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娶”華三通信的競爭終于塵埃落定,5月21日,紫光股份與惠普簽訂股權收購協議,紫光股份以不低于25億美元收購惠普所出售的“新華三”51%的股權。所以并不是之前盛傳的華三被完全收購,而是合資。主角也不只包括原華三,而是將中國惠普的服務器、存儲和技術服務業務打包在一起。
在5月22日召開的媒體交流會上,清華控股董事長徐井宏表示,“清華紫光與惠普攜手打造‘新華三’開創了國際巨頭在中國本土化上一種全新的模式。”他認為,競合發展是未來IT生態形成的開始。
清華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在公開場合曾多次表示,“紫光要發展IC及IT產業,必須掌握核心技術。而獲取的途徑不外乎兩條:一是立足自身研發;另外,如果有好機會,收購不失為一條捷徑。”
如今收購華三的確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它在數據中心及企業網絡市場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2014年9月傳出惠普有意出售華三的消息后,曾吸引了中國電子、華信等公司的競逐。
其實,正如很多分析所言,惠普出售華三意在給其一個國有身份,之前作為惠普的全資子公司,華三在很多政府及關鍵行業中的項目中被“嫌棄”,這讓它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倍感壓力。
在“戶口”這個問題上,華三一直很尷尬,國內出生,公司總部設在杭州,無奈有一個外國的“后媽”。正如華三通信CEO曹向英的話說,“華三一直以來就是國內的公司,只不過是境外股東。”
華三因此在做過不少努力,甚至在公關途徑上,更多將自己稱為“華三通信”,而很少用那個“洋氣”的名字“H3C”。
可是這只是表面功夫,在自主可控上升到國家層面的環境下,這并不能簡單“蒙混過關”,做到“表里如一”才有翻盤的機會。于是,有了今天。
在趙偉國給出的清華紫光能夠收購華三的原因中,也指出了國有身份的重要因素。在官方資料中,也印證了這一點,“實現網絡設備全產品線的國產替代,進而實現基于國產芯片、操作系統的全國產化設備,已經事關國家的核心利益。此外,隨著互聯網的觸角不斷延伸滲透到人們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IT的角色已從傳統的行業輔助工具變成革新的核心驅動力。因此,網絡設備產業已經成為具有國家戰略價值和極具市場發展前景的朝陽產業”。
在此,筆者可以理解清華紫光和惠普用股權的變化進行合作,不論雙方在談判過程中這個意愿是否一致,但這個結果是雙贏的。在惠普眼中,華三是一個有競爭力的公司,而沒有完全放手。對紫光來說,實現了控股,而沒有投入更大的成本。趙偉國曾說,“在科技快速發展的當今,只有站在高起點上與高科技巨人展開對華,才能掌握核心競爭力,掌握話語權。股權合作是一條有效的途徑。”
一旦收購完成,筆者認為,在網絡設備市場,也就是原華三的主營業務領域,新華三會迎來更大的機會。其實在作為惠普的全資子公司時代,華三也一直是獨立運營。如今得到國有控股,基本掃清政策障礙。
基于這樣的目的,我們可以猜想,惠普為何將在國內的服務器、存儲和技術服務業務打包在一起的心思,搭上順風車,有了“國有標簽”。可是他們在運營和管理上是兩部分,惠普中國的這些部分企業業務怎么和原華三融合是一個問題,另一問題是,這樣的標簽是否被認可。
據悉,收購完成后,新華三將成為惠普服務器、存儲和網絡產品在中國境內的獨家經銷商,惠普公司將成為新華三在中國境外的獨家合作渠道。縷縷這樣的關系,它和像聯想并購IBM x86服務器業務的形態并不一樣。
假想,如果清華紫光單純的控股華三或收購也許更簡單了,如今加上中國惠普的服務器、存儲和技術服務業務,其中一些細節并沒有透露,一時還真不知道怎么定位新華三。
另外,在人員和組織結構上,官方稱,原華三通信和中國惠普服務器、存儲與技術服務業務的核心管理團隊將繼續保持相對穩定,原中國惠普負責人將繼續領導惠普在華業務。清華紫光并沒有宣布如何參與到新華三的董事會和治理結構中。
新華三面臨管理和文化融合的挑戰,另外在業務上也存在一些困擾,就像中國惠普仍將繼續100%擁有其在華的一些企業業務,例如Aruba的網絡產品,特別在無線上和華三有極大的沖突。惠普中國區董事長兼華三通信董事長毛渝南稱,雙方的合資,目標一致能夠打造一個強大的新華三,其實仍有分歧。
整個收購案有望于2015年底完成,實現新華三的目標仍有很多挑戰需要解決。不過在媒體溝通會聽到了這樣的爆料,清華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已經承諾將個人資產的70%捐贈給清華大學以培養人才和推進中國信息產業發展,他及帶領的團隊是有夢想的人,期待清華紫光的入主能夠帶給新華三的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