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名鼎鼎的美國IBM行賄中國政府官員的事件被曝出。報道稱,在1998年至2009年之間IBM以多種形式向中國、韓國官員行賄,其中,在中國至少發生了114起違規案件。為此,IBM不得不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支付1000萬美元以了結此事(這就可以了嗎?)。人們看到,近年來,在華外企不斷爆出賄賂丑聞,其中包括西門子、朗訊、IBM、戴姆勒等等資本巨鯨。在人們的記憶里,不論是西門子、戴姆勒的出生地德國,還是朗訊、IBM的出生地美國,其發達經濟機制下的法律制度和商業文化都會較我們發展中國家的要成熟得多。君不見,中國籍博士生因為逃票被記錄在案而無法找到工作的丑事,已被發散得滿世界人都曉得,但為什么這些出自有完善的市場機制和完備的信用監督機制國家的大型跨國公司,卻屢屢在中國的商業生態中折戟沉沙呢?
毋庸贅述,這些十分炫人耀目的發達國家之世界知名跨國公司在中國被曝出之“賄賂門”之所以引起搶眼的關注,正是源于人們內心深處對它們的無法抑制的質疑—有人解釋為“橘生南國為橘,橘生北國則為枳”。然而,現在要問的是:那么優越、那么偉大、足以支撐莫大(博客,微博)公司馳騁全球的公司之企業文化怎么突然間在“北國”失靈,使“桔”變“枳”了呢?!
這里,有必要闡明的一個觀點是:由于人類栽培科技的發達,在晏嬰時代的“桔生淮南為橘,橘生淮北為枳”不一定是真理了。用塑料大棚北方不也可栽培南方蔬菜了嗎?事實上,跨國公司的種種本土化機制打造,不都是旨在解決“生北國橘不變枳”的問題嗎!比如,早在2006年至2009年的達娃之爭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那個中文名字叫范易謀—英文名字EmmanuelFaber的達能—娃哈哈合資公司董事長就給發展中的中國公司、中國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如果不是詳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