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被抹殺的品牌
和早期的CPU市場百家爭鳴的局面相比,如今只有Intel和AMD還在這一領域深耕,其中AMD作為全球第二大桌面處理器廠商,在廠商影響力和市場出貨量方面雖然不及于Intel,但AMD對PC產業的貢獻是無法磨滅的。
早期的AMD并不是CPU的研發廠商,充其量只能算代工廠。實際上AMD早期還生產與Intel同核心的處理器。但隨著時間的遷移和Intel奔騰處理器的發布,AMD意識到憑借K5處理器顯然不足以抗衡對手,要想在與Cyrix和Intel的競爭者獲勝就必須擁有更先進處理器,于是在與同為X86架構處理器廠商NexGen接觸后,與1996年收購了該公司。緊隨其后NexGen的設計團隊在融入AMD后推出了K6處理器,并以性價比獲得市場青睞。而曾經的對手Cyrix則被臺灣芯片開發商VIA早早收購了。
奔騰的勁敵 光榮的巴頓2500+
1999年Intel發布了基于Katmai核心的奔騰3處理器,而AMD在同年末也發布了全新的Athlon處理器。雖然在市場銷售情況上遠不如奔騰3和賽揚系列產品,但在性能上第一次領先于Intel,特別是2000年1GHz Athlon處理器的出現提前將CPU帶入Ghz大戰,那時的AMD甚至會在大陸報紙上刊登廣告,而現在是已經無法再看到了。
代號K7的Athlon處理器從2000年起就肩負對抗奔騰3甚至奔騰4的重任,旗艦的Athlon XP系列處理器更是低于奔騰4的先頭兵,等效性能的PR標示一直沿用至末代K8。同期的InteL奔騰4處理器使用NetBurst架構,這種一種需要以超長流水線換頻率的架構,對于追求主頻的時代,NetBurst架構允許CPU流水線拉到31級以上,并換來高達3.7GHz的主頻。但流水線越長,分支預測命中率越低,從而導致同頻性能的不敵,也正是如此基于Prescott核心擁有31級流水線的的奔騰4 3.0E甚至還沒Northwood核心,21級流水線的3.0C來的強。
同期的AMD雖然沒有如此高頻的處理器,但Barton核心的誕生給K7平臺注入新的活力,2500+的出生更是讓Intel第一次在高端市場嘗到被超越的滋味。在頻率=性能的時代,沖擊4G的失敗最終讓時任Intel總裁的貝瑞特在6000人面前下跪乞求寬恕,因為市場不需要高能火爐。
一度的領軍者 橫掃千軍的Athlon64
此時的AMD已經不屑與Intel繼續糾纏,代號K8的Athlon64處理器橫空出世,首款64位處理器的光環就足以讓Athlon64大名流芳百世,而Intel深陷奔騰4EE的窘境也讓人早早忘卻了這款變態的高熱量巨獸。2005年AMD發布基于E3威尼斯核心的Athlon64,搭配nVIDIA最新研發的nFORCE 4系列主板后橫掃千軍,1GB+nFORCE4 Ultra主板+6600GT+3000+的組合更是2005年裝機市場的最好寫照。
微軟雖然發布了Windows XP 64位系統,但迫于兼容性問題和內存本身的需求,并沒有多少人真正用到了64位尋址,但Athlon64憑借強悍的性能和90nm工藝帶來的低發熱、低功耗特性稱霸了一整年,同期Intel的奔騰4與I915平臺在Athlon64的光芒下黯然失色。2006年Athlon64 x2雙核處理器的出現又再一次把AMD帶向行業巔峰,并將對手的“膠水”雙核奔騰D打的無地自容。
從神壇衰落 酷睿2的巨大翻身仗
2006年初,Intel悄悄推出了基于Conroe架構的處理器,首先用在代號NAPA的迅馳移動平臺上,并在性能上較上代產品有顯著提高。而同年6月Intel又發布了基于Core微架構的酷睿2系列處理器,首發上市的雙核E6300擊敗Athlon64 x2稱霸中端市場,而頻率更高的E6600則輕松戰勝FX系列處理器,至此Intel完成了對AMD的復仇第一步。
緊隨其后的同年年底Intel又啟用奔騰D時代用過的“膠水”方案,將2顆主頻2.4Ghz的E6600封裝在一顆CPU內,由此首款四核心處理器Q6600就這樣誕生了。雖然“膠水”方案有著先天的執行效率缺陷,但由于酷睿2處理器實在太過出色,AMD直到之后推出的原生四核心處理器也無法與其相抗衡。
2008年Intel又推出了鞏固高端市場的Nehalem處理器,2009年替代酷睿2的智能處理器平臺又跟著上市,并保持1年換架構1年升級工藝的鐘擺戰略,并沿用至今。而AMD在這些年也推出了Athlon64的替代品Phenom羿龍系列處理器,而三核>雙核的戰略也使AMD能在肉弱強食的市場上不至于被拋離的太遠。
CPU+GPU+APU AMD從不氣餒
如今的AMD雖然在處理器技術上并不算很強大,無論是吹破牛皮的推土機還是黯然銷魂的打樁機,無論名字多么牛,性能總就那么回事。按網民俗話就是一塊I3秒全家。雖然事實并不是如此,但AMD在這些年確實不太好受,特別是酷睿2上市后AMD虧了好些日子。而這些年AMD苦心打造的3A平臺終于憑借原ATI團隊的強勁表現而走上正軌。
此外APU平臺的推出使入門電腦的3D性能大幅度提高,在一般用戶所無法感覺出CPU性能差距的情況下,APU能提供遠比競爭對手Intel強得多的圖形性能,對于大多數消費者而言,AMD無疑是性價比的代名詞,當然我們也祝愿AMD能繼續發展下去,為消費者提供更多高性價比的優秀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