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工業4.0”在全球成為一個熱門話題,世界各國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加速推進全球制造業新格局。特別是當前,面對經濟下行的嚴峻形勢,各地都把“工業4.0”作為經濟轉型的突破口,大有遍地開花、百花齊放的態勢。一時之間,“為人不識4.0,便稱英雄也枉然”。
就當前我國制造業整體水平而言,存在著東、中、西部三級階梯和其他區域性工業基礎差異,仍然大而不強,在自主創新、資源利用、產業結構等方面仍處于弱勢。一個問題隨即而來,要實現2025三步走遠景目標,各地能否像跨越生產關系那樣,享有其他國家(地區)制造業改革成果從而實現跨越式發展,還是必須要完成基礎工業積累,按部就班一步步實現階梯型發展?不摸透客觀規律,想一蹴而就的,極易造成資源、財富、智慧的無用功;想溫水慢火等等靠靠的,又容易造成機遇的流失。
我們需要清醒地認識到,“工業4.0”是制造業的整合或耦合,是對各類物理信息接口標準的統一定義或描述,它的一個基本特性就是“規范化”。各地各部門對“工業4.0”的認識若不能統一,你唱你的“張飛”,我唱我的“李逵”,乍一看唱的都是黑臉,卻不是一臺戲。
在“工業4.0”體系中,制造業差勢決定了部分地區必然要從規則參與者起步,初期必然要被規則制定者所約束,被動接受新標準、新技術,進而犧牲一部分市場利益。也就是說在工業化信息化浪潮的沖擊下,敢于舍一些“雞肋”,專注自身擅長的;一窩蜂、大呼隆式的蜂擁而上,易造成資源的重復浪費,出現制造業的區域擠壓。如何“獨立扁舟而不倒”、學而能致用,考驗著各地領導干部的能力和敏銳。
智能化時代變革
“我們正處于向智能化時代變革的關鍵節點。”海通證券指出。隨著科技演進,“智能化”這個關鍵詞不斷出現在各個領域,家電智能化、辦公智能化、汽車智能化、教育智能化、電網智能化……
從“十三五”規劃來看,創新形成發展新動力的重要手段,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而計算機行業又恰恰是創新最為集中的板塊。據海通證券描述,計算機行業的投資大邏輯未變,未來計算機將從為其他行業提供效率提升和改進的輔助角色,轉變到管理和決策的角色,智能化時代對中國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發展契機,信息技術創新帶動中國產業結構升級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云計算生態體系建設和大數據的行業應用深化,將是帶動行業持續享有估值溢價的核心,相關細分領域投資機會有望成為貫穿2016年、乃至整個“十三五”規劃的主線。這其中,信息安全、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金融改革下的互聯網金融資產證券化平臺、智慧城市民生大數據等都是值得重點關注的細分領域。
信息安全仍是重頭戲
信息安全就一直是市場重點關注的對象。實際上,隨著對數據價值的認可不斷深化,信息安全也越來越受到重視。
據普華永道12月8日發布的全球最新信息安全狀況調查顯示,在過去一年中,全球各行業檢測到的信息安全事件平均數量為6853次。與2014年同期相比,由這些網絡犯罪事件所導致的全球平均財務損失下降5%至255萬美元,但內地和香港這一數據卻提高10%,達263萬美元,檢測到的信息安全事件平均數量高達1245次,與前次調查記錄的241次事件相比,攀升517%。普華永道中國網絡安全服務合伙人冼嘉樂表示:“這一年,內地和香港的各重要行業檢測到的安全事件都在增加,這也是全球普遍需要應對的狀況。當下,網絡攻擊來自于各個方面與維度,其中消費與零售、科技等領域尤為嚴重。”
在此背景下,信息安全受到重視也在情理之中。如果說2015年是信息安全元年的話,那么云安全就是接下來該行業的新興增長點。隨著云計算的成熟,云架構正在被廣泛應用,混合云和公有云無疑將是IT部署必然的趨勢。A股中,信息安全龍頭包括啟明星辰、綠盟科技和美亞柏科等。
我國成為全球最大機器人市場
中國機器人行業在2015年的成績同樣優秀。12月10日,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發布了2015年上半年中國機器人數據。據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國產工業機器人市場實現了穩定的增長。2015年上半年共銷售工業機器人11275臺,同比增長76.8%,按可比口徑銷量增長27%,是去年全年銷售量的66.5%.預計今年全年國產工業機器人銷售總量將超過22000臺,同比增長30%左右。
中國機器人產業在“十二五”時期獲得迅速發展,為“十三五”時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在下一個五年,新一代機器人需要在作業能力、交互能力和決策能力上尋求突破,也就是在傳統計算儲存與數據運算技術的基礎上,發展感知技術,這在短期可以突破并實現產業化,但在智能認知技術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是“十三五”時期中國機器人發展方向。
“中國裝備”世界版圖日漸擴大
“世界這么大,我想去看看”,這句2015年熱門網絡用語,卻概括了“中國裝備”在“十二五”時期的整體表現。
“十二五”時期,在擴大對外開放領域、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上,政府始終不遺余力。特別是近年來,中國裝備制造業蓬勃發展,紛紛“出海”闖世界。無論是政府推動,還是輿論支持,甚至是國家領導人也親力親為,給中國裝備“做廣告”。
推動我國具有規模、技術等優勢重大裝備和富余產能走出去實現互利共贏,不僅是深化與擴大國際經貿合作的重要機遇和抓手,還可形成新的外貿增長點,也有利于促進國內產業優化升級。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到,“中國裝備”的世界版圖在日漸擴大。在“十二五”時期,我國打造了許多金燦燦的“國家名片”,核電、電力、特高壓、高鐵、通信、工程機械……成果顯著。
穩居制造大國與網絡大國地位鑒定強國基礎
“十二五”期間,我國主要經濟目標基本完成,前四年全部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3%,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11.9%。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費用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超過0.85%,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檔數控機床等十大重點領域發明專利年均增長率超過23%,科技創新步入跟蹤、并跑和領跑并存的新階段。
此外,在這一時期,中國互聯網經濟走在世界前列,電子信息產業創新發展加快,信息消費迅速擴大,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業態新模式成為發展的新引擎。至“十二五”末,56家制造企業進入世界500強,11家工程機械企業進入全球50強,4家互聯網企業和2家集成電路設計企業進入全球10強,通信設備制造商躋身世界第一陣營。
由此,“十二五”時期,中國穩居制造大國與網絡大國地位,這為“十三五”時期我國推進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提供有力保障。
兩化融合順利推進助力智能制造
“十二五”期間,我國信息化取得快速發展,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邁出堅實步伐,國民經濟和社會各領域信息化水平不斷邁上新臺階,為“十三五”時期信息化發展,實現《中國制造2025》強調的智能制造奠定了堅實基礎。
以軟件信息行業為例,“十二五”時期,軟件信息產業持續高速發展,行業整體收入快速增長。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國內軟件業收入約3.7萬億元,同比增長20%。截止2015年5月底,我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運行平穩,軟件收入小幅上升,軟件產品收入回暖,整體收入1.5萬億,已超過去年同期。
當前,全球信息化還在深入發展,信息技術的創新將繼續引領未來經濟社會的發展走向。物聯網、云計算等新技術的滲透將催生出新的經濟增長點,三網(電信網、互聯網、廣播電視網)融合、3C(計算機、通信和消費類電子產品)融合將極大地拓展產業發展空間。加快推進經濟社會信息化,提高信息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充分發揮信息化在科技體系中的先導作用,把信息化作為產業優化升級的關鍵環節,已成為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必然選擇,這是“十二五”時期我國兩化融合的重要方向,也是“十三五”時期的重要任務。
即將收官的“十二五”,是為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夯實基礎、揚帆蓄勢的五年,也是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繼往開來的五年。回顧“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