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hfnxjk.com/statics/images/logo.png)
作者:北京交通大學語言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張杰、 北京交通大學語言與傳播學院 孫瑩
2016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提出“網絡安全為人民,網絡安全靠人民”的主題。為了推進網絡強國建設,推動我國網信事業發展,讓互聯網更好地造福國家和人民,保障我國信息網絡空間安全,進行人民的媒介教育刻不容緩。國家要不斷加強宣傳和技術建設,提升全民媒介素養,讓公眾成為網絡安全建設的生力軍。
媒介素養是聽說讀寫等傳統素養的延伸,是指人們獲取、分析、評價和傳播各種媒介信息的能力,包括人們面對傳媒的各種信息的選擇、理解、質疑能力,還有評估、創造制作能力及思辨性回應能力,其實質關系到人們如何正確處理與媒介的關系問題。當前,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網絡媒體發展的繁盛,網絡安全問題也逐漸由虛擬空間蔓延到現實生活。在網絡空間中,信息的傳受關系變得更為靈活和復雜,人民既是信息接收者又是主動的信息發布者,同時傳受雙方之間的互動和反饋達到了高效高頻的程度。在這種高速運轉的信息交互環境下,廣大人民成為網絡安全事業的建設中不可或缺的強大力量。而在信息的傳播過程中,廣大人民的媒介素養直接影響了網絡傳播的過程與效果。當前,我國民眾的媒介素養相對不足,網絡生態安全隱患較大。因此,對廣大人民進行媒介教育不僅僅是為了發展人民的交流技能,更主要的是想幫助人民樹立公民意識,引導人民以更積極的態度參與社會發展的各方面進程中去。
人民媒介素養的提高,對于網絡安全建設具有深刻的意義。首先,媒介素養的提高意味著人民能夠高效利用各種媒體,能有效使用適當的媒介來獲取目標信息或知識,避免了因操作失誤或程序混亂而造成的誤用現象。其次,媒介素養的提高意味著人民需可以對媒體所傳遞的龐雜信息進行思考、辨別,進行正確的評估和篩選,從而做出較為科學的決策。減少了危險虛假和不實信息的對人民和社會造成侵害可能,使網絡真正成為為人民服務,成為人民所用的工具。再次,提高媒介素養要求人民充分利用參與、使用媒介及其信息的權利——傳播權或稱“近用媒體”的權利。這種賦權可以使人民在心智上能夠穿透媒體所建構的擬態環境,不被媒體左右。更能促使民眾進行社會參與,使用媒體表達對公共事物的關心,形成社會共識。
現代社會,媒介素養如同科學素養、文化素養、道德素養,是一個生活在互聯網時代的現代公民的綜合素質的具體體現。擁有較高媒介素養的人民,在面對紛繁復雜的網絡環境和形形色色的媒體信息時,就可以擁有一副“火眼金睛”,能夠準確找到自己需要的內容,識破虛假騙局;擁有較高媒介素養的的人民,在投身互聯網的汪洋大海時,仍能保持清醒的頭腦,拒做“鍵盤俠”,不助長居心不良者的邪氣,其理性思考有利于凈化民間這個大輿論場的風氣;擁有較高媒介素養的人民,會重視媒介教育,有助于引導青少年正確使用網絡工具,并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方面。在當今這個媒介化的社會,我們當以維護網絡生態環境、促進網絡安全建設為己任,為網絡安全事業發展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