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社會各界非常關心和關注個人信息如何在信息提供、采集加工和使用過程中得到有效保護。在近日舉行的“個人信息保護與征信管理”國際研討會上,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表示,央行認真履行職責,采取多種措施加強征信領域的個人信息保護,筑牢個人信息安全的保護墻。
陳雨露說,當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中國公民個人信息泄露帶來的侵權、網絡詐騙等違法活動在一些地方和領域呈現多發態勢,不僅嚴重影響公民的日常生活,而且影響社會的長治久安。加強個人信息保護,是依法維護公眾切身利益、促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積極應對公眾信息泄露事件多發的迫切需要。保護公民的個人信息,就是對公民基本權利、個人財富和競爭力的保障。
陳雨露指出,人民銀行采取多種措施加強征信領域的個人信息保護,包括推動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征信系統、完善征信法規制度、不斷提高監管的強度和有效性、大力開展征信宣傳教育活動、加強與相關部門的協調配合等。
不過,在推動征信市場規范發展的過程中,也面臨諸多挑戰。比如部分個人信息泄露案件追蹤難、取證難等;不同信息主體風險暴露和維權訴求的差異比較大,使得個人信息保護和征信維權工作面臨點多、面廣、條線長的巨大壓力;同時個人信息侵權違法犯罪活動采用的技術手段日益復雜,地域跨度較大,現有的管理模式以及人力和技術的配置很難滿足有效識別、監測和處理的需求。
面對上述雙重壓力,陳雨露指出,應把握好三方面的監管協調:一是對信息提供方的監管協調,確保信息按照“最低、適用”的理念采集,確保信息的準確性;二是對信息采集加工方的監管協調,確保征信機構行為遵循征信規則的要求,確保征信的公正性和有效性;三是對信息使用方的監管協調,確保個人征信信息的依法有限使用,確保信息主體權益得到尊重和維護。
據了解,自2015年1月央行下發《關于做好個人征信業務準備工作的通知》、同意8家社會機構開展個人征信業務至今,個人征信牌照仍未下發。對此,陳雨露透露,央行正在積極穩妥地加快推進個人征信業務牌照發放工作。
此前,多家籌備個人征信業務的機構均將各種個人信用評分與各類生活場景中的業務掛鉤,一些征信公司還開展“信用分PK活動”、推出信用分掛鉤社交產品“圈子”等。
“征信產品主要用來解決信息不對稱導致的信用違約風險問題,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促進普惠金融發展,既不能當作把人分為不同階層、不同群體的工具,也不能應用于某些低俗的社交活動,背離征信的本意。”陳雨露稱。
陳雨露強調,在個人征信業務活動中,應注重把握三方面的原則,即第三方征信的獨立性原則、征信活動的公正性原則和個人信息隱私權益保護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