| 鲁甸县| 巴塘县| 霍州市| 奎屯市| 赤水市| 胶州市| 永和县| 黑水县| 武义县| 永平县| 烟台市| 江安县| 天水市| 翁牛特旗| 开封市| 凌云县| 南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