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廠商有這樣一個特點,能迅速地把“藍海”做成“紅海”。一旦發現某個行業的商機,便會有大量企業涌入,一片混戰之后,市場飽和,開始走下坡路。比如光伏產業,比如十幾年前的彩電行業,無一例外的走過這條路。而現在,智能手機行業成為又一個活生生的案例。
據市場調研公司報告顯示,由于第三季度4G手機銷售放緩,且第四季度前景黯淡,包括小米、聯想和酷派在內的中國大陸主要智能手機廠商可能無法實現今年的出貨目標。而此前,據調研機構GfK預測,2014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零售量同比增長僅為12%,而2013年,這個數字是82%。
國內智能手機市場從2007年開始萌芽,迅速跨越行業的初創期和成長期,在2011年到2013年間達到頂峰。而僅僅三年的時間,手機行業便開始顯現出頹勢,這個周期似乎過于短暫,原因是什么?在小鯨看來,主要有三個方面。
1,國內廠商創新能力不足。手機市場門檻是比較低的,一方面,做手機的價格要求低,這也是老羅、王自健等人敢于涉水的原因。另一方面,技術門檻低,芯片、CPU、攝像頭等都能進口,手機系統有安卓,基本不需要成為行業專家,所以,做學習機的小霸王也能做手機。于是,初期大量廠商涌入帶來大量手機產品,市場需求被迅速填補。
但問題在于,市場準入門檻低,并不代表誰都能做手機。廠商在涌入之后,紛紛發現缺少創新能力,難以做出差異化,只能堆砌硬件,于是兩核到四核再到八核,像素從800萬到1600萬再到2300萬。創新不足導致當市場飽和時,廠商難以通過差異化延長產品周期,市場顯出頹勢的時候,也就束手無策。
2,價格戰、性價比逼死手機市場。藍海變紅海的過程總也少不了價格戰的影子,光伏和彩電產業的前車之鑒仍不能讓手機廠商引起足夠的重視。小米自打誕生之日起就主打性價比,2013年更是推出了799元的紅米,這讓小米迅速搶占了中低端市場,也讓競爭對手很難平靜。于是,越來越多的廠商參與價格戰,提高性價比,魅族從2499降到了1799,老羅的錘子手機被迫降到2000元以下。而3000元以上的價位,基本看不到中國廠商的影子。健康的市場應當是在多個價位都有布局,但國內廠商基本定位于中低端手機,自己把市場變小了。
3,手機市場飽和,紅利消失。層出不窮的手機不斷出現,加上價格比較低,智能手機市場在兩三年內迅速飽和,甚至達到了人手一臺的水平。在這個背景下,無論是價格還是性價比,都無法再引起消費者的關注,腦殘粉越來越少,用戶更加理性,于是,銷量就很難有很大的改善。
評論:
市場準入門檻低,卻沒有足夠的創新能力,導致廠商智能不斷地壓低價格,改進硬件,一步步做死了前景廣闊的手機市場。進入2014年,國內智能手機市場基本趨于飽和,這也是行業大的趨勢,在此情況下,手機廠商紛紛謀求國外市場。
但國外市場不同于國內,廠商如果依然按照這樣的思路做下去,國外政府勢必會以保護本國企業為由壓制中國廠商,前景也并沒有想象的那么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