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hfnxjk.com/statics/images/logo.png)
作為之前數年只觀望、不下場的代價,英特爾在2014年對移動市場內的客戶與潛在客戶提供巨額補貼,以換取他們拋棄ARM、轉向英特爾。截至其發布了財報的前九個月,花了30多億美元。
巨額損失之下,雖然董事長安迪·布萊恩特(Andy Bryant)在11月仍表示會不計損失地繼續致力于移動業務。但也在言談間給英特爾留了退路:英特爾之后不會繼續接受如此大的損失,該公司會作出改進。
關于這個“改進”,1月初,英特爾的CEO柯再奇在拉斯維加斯的CES大會的主題演講上揭了底牌:
1 PC領域的計算力強化。
2 可穿戴設備和物聯網等新業務領域的計算力和連接性。(關于連接,這篇舊文正是在闡釋BAT是如何通過“連接”賺錢)
這兩個戰略并不難理解。
在英特爾看來,涵蓋了可穿戴設備的物聯網會是未來最主流的技術與消費趨勢。這具體涉及的人與機器的手勢和聲音等各個維度的深度交互;3D技術的輸出輸入;無線的充電、傳輸、顯示技術;設備之間的互相連接,都需要盡量強大的計算性能和盡量低的功耗。從這些視角切入,有望在已然落后的移動領域跟高通、ARM跟對手面前扳回一局。
而在柯再奇的主題演講后的第二天,英特爾中國區總經理夏樂蓓則在采訪中,則把“投注在中國深圳為代表的創新生態圈,也列入了英特爾全球戰略當中:“英特爾中國不光是制定中國的戰略策略,我們也認為在英特爾中國制定的這種戰略策略,會影響到英特爾全球的戰略策略的布局。”
夏樂蓓把投中國、尤其是投資深圳列入英特爾全球的移動追趕戰略的底氣之一,顯然是去年英特爾把真金白銀投向中國。作為背景知識,英特爾在去年5月宣布了跟國內出貨量第一的平板電腦廠商瑞芯微的技術授權等深度戰略合作; 隨后,在深圳成立智能設備創新中心,并投資1億美元設立中國智能設備創新基金;9月又向擁有銳迪科微電子和展訊通信的中國最大芯片設計公司紫光集團投資了15億美元。
“中國市場不再簡單的只是一個消費級的市場,我們看待中國是一個合作伙伴創新的市場。”在CES上,英特爾中國區總經理夏樂蓓在采訪中回答虎嗅說,在PC和平板時代,中國的廠商更多是為中國市場提供服務,但是在物聯網這個新領域,中國廠商的創新則能夠布局到全球市場。換句話說,英特爾的其它合作伙伴也需要中國廠商的這些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