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知道“去IOE”的概念是阿里巴巴2008年提出的。
當初指的是IBM小型機、Oracle數據庫、EMC的高端存儲,后來,隨著云計算大潮的滲透,全球棱鏡門事件的發酵,中國自主創新與開放合作的深入……逐漸演化為中國的外企巨頭境遇生變,紛紛開始選擇新的路徑:
去年10月西雅圖中美互聯網論壇上,思科與浪潮成立合資公司;
去年12月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上,微軟與中國電子科技集團CETC成立合資公司;
IBM授權高端處理器POWER知識產權;
戴爾收購EMC后宣布在中國豪擲1250億美元……
可為什么這個時候,阿里巴巴不再談“去IOE”了?
8年時間連抗戰都結束了,阿里巴巴早就完成了“去IOE”的架構,輸出的阿里云已經成為新的業務支點——且不論這個回答是否正確,但過于簡單。
從今年開始,阿里云發生了新的變化,4月宣布和SAP、埃森哲合作,8月SAP的拳頭產品HANA One就登陸阿里云,緊接著SAP還在年度大會上宣布聯合阿里云年內再推三款產品,分別是SAP Hybris Cloud for Customer、SAP HANA Cloud Platform及SAP Business By Design。
茱比莉在“阿里云為什么和SAP埃森哲合作,而不是IOE呢?”一文中談曾經判斷,從商業角度看這兩家是國際合作的第一梯隊,但并未排除與阿里云與IOE合作的可能。所以萬一今年,阿里云真的與IOE合作,豈不是從“去IOE”變成了“要IOE”?
這樣180度的大轉變,就要看到過去的8年發生了什么,未來的8年將要發生什么?
1互聯網只是云計算的一個行業云計算最先源于互聯網企業的需求,亞馬遜、谷歌、阿里巴巴……這就是發展已經10年的公有云的起源。當年,阿里巴巴提出去IOE,因為隨著淘寶、天貓、支付寶的發展,IOE的能力不能滿足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云原生云應用就該用云計算這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
可隨著云計算進一步深入到其他行業企業,這才發現其實互聯網只是云計算的一個行業而已,云計算開始變得復雜,變得要適應不同行業的需求,傳統IT架構的價值被重提,這也是混合云會大行其道的原因。
另一方面,IOE們面向云計算也在轉型。
“對于未來世界的定位,關于大數據、移動互聯網……大家都選擇了同一條路。”對于IOE阿里云總裁胡曉明在8月北京云棲大會上的態度微妙。“傳統行業仍然用IOE我認為OK,特別是行業企業圍繞2B而不是圍繞2C。”除了混合云,阿里云也開始大力發展為行業企業服務的專有云業務,除了SAP,也與很多行業定義的傳統IT廠商合作。
8年時間,世界真的變化很大:從公有云圈地到行業私有云云挖潛,原來,融入各行各業才是云計算大時代的開始。
2國際化的必然選擇不久前,阿里云宣布新的Logo,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展現了進一步國際化的圖謀。
阿里云在新加坡設立數據中心作為全球雙中心運作,阿里云副總裁喻思成還宣布啟動AliLaunch計劃,首批入駐11家國際服務商,SAP、SUSE、HERE、Hitachi Data Systems、Check Point、AppScale、AppEx Networks、Haivision、Wowza和TrueIDC。
可見,隨著阿里云的“走出去”,它們也成為別國眼中的外企,也需要遵守當地的法律法規,如果為當地行業企業提供服務也需要滿足網絡安全的需求。而與國際企業合作,是最好的背書。
有趣的是,喻思成在入職阿里云前,曾任Oracle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技術總經理,他也是促成SAP與阿里云合作的主要推手。無獨有偶,國際化人才紛紛跳槽互聯網企業、云企業已經演化為一種現象級。因為,國際企業之間合作的加深,實質上也是人才的融合與互動。
3云計算打破生態疆界云計算走向融合就是大勢所趨。
從公有云、私有云到混合云,即在市場前景更為廣闊的企業級市場,行業企業用戶需要一座橋梁。不論是互聯網出身的公有云,還是傳統IT出身的私有云,雙方都需要打破疆界,開放合作,因此類似的合作已經不再鮮見。
茱比莉記得,前年就有騰訊云與IBM服務部的戰略合作,去年又有雷軍和邁克爾戴爾的見面,促成了金山云與戴爾的戰略合作,甚至現在微軟Azure云上Linux和Windows虛擬機的比例都到達了56:44,而在8年前微軟和Linux陣營曾經水火不容。
“市場上會形成越來越多的合作,可能有一天我們跟IBM、Oracle也是合作伙伴,因為這是一個連線的世界,自己單獨來滿足客戶需求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認為合作的可能性都會存在的。”這是胡曉明最近的表態。
難道,阿里云和IOE合作真的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