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是中國人民銀行印發《關于做好個人征信業務準備工作的通知》,芝麻信用、騰訊征信等八家機構開展個人征信業務準備工作一周年。信用已經滲入到金融、生活的方方面面,與此同時,數據安全和個人信息保護,也成為專家和民眾關注的焦點。
在享受各種信用便利的同時,也有人擔心自己的短信、語音通話,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甚至于愛人間的悄悄話是否也會被征信機構用于信用評價?授權征信機構采集的信息,會被會被濫用?保存是否安全?帶著這些問題,筆者走訪了芝麻信用。
芝麻信用明確表示,不會采集用戶聊天、短信、通話等個人信息,也不會采集、追蹤用戶在社交媒體上的言論。
筆者獲悉,除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情形外,用戶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輸出,無論是芝麻,還是第三方,都要獲得用戶的授權。所有數據都通過科學的評分模型運營計算,沒有人工的接觸。系統還會通過運算規則自動將一些資產、交易明細等敏感數據進行脫敏處理,不會在芝麻信用產品中出現相關的明細、敏感信息。
筆者觀察到,芝麻信用對于數據安全和個人信息保護到了苛刻的地步,在技術及系統層面,芝麻信用在保證獨立數據庫的基礎上,通過物理層、邏輯層對不同類型的數據進行分級隔離,同時配合嚴格的機房管理、異地災備等措施全方位保證用戶數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