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京東、騰訊協助公安部破獲一起竊取和盜賣公民信息多達50億條的特大案件。
其實,網絡用戶信息泄露的事件并不鮮見:雅虎2億用戶數據泄露、中國鐵路購票網站12306漏洞危機、連鎖酒店多達2000萬條客戶開房信息遭泄露、借貸寶10G裸貸照片和視頻壓縮包在網上廣泛流傳、小米論壇遭脫褲導致800萬小米社區用戶數據泄露……
在復雜的網絡化、信息化安全環境下,用戶個人信息泄露已成互聯網/電商行業的“頑疾”和難以言說的痛,更凸顯了當前網絡環境下每個人都在裸奔的恐懼和無奈。
“泄密”事件何以頻頻出現?電子商務投訴與維權公共服務平臺近年來接到的用戶投訴及監測發現,不少大型互聯網公司、平臺公司存在重大內部管理漏洞,其內部人員故意泄露、販賣網站用戶個人信息資料,侵犯網絡交易用戶的信息隱私權。
針對頻頻出現的電商信息泄露事件,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遼寧亞太律師事務所董毅智律師認為,按照現行法律,用戶信息泄露,企業需要承擔一定的賠償責任,因為公司與用戶之間具備合同關系,有保障用戶信息安全的義務。
董毅智表示,按照美國的法律,企業發生一次信息泄露事件就可能被罰得傾家蕩產。我國法律對用戶隱私的侵權行為約束力有限,用戶維權、尋求民事賠償勝訴率不大,對損失評估難以確定金額,想要對隱私泄露的責任人追究非常困難。董毅智說:“雖然大規模信息泄露、數據安全事件頻出,卻從未見到企業負責人被問責。”
絕大多數新型的網絡騙術都與個人信息的泄露有關,個人信息的非法交易恰恰是造成網絡詐騙犯罪泛濫的根本原因,但卻屢禁不止。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廣州金鵬律師事務所合伙人詹朝霞律師說:“違法成本低,法律監管缺失是‘泄密’事件再三出現的根源。”
“信息安全無小事,用戶必須增強信息保護意識。”國內知名網購維權專家、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法律與權益部助理分析師姚建芳說,“互聯網信息泄露隱性風險重重,除了我們熟悉的購物網站賬戶被盜、CDSN信息泄露外,在日常的手機軟件下載、WiFi蹭網、手機支付等也存在一定的風險。”
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此前對1000位用戶的在線調查顯示,56.8%的用戶表示對互聯網信息安全擔憂,并會對需要填寫個人信息的互聯網游戲、注冊等留有一定的戒心,但仍有43.2%的用戶認為互聯網信息泄露與個人無關,不太關注。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表示,用戶信息泄露不僅存在于個別計價電商平臺,幾乎是當下電商行業的一大“通病”,要在購物過程中避免信息泄露,尚需消費者、電商平臺和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