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20日傳出消息稱,中美正在“加緊磋商”一份有關網絡安全的協議,爭取在習近平訪美時公布。紐時嘗試著將該協議稱為“網絡軍控協議”,認為“這可能將是第一次網絡如同核武器、化學武器、生物武器一樣被視作軍事力量的一部分進行控制”,因此具有1963年美蘇《部分核禁試條約》的意義。
中美肯定在就網絡安全進行磋商,但形成所謂的“網絡軍控協議”,這離中美雙方之前的談話調子似乎相差比較遠。北京從未承認中方對美有組織地進行過網絡攻擊,美方之前最嚴厲的指責也讓人聯想不到“軍控”的概念。
中美相互承諾不對對方施行網絡攻擊,加強控制各自社會針對對方的網絡犯罪,如果還能就此達成一個協議,肯定是好事。我們只是擔心,“網絡軍控協議”這個概念來得太突兀,如果這是美方極力主張的,中方或許有必要加以研究,防止這個名義下有我們不熟悉的潛在含義被塞進來。
美國的網絡部隊是公開存在的,既然雙方搞網絡軍控,中國是否也做好了公開成立網絡部隊的準備,這是否會反過來刺激網軍在世界范圍的紛紛出現?
1963年時冷戰已經定型,美蘇各率一個集團對抗,美蘇是當時世界公認的兩個超級大國。如果中美高調達成“網絡軍控協議”,這是否有較強的G2味道,中國是否需要為此承擔更多的責任,俄羅斯、日本等是否會因此不滿?
中美承諾互不向對方發動網絡攻擊是一回事,雙方進行“網絡軍備控制”是另一回事。美國已是世界網絡軍事攻防力量占有壓倒性優勢的國家,美是否希望中國從此不再研究網絡攻防技術,甘愿永遠處于美國優勢技術的威懾之下呢?
幾年以前美國媒體大規模炒作遭到中國的網絡攻擊,一些“受害人”出面控訴“有中國政府背景”的黑客,講述自己的遭遇。隨后不久,美國正式宣布網軍成立。最近一段時間美國對“中國網絡攻擊”的指責再度升溫,現在猛地推出“中美網絡軍控協議”的概念,這當中的蹊蹺需要中方消化。
中國的互聯網基礎技術與美國比差遠了,這幾乎是常識。美國輿論不斷指控中國政府策動的網上間諜行為,稱那些中國網諜在網上“飛檐走壁”,挖美國最機密的情報如探囊取物一般,搞得中國人常常懷疑自己的耳朵聽錯了。
當然,美國的現代化程度比中國高,對互聯網的依賴更深,因而有比中國更脆弱的一面。中美也因此形成了某種“網絡安全平衡”。
不管怎么說,美方對網絡安全看得很重,有一些中國人一時難以理解的警覺和敏感。中國配合美方盡可能消除彼此的疑慮,利用習近平主席的歷史性訪美對雙方在這一領域的互信做一次奠基,具有重大積極意義。
在務實的同時,也要對美方提出“網絡軍控協議”的主張多做研究,沒必要急于下結論。網絡安全具有超級復雜性,監督、確認對承諾的落實非常困難。這種困難似有轉化成國際政治風險的苗頭。化解這個問題需要耐心,實事求是。如果承諾難以落實的事情,很難說將減少風險,還是會增加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