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看到了幾個視頻,都是關于三星嘲諷蘋果屏幕變大的廣告,我的確被這樣的廣告逗樂了,倒不是因為三星的廣告拍得有多么生動有趣,而是從中我看到了三星的心虛與不安。
實際上,在第八代的iPhone 6和iPhone6 Plus于2014年9月10日舉辦的發布會結束后24個小時內,三星一口氣連推出了6部商業廣告來取笑蘋果的新產品。最無趣的那則廣告自然是三星嘲諷蘋果新推向市場的手機新品iPhone 6 Plus,走的是模仿三星大屏幕手機Galaxy Note的路線。老實說,這的確讓三星市場推廣費用有白白打水漂之嫌,事情不是明擺著么?蘋果可不是第一個推出類似大尺寸屏幕手機的廠商(稱之為最后一個倒是更合適一些),之前LG,諾基亞,HTC,包括華為等手機廠商不都這么干過么?
嘲笑一個在大屏幕手機市場中姍姍來遲的廠商,目前看來只有一個合理的解釋——那就是三星的智能手機目前承受了巨大的壓力,且處于被圍攻之勢。實際上,財務報表也很好說明了一切。三星財報已經連續四個季度呈現下滑趨勢,而且下滑速度之快讓人瞠目結舌。據三星公司最近發布的2014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其營收僅為47萬億韓元(約合442億美元),同比下滑20%;運營利潤更是同比下滑59.7%,僅為4.1萬億韓元(約合38億美元)。
歸根結底,三星財報下滑的背后是原本最強勢的移動業務正遭到前所未有的困難。去年移動業務部門為三星貢獻68%的運營利潤,而截至今年二季度,僅為三星貢獻59%的運營利潤,下滑近10個百分點。四個季度,也就是一年的時間以來,三星都處于墜落狀態,對于這樣一家巨頭來說,這幾乎無法想象的。更嚴重的是,從未來的趨勢來看,其下滑的態勢似乎沒有絲毫減弱、停止的跡象。在中國以及全球市場,包括華為、小米這樣的廠商,都給三星施加了巨大的競爭壓力,而蘋果推出了新的大屏幕手機,看起來更像是要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截至目前,iPhone6/6 Plus總預訂量在中國內地就已超過2000萬部,是歷年來在內地市場預訂最熱的iPhone機種,蘋果手機與三星手機直接競爭的局面今后看起來只會愈演愈烈。原先三星在大屏手機一家獨大的局面已經被打破,突然間你會發現,三星似乎在智能手機領域已無多少優勢可言。
從個人來說,我是一個三星手機產品的支持者,我的第一部三星手機是2006年購買的 SGH-E908,之后我還買過幾部三星的手機,它們有非常好的工藝,設計時尚,做工精湛,在硬件創新上展示了極高的水準。過去的幾年時間我一直在使用Galaxy Note 3,當然,我也同時在佩戴著Gear 2智能手表。不過,坦白說我并沒有對三星這個品牌有太強烈的歸屬感,像最近HTC的M8就曾強烈的吸引我去購買。我相信自己和絕大多數Android手機用戶一樣,只要看到更新奇好玩的Android手機,哪怕是這樣的手機只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地方能吸引到自己,這種“移情別戀”往往就會發生,從根本而言,這也是Android陣營的特性,只要基于這一系統,用哪個品牌的Android手機其實并沒有本質的區別。而用戶對于Android手機的忠誠度,更多是來自某個品牌在硬件上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創新,這才是他們選擇Android手機的基礎,而并不局限于某個品牌。
事實上,過去PC市場也發生過類似的操作系統之爭,與如今Android系統對峙iOS系統的局面很相像。1980年代初期,市場上存在大量不同標準的個人電腦,例如Apple機、TRS-80機、日本的PC-9801機等。1981年8月,IBM推出了IBM PC,標志著史上第一臺個人電腦的誕生。1982年,IBM公開了IBM PC上除BIOS之外的全部技術資料,從而形成了PC機的“開放標準”,使不同廠商的標準部件可以互換。在IBM PC兼容機逐步成為事實上的PC標準過程中,為微軟、英特爾,以及大量兼容機部件商、兼容機廠商提供了市場機會, IBM作為市場領導者的角色很快發生了變化,甚至IBM自己在PC市場上的份額都不再是第一位。到1990年代初,個人電腦市場上很快僅剩下IBM PC兼容機和蘋果的麥金塔電腦(也就是俗稱的Mac機)兩個主要系列。
作為媒體人,我跟蹤蘋果這個廠商已經有十多年了,最近七、八年來,我在蘋果用戶身上發現了某種特性,這是我在PC用戶身上從未看到過的。尤其是從2007年1月iPhone正式發布開始,我親眼目睹了很多蘋果的受眾,是如何一步一步成為蘋果所有產品線的忠實擁躉的,這才是蘋果真正厲害的地方。你也許一開始只是買了一部iPhone手機,或是一個iPad平板,最后你會發現自己擁有蘋果的產品越來越多,在潛移默化之中,你甚至會逐漸成為傳說中狂熱的“果粉”。我遇到過很多蘋果的忠實粉絲,他們會不斷向我宣揚蘋果的產品有多么多么的好,尤其是在蘋果的發布會上,以及蘋果的商店里,這種狂熱的粉絲,似乎小米也有一些,不過我的確幾乎沒碰到過三星的狂熱粉絲。尤其是每年蘋果的新品發布會,很多中國媒體會在凌晨直播,而數以百萬計的中國蘋果粉絲照樣精神抖擻,興奮不已,這種狂熱的情緒也許只有宗教的氛圍才能與之比較。
這種蘋果的產品文化也許用“粉絲文化”來解釋會更恰當一些,如果僅僅稱之為“品牌忠誠度”似乎還不能完整詮釋其屬性,畢竟用戶的品牌忠誠度一般來說時間不會持續這么長久,而且往往也會因為別的品牌降價而經常改換陣營。隨著蘋果不斷提升其產品的質量,并營造了一個豐富的生態圈,粉絲的忠誠度也隨之水漲船高,甚至變得更加狂熱,數以千萬計的用戶通過購買產品,進入蘋果的生態圈,其中絕大多數人再未離開過。而在蘋果每次宣布推出一款新品的時候,很多用戶就顯得尤為興奮,甚至會通宵達旦去排長隊,只為能第一時間拿到蘋果最新的iPad或是iPhone。即使市面上有可替代的產品,或是上一代的蘋果產品他們剛買不久,這些忠實的用戶依然樂此不疲,以搶先拿到新品為榮。
如今更大尺寸的iPhone6/6 Plus出現了,對目前市場中的換機人群而言這是一個極大的吸引,甚至很多習慣于Android系統的用戶也在考慮轉投iPhone的陣營,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因為一旦進入蘋果的生態圈,他們就很難離開了。我在三星公司有一位朋友告訴我,過去三星做了一個調查,關于人們為什么會購買更大屏幕尺寸的的三星Galaxy Note,絕大多數人的答案是他們認為5.7英寸的Galaxy Note是更優質的手機,更大的屏幕給人以額外的享受,這是最大的購買驅動力,大多數消費者認為當時購買iPhone手機無法獲得類似的完美體驗,因此他們選擇了更大尺寸的三星手機。
如今蘋果也將iPhone新品的屏幕擴充到類似的尺寸,三星在這方面的優勢就被大大削弱了。如今報紙電視各種媒體到處充斥著關于蘋果iPhone的消息和評論,不過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蘋果用戶的忠誠度有多高,以及在蘋果產品在他們心目中的接受度有多高,這是三星無法理解的,他們試圖通過營銷手段去激發用戶也做類似的事情,樹立與之相近的品牌形象,讓用戶忠誠于三星這一品牌,不過老實說,除了韓國以外,這幾乎很難做到。即使在韓國,如今我們也看到了正出現一個日益擴大的iPhone粉絲群,而據韓國運營商KT透露,在首發儀式上共售出1000部iPhone。25歲的大學生hun jin-suck成為韓國國內首位iPhone用戶,為此他在會場外排了26小時的隊。
三星沒有自己的移動系統和生態體系(其實三星也做過研究,但沒有成功),目前三星使用的是谷歌Android系統,過去三星和英特爾合作進行移動系統方面的嘗試,但顯然并不成功。其實,在目前的移動環境下,如果再進行研發移動系統,似乎也并不明智,起碼在手機市場上微軟已經是一個明顯的例子,三星在軟件上已經栽了不少跟頭,如今在這一塊依然毫無建樹。Apple Pay、Healthkit 等再次提醒了Android 和三星自己之間的關系有多少隔閡,但三星又不能完全離開 Android,而自家的 Tizen OS 當前還不能被當成一張好牌來打……這些方面的被動,將會進一步加劇三星的困境。
當然,三星也有自己的核心優勢,就是三星獨有的橫向一體化的供應鏈優勢。三星牢牢掌控著從芯片、攝像頭、傳感器、CPU、面板、存儲器和處理器等硬件層面的核心技術,這種自給自足的手機元器件自產體系讓三星擁有了很強的成本和技術優勢,在智能機發展初期,三星的供應鏈優勢極大釋放,但發展到智能手機的成熟階段便開始對三星造成束縛,三星的全產業鏈模式,看起來大而全,于是將其優勢和劣勢全部包裹起來,一旦出現問題,也許會很難發現到底是哪個環節出現了問題,這個時候往往會造成巨大包袱。目前來看,三星希望借助 Note 4 等一系列新品振奮軍心的愿望可能會落空了,三星雖然搶在蘋果之前發布Note 4/Edge,但限于倉促上馬,準備不足,竟然還沒有iPhone 6/Plus上市快,甚至Note 4還爆出嚴重工藝問題,也讓不少用戶望而卻步。另外Note 4是Note 3價格的一倍,兩者在外觀上、操作上卻幾乎沒有什么改進,難怪在中國國內市場上反響平平。而且亞太仍然是智能手機出貨量最大的地區,這同時與近年來中國手機廠商的崛起分不開關系,包括小米和華為等廠商推出了大量低價高配的產品,這也解釋了為什么三星和索尼等廠商在過去幾個月中失去了不少全球市場份額和豐厚的利潤。
另外還出現了一個現象,對于三星以及其他蘋果的競爭對手而言,這會逐漸成為一個“如芒在背”的大問題。不久前蘋果公司還推出名為Apple Pay的支付服務,利用近場通訊(即NFC)的技術和蘋果的Touch ID技術,蘋果的用戶可以輕松完成交易支付。蘋果的支付系統將會成為其生態系統另一個有競爭力的地方,也能與其他競爭對手區別開來,這是一個明顯的差異化創新。是的,谷歌的Android系統已經支持NFC已經有好幾年了,不過谷歌錢包(Google Wallet)從來就沒有真正成功過,銀行、PayPal、其它企業考慮的是從交易中分成,谷歌的目標可不是這樣的,谷歌的野心是獲得有關消費者習慣的數據,以便今后向他們打廣告。因此,谷歌移動支付之所以遲遲難以推進,從來都不是技術問題,而是眾多利益協調的問題。換句話說,這條產業鏈由谷歌、電信運營商、手機制造商、信用卡公司、銀行、連鎖商戶組成,而每一環節都是各自領域的巨頭。正是這種復雜的利益鏈,加上谷歌一定要獲取交易的數據,最終導致了谷歌錢包的推廣層層受阻。
而蘋果Apple Pay的運營則完全不一樣,Apple Pay移動支付可以使用蘋果帳戶已經綁定的信用卡,也可以添加新信用卡。它不會向商家提供用戶的信用卡號等信息,將使用一次性的支付號碼和動態密碼,同時蘋果公司也不保存用戶的支付記錄。因為Apple Pay兼容目前的基礎結構,而且蘋果已經擁有一個非常龐大的用戶安裝基礎,因此在我看來在獲得牽引方面蘋果不會遇到任何困難,蘋果的這項移動錢包服務將會成為行業標準,帶動行業廣泛使用基于NFC的支付系統。而蘋果一旦達成其移動支付業務的目標,對于三星以及其他Android陣營的手機廠商而言,將會使一個新的傷害。因為這會將蘋果的用戶群更加牢靠的捆綁于蘋果的生態系統當中,同時吸引更多的用戶投奔到iOS系統的陣營中來。
很多時候,我會非常驚奇蘋果用戶群對于這個生態圈忠誠度的彈性,似乎只要是蘋果的產品,他們都會無條件的支持。我也在Android的生態呆過很長一段時間,這種忠誠度不是說沒有,不過主要是針對Android系統,而不會忠誠于某一個品牌。對于安卓的合作廠商而言,這種忠誠度的差異在未來會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為忠誠度對這些廠商的個體而言是并不存在的,而從另一個方面來說,iPhone手機忠實的用戶群會持續讓蘋果公司在未來競爭中獲得源源不斷而且極為豐厚的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