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賣半導體制造業不是新聞了。但是,最新消息隱含的畫外音卻很多。外電說,它與中東阿布扎比控制的Globalfoundries(以下簡稱GF)將達成協議,貼補15億美元,將自己的半導體制造業出脫給后者。
首先,我之前說的接盤對象,只能是GF與TSMC兩家之一。幾個月來,消息基本圍繞GF進行。
你應該持續看到,幾個月來,消息一直在GF轉悠。為什么只有GF接盤?
要考慮美國人的心思。臺積電雖是個國際化企業,代工客戶遍布全球,但它畢竟也是一家華人企業,美國狹隘的產業思維,忌憚心理自然還是有的。畢竟,TSMC目前已開始更多側重中國大陸市場。
GF名義上由中東阿布扎比資本控制,但幕后最核心的部分仍由美國人掌握。它是一種“美國技術力量+石油資本”的結構。如果沒有美國團隊(也包括新加坡團隊)、知識產權這兩層關聯,單靠中東人是沒能力運營這個Foundry的。
當年,AMD出脫制造業的時候,也是受到了美國政府的壓力。在選擇接盤者的過程中,糾結一時。
你從中能體會到,盡管在半導體價值鏈上,美國不斷向上游利潤更高的部分走,但在控制核心技術傳播上,它絲毫不含糊,依然不那么開放。對中國大陸不用說了,對于美國之外的其他競爭體,同樣存在警惕。
IBM之前將PC、服務器賣給了聯想。對比一下它與GF的最新交易,你會感覺到內外有別,里面有美國保守、狹隘的產業思維,擔心中國半導體業崛起絕非夸大之辭。
這就會帶來違背市場規律的后果。GF那么牛的資金實力,在并下新加坡特許之后,信心、言論一度爆棚,但是,4年多過去,無論體量、技術能力、商業化以及平臺創新能力都不及臺積電。
其次,IBM倒貼15億美元賣工廠給GF,還有另外的味道。
當然,第一感是IBM急于脫手。當初它想倒貼10億美元,GF不同意,張口要20億美元,現在看來是折中價。
你能斷言半導體業務已是IBM重大包袱么?這要區分開設計與制造業部分。
對GF來說,若是單純接盤IBM半導體制造業,哪怕補貼這15億美元,我覺得都未必合算。IBM半導體廠設備老舊,早已折舊完畢。對GF來說,只是簡單規模效應,沒有實質性體質提升。
GF猶豫的原因正在這里。它期望IBM將知識產權一并賣給它。IBM不同意。
我認為,如今談判有了轉機,GF可能接盤,它應該考慮來自IBM的長期訂單。IBM的芯片架構是它自己的,有些工藝與生產線關聯緊密,代工轉單比較難,而且,IBM恐怕也不敢因為需要出脫制造,而徹底割斷關聯。半導體制造業與其他普通行業制造業不同,設計再好,沒有生產線支撐沒有技術先進、運營穩健的代工廠,那等于把命運押在別人身上。
之前我寫過,IBM不可能徹底出脫半導體業,徹底切割與工廠的合作也很難。前不久,它甚至對外宣布,未來5年將投入30億美元,用于半導體設計領域。5年30億美元,如果投向制造業,幾乎不算什么,但是側重設計業務,我覺得仍可以充為一種信號:就是說,IBM會繼續深耕半導體市場,只是未來要專注于設計環節。
這就有了另一種畫外音。那就是,IBM與GF的關系,會因這筆交易而得以加強,從而中短期不排除可能會局部影響它與中芯國際、臺積電的關系。較早時,IBM與AMD、新加坡特許便有合作,并到延續如今的GF時期。
產業效應
結合上述兩個要點,我要說,盡管IBM堪稱是一部完整的IT業演進史,20多年來,每年專利申請與獲批數量一直位居全球第一,對它來說,半導體業仍是一種基礎技術,但它卻無法與將此作為核心主業的英特爾與ARM體系相比。
IBM所做的投入,根本無法與它們抗衡。過去幾年,IBM扮演了產業聯盟角色,持續釋放專利,開放運營,但效果一般。在基礎設施領域,面對英特爾,它的半導體業務已經顯得沒落;而在移動互聯網端,它又鞭長莫及,只能尋求與蘋果的合作,以貫通云端服務。
但從出脫對象看,我的判斷是,轉手GF而非向臺灣地區臺積電或中國大陸中芯等,對于這個領域來說,反而是一種抑制作用,GF制造至今未落地大陸,它與本地設計企業的合作不如對手更為緊密。在半導體制造業開始轉型開放平臺運營、步入泛網時代,我們還沒看到GF有太多深入布局中國市場的勇氣,這會導致IBM半導體陣營的力量難以發揮。
從這一點來說,如果預判隨后的趨勢,我認為,類似IBM的舉動,會促使中國大陸與臺灣地區的半導體業甚至整個TCT資源整合加速,以適應新的競爭。如果考慮到實體經濟的豐富度與競爭力,我不認為GF得手之后有多大威脅,而IBM的未來布局重心仍不會脫離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