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經常被意外打來的陌生電話騷擾,甚至上過那些“騙子”的當?你是否對那些泄露自己私人信息的家伙恨得咬牙切齒?當我們湮沒在“互聯網+”時代煙波浩渺的信息之中,也同時在不經意間把我們的私人信息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手機上綁定了各種名目的銀行卡、信用卡;辦理各種保險、理財業務甚至促銷推廣活動時,順手就輸出了自己的重要信息;在名目繁多的APP上注冊會員,填寫完善信息……就連前不久上線的Apple Pay,也有客戶反映出現了注冊不成功,反倒銀行卡、信用卡被盜刷的事件。信息安全問題值得全社會普遍關注。相關機構不僅僅是加強立法監督,更要從源頭上打擊各種倒賣信息的犯罪行為,切實保障客戶私人信息安全。
私人信息遭泄露 信息安全成隱憂?
據《經濟參考報》報道,前不久,河北石家莊的王先生接到電話,來電顯示為某保險公司客戶服務電話。接通后,對方自稱是保險公司的業務人員,說出了王先生的姓名和車輛信息,并告知王先生因車子剮蹭受損,現已通過理賠審核,需支付賠付金,但要說出銀行賬戶進行核對,以便準確打款。
因有些疑慮,王先生并未按照要求告知其銀行賬號,而是向保險公司進行了電話查詢,結果發現果然是騙子。令王先生奇怪的是,自己的車子確實剮蹭并在幾天前向保險公司報案并進入理賠程序。“他不僅知道我的車輛型號、車牌號、姓名、電話、證件號等個人信息,甚至連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等詳細信息都知道,我想知道這些理應非常隱私的信息怎么會泄露出去呢?”王先生憤慨地說。
知名險企漏洞百出 客戶信任從何談起?
自2016年起,僅3個月時間,保監會已發出3份監管函,對相關保險公司及責任人進行通報,其中不乏一些知名險企,主要漏洞包括客戶信息泄露、訂單遍歷漏洞、費用管控、客戶回訪、產品信息披露等。2016年1月29日,保監會發函通報信誠人壽存在內控缺陷,要求進行整改。保監會指出,信誠人壽在客戶信息真實性管理、銀郵渠道業務管理、團險業務管理、公司治理、財務基礎管理等方面存在問題及內控缺陷。除此次被證監會處罰外,在去年7月24日,信誠人壽還曾被曝光有極大安全隱患,存在泄漏客戶敏感信息的風險。然而信誠人壽的問題僅僅是冰山一角。據《經濟參考報》報道,除信誠人壽之外,近兩個月時間,互聯網安全眾測平臺“漏洞盒子”就在其網站公布了多家保險公司出現的各類漏洞,超過20家保險公司“中槍”,其中不乏像太平洋保險公司、中華保險公司、新華保險、吉祥人壽這樣的知名業內企業。知名險企頻被曝出漏洞,千萬客戶的信息面臨泄漏風險,怎能讓客戶放心安心購買產品呢?
信息是如何落入不法分子手中的?
這些私密信息是如何落入不法分子手中的?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于公司系統不夠完善,“出現漏洞的原因基本上可歸結為三類:一是籬笆墻原本扎得不夠牢;二是懶得去扎籬笆;三是籬笆墻漏了好長時間都不知道。” 360安全專家介紹稱,互聯網金融興起后,一些網絡管理人員水平沒有跟上,更多的是由于安全意識不夠。從信誠人壽保險內部人員的賬號密碼面臨泄漏來看,他們十多個人員初始密碼沒有修改,也就是存在弱口令情況,這屬于“懶得扎籬笆”,如果修改初始密碼,黑客恐難以突破。此外,還有一些保險從業人員惡意出售客戶信息以謀取非法收益。
這些行為的確讓人汗顏。針對險企頻發的客戶私人信息泄露問題,保監會和各地市保監局要提高度重視保險業在應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展業和服務過程中面臨的新的信息安全環境與新的輿論媒體環境,進一步提高風險防范意識,切實做好網絡與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保護好消費者商業秘密。保險公司要重視信息安全問題,對客戶信息承擔起責任,比如:定期進行隱患排查,及時堵塞安全漏洞,消除安全隱患,加強技術保障和運行監控確保信息數據和在線交易安全可靠。
遭遇信息被泄露 消費者如何求償?
客戶信息泄露對客戶自身利益造成嚴重威脅。中消協相關負責人表示,消費者應增強個人隱私的保護意識,包括及時更換密碼,不要輕信一些電話、短信關于保險方面的詐騙, 不要輕易登記自己的真實信息。若保單信息遭到嚴重泄露,且造成后果,消費者可直接起訴相關保險公司,以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①“侵權”“違約”均可立案 確定索賠數額是關鍵
保護客戶的身份信息是保險公司顯而易見的合同義務,《合同法》第六十條規定:合同雙方全面履行合同義務,同時應遵循誠實信用原則,履行與合同性質相關的保密、通知、協助等義務。一旦泄露即構成違約。同時,保險公司泄露客戶信息的行為完全符合民事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投保人也可以提起侵權訴訟。但是違約責任在合同沒有明確約定“此種情形之下的違約金承擔方式”的情況下,原告需舉證證明該行為造成的損失。
②一定要重視證據的保全
通常情況下,在事件曝光之后,保險公司會立即修復系統、堵塞漏洞,使眾多投保人無法知曉自己的信息是否被泄露,無法舉證。投保人可向爆料者了解情況,并要求法院進行訴前證據保全。同時,也可以利用網絡、媒體等手段,尋求幫助,訴諸輿論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