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hfnxjk.com/statics/images/logo.png)
這兩天,蘋果公司有兩件大事攪動全球,一是ApplePay登錄中國,二是CEO庫克與FBI開撕。但是后者明顯更為勁爆~
事情經過大致如下:
去年12月2日,南加州圣貝納迪諾發生一起槍擊案,14名無辜平民被槍殺。嫌犯留下的一部iPhone 5c成為了關鍵證據,但是這部手機被設定了如果輸入密碼錯誤10次,手機里的資料就會被清楚。FBI希望蘋果協助解開手機密碼,但是被都蘋果拒絕了。
蘋果拒絕的理由也很簡單,從2014年開始,iOS 系統的鎖屏密碼就只有使用者本人才能解開,最終FBI無可奈何尋求法律途徑,最終加州法院批準了FBI的請求,要求蘋果在自己的OS系統上開一個后門,允許 FBI 可以無限制地在嫌犯的手機上嘗試使用不同密碼,不受10次的限制。
判決下達后在美國掀起的一場軒然大波,蘋果拒絕了法院強制蘋果幫助FBI解鎖嫌犯手機,并提出了上訴,庫克在蘋果官網上怒發公開信表示蘋果絕不妥協,不會給政府開后門。
蘋果的公開信:
特別是庫克的公開信,刷屏似的鋪天蓋地在互聯網上傳播,他怒發沖冠捍衛用戶數據的勇敢行為,博得眾人力挺,庫克的光輝形象也一夜暴漲。一個是神話般的全球最大的高科技公司CEO,一個是全球民眾心目中都很神秘和畏懼的FBI,而沖突的“導火線”,卻是四個不那么輕松的字眼——恐怖主義。
庫克之所有那么有底氣,敢于跟FBI 叫板,所依賴的就是捍衛全球蘋果用戶的數據安全和自由。但是FBI的底氣則是另一個全球關注的話題——恐怖主義!
很多果粉都會為庫克點贊,畢竟“捍衛隱私”是用戶們最為關注的。但是,有沒有覺得這次開撕,卻讓人感覺有點怪怪的。機智如你,有些網友肯定發現蘋果其實早就跟美國政府合作多年了,那么這一次突然發飆,是不是有作秀的成分在里面呢?
蘋果叫板安全部門,確有商業利益的考量
首先,演給用戶看。用戶是蘋果的衣食父母。如今,蘋果發展已到拐點,進入全面滯漲狀態。而目前,網絡安全問題越來越成為蘋果、谷歌等高科技巨頭的壓力點,無論美國政府還是其他國家,都開始狠抓網絡安全。所以,為了蘋果公司的利潤最大化,庫克需要一場最大程度贏得用戶、維系蘋果粉絲的真人秀。
其次,演給同行看。果然,庫克的公開信,很快得到了谷歌CEO,以及Facebook和微軟等公司不同程度的呼應。但事實是,在斯諾登事件之前,美國高科技巨頭與政府之間的配合一直是非常緊密和默契的。
《華盛頓郵報》報道明確指出這種先例的存在:“蘋果此前也遵從過法院根據該法案(指《全令法案》)下達的命令,從裝有早期版本操作系統的iPhone中取回了數據。” 2013年6月,斯諾登提供給《華盛頓郵報》和《衛報》的美國安全局(NSA)41頁PPT報告顯示,微軟、雅虎、谷歌、Facebook、PalTalk、AOL、Skype、Youtube以及蘋果等9家美國主要科技公司一直都在向國安局、FBI提供儲存在公司內部服務器上的數據,包括音視頻、照片、郵件和文件等。
第三,更可能是演給美國政府之外的國外政府看。去年11月,英國也曾要求蘋果開后門被拒,甚至打算全面禁止iPhone,庫克當時也向媒體表示了憤怒。所以,這次的姿態,更大的意味恐怕是庫克在向其他國家發出更強烈抗拒和拒絕信號。
但是今年,中國市場將很快超越美國成為蘋果的第一大市場,而中國的《網絡安全法》也將很快正式發布。履行正常的網絡安全審查,配合政府部門執法,這將是蘋果必須面對的、別無選擇的現實。
不管庫克和FBI是不是在演“雙簧”,公開信一出,至少他們都贏了一局——庫克以完美的“用戶隱私論”來獲取大眾最大的信任,助力企業獲利更多;FBI即使沒給潛在的恐怖分子灌了一次迷藥,至少也弘揚了美國自由至上價值觀。
但是,不幸的是暴恐事件的遇難者家屬Arlen Verdeh。她的家人因恐怖主義喪生,正是FBI這次要求蘋果公司開后門的直接誘因。她在接受NBC采訪時說:“涉及國家安全的事,聯邦政府本就不該拖延3個月才做出這種決定,我對蘋果不予配合的做法非常失望。”
但拒絕安全部門的要求,蘋果也是在為公民隱私而戰
在美國國內支持FBI,要求蘋果公司為“解鎖”手機提供幫助的人也不少。他們認為,蘋果公司過去曾協助過政府解鎖過幾十部手機,現在拒絕屬于“商業炒作”。這個說法是有問題的。在iOS8之前的版本中,蘋果有能力繞過用戶的密碼,將手機解鎖,蘋果公司也確曾聽從過美國政府的要求。但在蘋果看來這是不得已為之的,不代表蘋果對此沒有意見。恰恰是為了拒絕政府越來越多的解鎖要求,蘋果才對安全系統升級,從iOS 8開始,就連蘋果自己也無法繞過用戶密碼來獲取數據。
因此,這次FBI并沒有要求蘋果直接解鎖手機,而是希望蘋果公司制作一個特別的操作系統版本,在固件中留出后門,再利用系統漏洞,把這個版本安裝到恐怖分子的手機上。以保證在破解密碼時,設備上的數據不被銷毀(一般情況下,如果輸錯密碼10次,蘋果手機就會自動刪除所有內容),在嘗試密碼時也不會有額外的時間延遲。
在一些人眼中,這和以往蘋果幫助政府解鎖手機并無不同,但庫克卻特別指出,“政府稱這樣的工具只會在一部手機上被使用一次。但這根本不符合事實。這樣的工具被創造出來之后,可能會在多部設備上被一次又一次使用。這相當于創造了一把萬能鑰匙,數以億計的鎖將被打開。”
這就會破壞科技行業好不容易爭取到的一個“原則”,加密技術應該被增強,而不能被削弱。這也是為什么蘋果會反應如此激烈的一個原因。因為這是“危險的先例”,“政府對隱私的侵犯或許將不止于此,他們還可能要求蘋果開發監控軟件,用以攔截你的信息、獲取健康數據、銀行信息、追蹤位置,甚至是在你不知情的情況下控制你的麥克風和攝像頭。我們擔心這種要求恰恰會破壞我們的政府意欲保護的自由。”
科技行業是保護民眾隱私的重要力量
在很多美國媒體看來,此次蘋果拒絕為恐怖分子用過的手機提供“解鎖”幫助,是在斯諾登事件后,科技行業把美國安全部門作為“敵對方”的表現。
科技企業和安全部門的“敵對”態度,對普通人的隱私安全來說則是個好消息。安全部門的監控活動手段高超,很難被察覺,普通人即使知道自己可能被監控,也是無可奈何。但科技公司就不一樣了,它們有足夠的財力和技術來彌補自身漏洞,提升加密水平。以蘋果對抗FBI為例,有分析人士認為,蘋果即使輸掉官司,仍有很多最終關閉后門的手段,如更改蘋果手機的安全模式,在更換新的操作系統時,用戶必須輸入密碼。
其他的科技公司也在對客戶信息進行更好的保護,如谷歌正在世界各大洋鋪設自己的光纖電纜,這個項目的初衷是削減成本,擴大其影響力,但是現在它又多了一重意圖:確保該公司在客戶數據傳輸方面擁有更大的控制權。
在美國科技行業和安全部門的博弈中,科技行業已經漸漸占優勢,無論是美國國家安全局還是FBI的官員,都不得不承認獲取情報比過去難太多了,而在這一過程中,公民的隱私安全水平也在穩步提升。
蘋果公司叫板FBI的背后是企業和政府部門對“信息解密權”的激烈爭奪。要隱私還是要安全,似乎已經難以兩全。到底該如何抉擇,或許如庫克所說,到了該展開更充分公共討論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