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海爾的美國總部在紐約,過去每個職位給多少錢是固定的,現在是給企業創造了多少價值就拿多少錢,他們聽了之后,有12個人立即就辭職了。在網絡化戰略實施之前,旗下上市公司青島海爾(600690)一直保持兩位數的同比高速增長,之后公司營收同比增長落入個位數區間。
大企業內部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下有對策,上面就會出更多的政策,越來越細,你把什么都控制住了,可以,但是人的創造力沒了。你就出了大企業病了。這個大企業病,到最后你想治的時候,肯定治不了
海爾的與眾不同之處在于,企業原本發展良好卻主動打破傳統,以自我顛覆的方式適應互聯網時代。
4月29日上午,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張瑞敏接受了《財經》記者采訪,他說:“沒有哪一個企業不經過折騰就能成功。”
2012年12月26日,海爾正式宣布實施網絡化戰略。所謂網絡化戰略就是,原來海爾是傳統制造企業,現在要轉變成制造創業家的平臺型企業。這意味著組織結構、管理體系和企業文化的徹底再造。
在網絡化戰略實施之前,旗下上市公司青島海爾(600690)一直保持兩位數的同比高速增長,之后公司營收同比增長落入個位數區間。但海爾集團整體收入、利潤仍保持高速增長,2014年,其全球營業額是2007億元,同比增長11%,利潤實現150億元,同比增長39%。
張瑞敏認為,任何企業都會面臨轉型的問題,即便現在正在高速成長的互聯網企業亦不例外。“企業從0到1之后,必然都想著從1到n,此后,企業的組織結構又會回到傳統,變成自己的束縛。”
對于企業家來說,關鍵在于如何在企業轉型的同時實現收入與利潤的平穩增長,并靈活應對管理和文化挑戰。
以下是張瑞敏先生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的問答節選,完整采訪內容將在5月18日出版的《財經》雜志上刊出。
《財經》:海爾兩年多前開始大變革,目標是企業平臺化和員工創客化,您認為互聯網時代企業必須這么做。但是您擔不擔心失控?因為您把一個中央集權的大型組織,打散成碎片化的小微創業公司。
張瑞敏:我們一開始都擔心失控,但是是否會失控取決于這些創業團隊能不能自控?實際上,你想想,如果你不這么做就能控制得住嗎?大企業內部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下有對策,上面就會出更多的政策,越來越細,你把什么都控制住了,可以,但是人的創造力沒了。你就出了大企業病了。這個大企業病,到最后你想治的時候,肯定治不了。
《財經》:員工創業以后,注冊成獨立的公司之后,跟海爾還有什么關系。海爾畢竟是上市公司,還得有財報有業績?
張瑞敏:他們可以在上市公司有股份,但不是做好做不好都有。做不好,你不僅沒股份,還要離開。至于你在創業公司里的股份,我按市價折算買下來,把資源交給別人來做。但如果一開始就把政策定得很死,他就做不起來。
《財經》:母公司的人不斷剝離出去創業,會不會導致母體越來越?。?/strong>
張瑞敏:周云杰可以給你解答。
周云杰(海爾輪值總裁):我們是這么做的。關于上市公司投資創業公司,很清楚,兩個投資條件,一個是你拿到了風投的錢,二是管理者在創業公司里有股份。然后管理者和上市公司有個協議,達到了一定的目標值,你在創業公司的股份就可以兌換成上市公司股份。
比如物流的小微公司,做到了一定價值被上市公司買入以后,小微公司的股份可以置換成上市公司的股份,但你要把上市公司的股份兌現,也有一定的解鎖期,解鎖條件是什么呢?比如上市公司利潤、市值,達到一定要求,你才能把股票變現。
所以,個人的想象空間與企業的創新價值,是綁在一塊的。大家都算的比較明白,首先我要拿到更好的回報的話,一定要把我的創業企業做的非常好,在這之后,如果想拿到更高的報酬,就要給集團、給上市公司做更大的貢獻。
海爾的小微主有兩種。一種是海爾占大股的,還有一種是我們占小股的,往往是初創企業。不要給他們約束太多,給他們一個平臺,同時我約定他,在一定條件下,我有優先回購權。如果他覺得海爾優先回購不劃算,我想把它獨立上市,我們也容許。你獨立上市的時候,海爾在里面是一個比較大的股東。相當于把它變成一個獨立的試點。都可以。
其實如果做大了,為什么非要變成我上市公司里的一部分呢?他分拆上市也沒有問題啊。
《財經》:大變革下的海爾整體業績平穩,這殊為不易。但今年一季報,青島海爾的營收出現了停滯,您有沒有壓力?
張瑞敏:IBM的前CEO曾對我說,我這個辦法聽起來很好,但他們不可能做。因為他每年必須對華爾街負責,華爾街如果要求利潤10個億,那么他們要把利潤分到各個部門。如果都分開了,怎么辦?這個很有道理。
現在海爾轉型的最大威脅,正在于此。海爾也有兩個上市公司,很有可能利潤指標達不到預期,這個非常難控制。目前利潤增長很好(青島海爾一季報利潤增長13%),但是營收有一點背離。為什么會這樣?因為原來執行領導指令的員工轉變成自組織的創業團隊后,他就成了主人,主人最看重利潤。過去,銷售額增長多少,就拿多少錢。現在要利潤,所以他就要把很多不盈利銷售額的去掉。所以,營收會出現暫時的降低,但這個現象不能持續時間太長。
《財經》:怎樣讓營收也盡快跟上來?
張瑞敏:企業轉型就像空中換引擎。我們是正在空中飛行的飛機,現在必須換引擎,一下換4個引擎不可能。我們現在的做法是,先換一個,另外三個保持飛行,換好之后再換另一個。這么做的挑戰就是,你不能硬著陸,砰一下就掉下來。你可以減慢速度,但是你不能減到你不能飛行的速度。同時,你要搶時間把引擎換了。
互聯網企業燒風投的錢,可以虧損五年都不要緊。傳統企業不行,不能因為轉型而讓業績急劇下滑。那怎么辦呢?要把那些看似包袱的實體資源,變成優質資產。
傳統企業有很多資源,營銷網絡、物流和服務網絡?;ヂ摼W化就要跟實體網絡結合起來,如果割裂,意味著我們放棄了原有的優勢。現在我們把線下的店變成和用戶交互的店。用戶不斷地在上面交互,這樣線下的店就不是包袱了。我們想做的事情,就是真正實現O2O。用戶可以參與產品的設計,可以參與企業的營銷,變成生態系統的一部分。這就是場景商務,這會引發顛覆式的革新。
《財經》:海爾變革中的最大困難或挑戰是什么?
張瑞敏:最大的挑戰在于管理,因為很多人的觀念很難轉過來。轉不過來的原因,跟切身利益有關。企業與員工之間的關系,過去是給你創造一個崗位,有崗位就有工資。現在企業只給你創造創業的機會,你自己去創造崗位,自己去創造工資。
即便是美國也并不都是硅谷文化。海爾的美國總部在紐約,當初我們要改革,要變成人單合一。過去是每個職位給多少錢,現在是給企業創造了多少價值就拿多少錢,他們聽了之后,12個人立即就辭職了。
文化整合費了很多勁,最困難的是在日本的公司。日本文化跟我們很不一樣,他們的傳統是年功序列,好處是團隊精神,弊病是不能發揮個體的創造力。
康德的那句話:人是目的不是工具。如果你把他當成工具,那么怎么都不行。
從轉型的方向和模式來講,都要走這條路。只不過他們的習慣不同,不一定采取我們這邊的方法。在日本,采取到酒館喝酒,通過喝酒逐漸地貫徹。如果不喝酒,就貫徹不了。
大公司變成創客文化,其實是很難很難的,因為在傳統的組織結構里待久了,很多人就給定死了。
企業的互聯網轉型,意味著企業的開放,開放透明之后,你會看到很多失敗的例子。但如果不轉型、不改變,可能現在看不到失敗,但是將來整個企業會失敗,就像柯達那樣一下子栽倒。
從企業文化上,就是要包容轉型中存在的失敗。我的職責,是想辦法把失敗控制在比較低的范圍。
沒有哪一個企業不經過折騰就能成功,要么就是還沒到應該折騰的時候。我注意到,很多企業取得一次成功之后,就覺得自己無所不能了。海爾也曾經高速發展過,現在我們想把原來的那一套扔了。因為每個企業的成功都是時代的產物,如果你不能跟上時代,就會被時代淘汰。處在互聯網時代,就只能是按照互聯網時代的方法來做。
未完待續:張瑞敏究竟如何理解互聯網+、如何為適應互聯網商業模式的變革而完成組織架構調整、如何在互聯網轉型中體現技術的重要性、如何避免轉型中的內耗,這些完整采訪內容將刊登于5月18日的《財經》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