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互聯網法治研究中心與封面智庫,聯合發布的《中國個人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報告》。報告顯示,超七成參與問卷者認為個人信息泄露問題嚴重;26%的人每天收到2-3條甚至更多的垃圾短信;20%的人每天收到2-3個甚至更多的騷擾電話;多達81%的人經歷過對方知道自己的姓名或單位等個人信息的陌生來電;53%的人因網頁搜索、瀏覽后泄露個人信息,被某類廣告持續騷擾。
現代快報/ZAKER南京記者郝多
-偶爾收到(30個以下,每天平均不到1個)
-經常收到(每天2-3個,每月90個以下)
-非常多(平均每天3-5個,每月90-150個)
-極多(平均每天5個以上,每月超過150個)
超八成人接到來電知道機主信息
在震驚全國的“徐玉玉案”等一系列案件發生后,個人信息安全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
11月21日,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互聯網法治研究中心與封面智庫,聯合發布《中國個人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報告》。據悉,這份報告共發放了百萬份問卷,在國內尚屬國次。
報告顯示,72%的人認為個人信息泄露問題嚴重,收到垃圾短信和騷擾電話最多的地區是上海、北京等地。
81%的受訪者表示,最經常遇到的情況是來電就知道姓名或單位等個人信息,個人信息泄露原因不明。
租房、購房、購車、車險、升學等信息泄露后被營銷騷擾或詐騙的數據也高達36%,“購買機票后收到航班異常的電話或短信詐騙信息”比例相對較低,為9%。
一半人復印證件存在信息泄露風險
問卷調研顯示,由于對個人信息泄露渠道的不了解,雖然大多數人意識到個人信息泄露的嚴重程度,但相當高比例的人群,在使用個人信息的載體時并不知道如何防范個人信息受侵害。
在日常生活中,證件復印件、快遞單和手機是泄露個人信息的重要載體。高達55%的人將證件復印給相關機構時,從不注明用途;47%的調研參與者經常將寫有個人信息的快遞單直接扔掉而不加處理。超過27%的人在停用、注銷手機號的時候,甚至不去銀行、支付寶、網站、郵箱等變更綁定的手機號。34%的調研參與者隨時找尋免費WIFI,確保自己一直在線,26%的人會點擊不熟悉的手機號碼短信發來的網絡鏈接。
當自身遭遇個人信息泄露并面臨侵害時,相當一部分人群抱有僥幸心態,大部分人選擇了較為被動的處理方式,比如掐斷電話或者不理睬,拉黑,列入拒接名單,僅有少部分人采取了積極對抗行動。在解釋未能維權的原因時,半數以上的參與調研者因不知如何維權(占60%)和沒有發現經濟損失(占56%)而選擇了沉默。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副校長、互聯網法治研究中心主任林維認為,從非法數據產業鏈的源頭堵住數據泄露的可能性,才有希望從根本上治愈這一頑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