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科技行業中只有三家大型云企業堪稱巨擘,雖然已經努力嘗試,但IBM公司仍然無法通過收購SoftLayer在短期內位列三強。究其原因,三大主流公有云——Amazon Web Services、Windows Azure以及Google Compute Engine——全部由消費級互聯網巨頭所支撐。
什么原因讓三大科技巨頭處于“云之巔”?
這些互聯網界的宗師級公司都建立了自己橫跨全球的數據中心網絡,并在邊緣定位方面為大量(數量仍在不斷增長)消費者提供服務。微軟以游戲為基礎、谷歌主打廣告業務、Amazon則力推零售體系。此外,三家企業還擁有相對次要但仍然作用顯著的其它業務與服務。
與SoftLayer不同,三大公有云全部由可靠的規模化內部IT團隊支持,并以客戶至上的態度將大量自有基礎設施投入運營。每家云企業也都明確希望最大程度壓低IT資源配置與部署帶來的成本支出。
IBM的戰略路線
有了參照,我們再看來IBM,藍色巨人的發展目標在于為其它企業創建高度專業化的IT設備,并通過設備的相關服務獲取大量利潤——無論是過去的大型機還是即將在未來大放異彩的“沃森”系統都是如此。
IBM沒有任何理由把壓縮客戶服務成本、擴大市場占有率以及通過提高運作靈活性來增加或減少支出作為企業運營的首要目標。IBM在這方面做出的惟一實際性進展在于PureSystem(這是一套集成設備類系統),允許企業用戶將大量商用級硬件整合為一體,然后在利潤豐厚的專利軟件配套下共同賣出理想的價位。
其實,歸結為一點就是IBM對低端IT設備真的不感興趣。從2004年將主要PC業務出售給聯想到今年有意轉讓利潤不高的x86服務器業務,藍色巨人的這種行事風格已然確鑿無疑。
SoftLayer的發展優勢
現在我們再來看SoftLayer。盡管無法在規模上與Amazon、谷歌或者微軟相提并論,但該公司宣稱其已經在世界范圍內擁有13家數據中心以及超過10萬臺服務器。它利用低成本高效率服務器(即SuperMicro)并努力向更為低廉的開放計算項目設備過渡。他們還擁有自己的定制云控制系統,負責管理、自動化以及其它一些常見的基礎設施任務。
換句話說,SoftLayer是一家正統的中等規模云企業。
雖然沒有正式公開,但將SoftLayer與Rackspace加以對比還是比較公平的——兩家公司都管理著約十萬臺服務器,都開始越來越多地將自己的云體系運行在商用級硬件之上,同時也都專注于在美國與世界各地實施數據中心擴展。Rackspace公司主攻OpenStack、SoftLayer則力推CloudStack——但除此之外,二者相似度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