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消息,剛剛回國之初,我曾驚嘆一個奇觀:在中國遍地開花的科技園區里密布著大大小小的“孵化園”。我覺得這是件好事,因為大家逐漸認識到將創新技術轉化成為市場所接受的創新產品的重要性。近年來國內又出現一個較好趨勢,在技術創新的趨動下,人們越來越注重技術應用的商業模式。但值得注意的一個傾向是,一些國內企業往往耗費人力財力過于注重研究國外的商業模式,卻忽視自己原創的商業模式創新。其實,別人創造的商業模式是很難模仿的,照搬照抄看似“捷徑”,一旦全盤套用卻有可能陷于市場的“絕境”。
任何一個成功的商業模式創造,都有其特定的不可復制的歷史淵源。因為我們無法復制歷史,所以我們無法復制商業模型,也無法復制別人的成功。
以英特爾為例,其獨特的商業模式之所以具有難以復制的唯一性,關鍵在于兩點:
一是,英特爾自身擁有獨一無二的芯片設計和精尖制造的雙重能力;二是,英特爾在整個產業鏈中所建立的令產業伙伴信賴的領導力。今年是英特爾創立45周年,這兩大關鍵要素是歷經近半個世紀而鍛造出來的。
如果要復制英特爾的商業模式,且不論其成長的歷史背景難以復制,也不論其三個創始人諾伊斯、摩爾、葛魯夫的天作之合難以復制,僅僅是其每年幾十億美元的研發投入與近百億美元的工廠投資,就足以讓人望而生畏。而這些高額投入又是由其技術創新所創造的豐厚利潤所支撐的。而且,分析英特爾的商業模式時,不能把整個生產鏈條割裂開來看。英特爾每推出一款芯片,從與上游設備廠商定制開發生產設備,到與下游廠商共同開發終端產品,這種全產業鏈的整合能力,不僅僅是資金投入所能產生的。
一個成功的商業模型,需要市場的錘練與時間的鍛造,人們往往看到顯性的資本實力與技術能力,卻忽略其硬功夫背后的軟實力。英特爾在整個產業鏈中擁有號召力和領導力,能夠拉動所有的產業伙伴一起往前走,這是一種隱性的獨特軟實力。而這種產業界對英特爾的信賴,源自英特爾從微處理器發明設計之初到制程技術不斷發展數十年來,對整個產業持續的推動作用,產業的不斷進步也使每一個參與者獲益匪淺。
微處理器從設計制造開始到應用于終端產品需要一定周期,而這個周期完成之前,需要整個產業鏈的提前參與和投入。如果沒有產業鏈的配合,英特爾設計出再牛的芯片也無用武之地。英特爾的新一代產品推出之時,就是相關的硬件和軟件匹配完成之日。但產業伙伴又憑什么相信英特爾,把自己企業的未來都押寶于英特爾身上?兩三年的技術和產品路線都因循于英特爾的軌道上,如果英特爾一旦沒有完成諾言,很多企業都會面臨滅頂之災。45年來,英特爾用時間和實力證明了自己的公信力,這是英特爾最珍貴的財富。
中國未來要想發展自己的集成電路產業,必須走出自己的道路來。我記得英特爾的CTO賈斯汀說過:“我們應該向前看,而不是總望著別人已經走過的路。”歷史已經證明,我們無法“兩次走進同一條河流”,但在互為環境且彼此影響的ICT時代,我們有機會發揮各自所長而協同創新,我們能夠一起蹚進一條奔向未來成功的新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