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開始,日本消費電子企業索尼給公眾留下的關鍵詞似乎總也離不開“裁員”和“虧損”。去年索尼移動決定縮減中國市場智能手機業務,并隨即進行了700~800人規模的裁員,引發了中國員工抗議示威活動。幾次之后,近日這把裁員的大刀又落在了瑞典移動部門頭上。
6月3日,索尼在公開場合確認,為了進一步壓縮成本,提升公司利潤,公司移動部門將在瑞典開展1000人規模的裁員,將該部門員工總人數縮減至1200人。具體來講,裁員牽涉到索尼移動瑞典所有部門和層級人士,據《北京商報》報道,此次裁員涵蓋575名全職員工及400名承包合同工。
而此番執行裁員,也只是索尼總公司整體裁員計劃的延續。據悉,今年早些時候,索尼官方曾宣布其旗下移動部門將在全國范圍內裁員2100人。彼時索尼發言人卡捷瑟·皮特森曾在公開場合表示,對移動部門進行裁員的原因是公司手機業務在蘋果、三星及中國本土手機的圍剿中遭遇了挑戰。
“過去幾年索尼一直在變革和裁員,但(這一策略)持續至今說明此前的變賣資產、裁員等一系列措施并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家電專家劉步塵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按照日企一貫的員工終身負責制制度,裁員往往表明公司經營出現了嚴重的困難。
而面對媒體,索尼也依舊保持著低調沉默的態度。截至發稿,索尼公關部門并未對記者就裁員及索尼移動業務的相關問題給予答復。
移動業務處境尷尬
毫無疑問的一點是,在索尼移動多番裁員的陰影背后,是該板塊業績的萎靡不振。
公開資料顯示,過去幾年索尼已經出現6個財年的虧損狀況。其中去年發布的第二季度財報顯示,由于受到移動通訊業績拖累,公司整體凈利潤虧損金額高達12億美元。而索尼對移動業務也顯得有些心灰意冷。
去年年底,索尼曾宣布手機產品不會退出中國市場,但將大幅縮減中國區業務,且將不再開發和出售面對中國市場的手機。
目前智能手機的市場格局已經基本成型,國際市場由蘋果、三星等品牌引領,而在中國本土市場,小米、華為、聯想憑借接地氣的性價比也占據了較大的市場份額。
在各方的圍剿下,走中高端路線的索尼智能手機,并未成功推出足以同蘋果及三星比肩的產品,撼動其壟斷地位,而在性價比的比拼中,又不敵中國中低端品牌。索尼智能手機的處境相當尷尬。
事實上,在功能機時代,索尼相關產品曾被稱作“皇冠上的明珠”。
劉步塵認為或許正是功能機時代的出色表現,讓索尼對于智能時代的到來并不敏感,沒有意料到新技術對傳統技術的顛覆速度之快。
而另一方面,索尼在移動業務發展上的失勢,某種程度上是日本家電企業的一個縮影。移動互聯網、智能時代的到來,撼動了日本企業在功能機時代的霸主地位,徹底失去了發力的機會。加之,近年來日本經濟整體萎靡不振,嚴重蕭條,大勢不佳的情況下,個別企業也難以有優秀的表現。
索尼未放棄移動業務
也有業內人士認為,在需要快速反應機制的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機時代,日本企業決策鏈條過程、官僚機制嚴重、權力難以下放的特點,也導致日本企業在中國市場難以適應,給了韓國LG及中國家電企業趁機搶占市場的機會。
目前最令人關注的則是索尼移動部門的下一步動態。由于此前在智能手機發展大潮下,索尼一度希望靠移動業務崛起,因此部分業內人士認為,盡管目前面臨虧損和裁員的困境,但索尼未必會放棄移動業務,或許尚存轉機。但更多聲音則看衰該公司移動業務的前景。
資深消費電子產業分析師梁振鵬認為,擺在索尼移動面前的只有兩條出路:“一種是將現有的生產線關停,將索尼移動員工裁員或調配至其他部門,另一種就是趁索尼在移動領域尚有一定口碑,盡早將移動部門出售。”他同時指出,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索尼移動“咸魚翻身”的可能性幾乎為零。“根據索尼的品牌價值,不可能屈就與中國本土品牌中低端競爭,因為索尼各個產品線都是中高端定位,如果智能手機定位拉低,會直接影響其他產品的議價能力。”
棄OLED或為最大戰略失誤
“(這幾年)索尼所有努力都是圍繞減虧來做的,在培育未來新的利潤增長點,并沒有做起來,這直接導致其經營狀況沒有好轉。”在劉步塵看來,索尼在戰略上最大的不明智就是將移動業務作為2014~2015年的發展重點,而在最具優勢和競爭力的彩電業務上投入放緩。
彩電業務上,從顯像管時代起,索尼就一直具備明顯的技術優勢,因此索尼也是最早投入對“未來電視”OLED產品研發中的企業,經歷了該類產品早期艱難的技術探索階段。
此前OLED的市場遠未培養起來,持續投入技術研發,卻難以收回利潤,同時承受著集團整體業績虧損的壓力。
索尼在2014年宣布放棄OLED專供4K電視。不過時隔數月,今年市場認為OLED有望“撥云見日”,此時留下來的堅持者LG和三星已經把持住了市場。業內人士認為,耕耘多年,索尼在迎來收獲之前退出令人抱憾。盡管此舉或處于財務壓力,但放棄了未來的市場方向,也為索尼下一步發展帶來隱憂。
劉步塵認為,索尼對市場反應的遲鈍,從液晶電視時代就已經顯現。“索尼是顯像管時代的老大,但10年前當所有韓國、中國企業都轉攻液晶平板時,索尼是最后一個轉身的。不愿接受產業發展方向使索尼后來跌落到全球第四、第五的位置。”
而對于目前的彩電業務,梁振鵬表示,索尼彩電的硬傷在于,核心的面板已經占到整機造價的70%,而目前索尼沒有液晶面板生產線,與終端組裝工廠相比并無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