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聯想集團(hkse:992)與ibm(nyse:ibm)共同宣布,聯想集團計劃收購ibm的x86服務器業務,包括systemx、bladecenter和flex系統刀片服務器以及交換機,基于x86的flex集成系統,nextscale和idataplex服務器以及相關軟件、刀片網絡和運維。聯想集團通過此次并購,每年將增加50億美元營收,將占有全球14%服務器市場份額,并成為第三大服務器廠商。
其實,聯想收購ibm的業務也并非首次,2004年12月,聯想集團在聯交所復牌并發布有關ibmpc業務的非常重大收購的公告稱,聯想集團于2004年12月與ibm簽訂了資產購買協議。而那次“蛇吞象”式的跨境并購也正式開啟聯想全球化并購的第一步,并完成了從國內一流廠商到全球一流廠商的蛻變。
早在2004年底,國際知名分析公司gartner就發布警示,從2005年開始,全球pc市場將進入為時3年的低迷時期。而在1994年之前,ibm一直是pc領域的領頭羊。但從那以后,個人電腦銷售額不斷下滑,虧損有增無減。到1998年,個人電腦業務的虧損達到了9.92億美元。2003年和2004年,pc業務收入約占ibm總業務收入的10%,已不再是ibm的核心業務。同時,pc業務一直在虧損。
而此時一直堅持多元化經營策略的聯想,在國內卻不盡如人意。國內市場激烈競爭讓聯想意識到必須走出國門尋找新的增長點。擴大規模,提高核心競爭力,通過走國際化的道路促進公司的發展。
重要的是,ibm擁有聯想想要擁有的技術、渠道、研發能力、一流的管理團隊等,并且ibm在國內市場幾乎很少有跟聯想重疊的業務。ibm的pc業務在運營體系上已經非常成熟,聯想明智地選擇了讓ibm的品牌獨立,請ibm的資深副總裁來擔任ceo。
2004年12月,聯想集團有限公司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收購ibm公司pc業務部門。聯想將通過公司內部現金和向銀行貸款來籌集現金。本次收購完成后,聯想將成為全球第三大pc廠商,年收入規模約120億進入世界500強企業。新公司管理層的安排是ibm高管沃德出任聯想集團ceo,楊元慶改任董事長,柳傳志退居幕后。
在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之后,對ibm電腦之前不賺錢的原因,楊元慶進行了深入分析:ibm是一個服務導向型公司,講究產品的高投入高回報,而現在的個人電腦產業已經到了效率制勝的時候,ibm此前的模式注定要不斷碰壁。聯想個人電腦毛利在14%左右,而ibm同類產品的毛利則達到了24%,不過最后虧錢是因為公司費用高,攤子大。此外,要想達到高效率還必須有產品規模。現有商務模式下,ibm僅僅關注大集團客戶,覆蓋不到中小型用戶,產品生產難上規模,在與戴爾等對手競爭中吃盡苦頭。找到了病因,楊元慶很快為新聯想找到了盈利藥方,且很快見到了效果。
在并購ibmpc業務后,聯想通過強化產品組合和客戶群、拓展全球行銷網絡以及積極的市場推廣策略;不僅打消了人們在并購初期的疑慮,而且實現了業績的增長,應該說是國內企業全球化的一個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