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都在談論銀監會39、317號文,興高采烈地談起中國的自主可控的提法和IT國產化潮流造成了一些IT行業外企不得不離開中國市場,但我非常不認同這個推斷的因果關系。
是國產化潮流造成外企離開中國嗎?
說起國產化,汽車工業是國產化要求最早、最高的領域之一,整車的國產化比例、零部件國產化比例都有顯著的要求。工信部和發改委不斷發布《汽車產業發展政策》及相關文件,規劃未來的國產化舉措。 但寶馬退出中國了嗎?奔馳退出中國了嗎?大眾、通用、福特呢?這些企業非但沒有選擇萎縮或退出,面對一個巨大的市場,服從政策、建立合資企業、從技戰術手段千方百計滿足國產化比例的政策要求,這些國外的汽車巨頭實際上成為了這個產業發展的最大贏家。
退一步來講,如果真的是國產化的要求造成外企退出市場,外資IT企業完全可以選擇類似汽車行業的合資或者投資的方式迂回,甚至可以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
也許有人說,這次銀監會的文件和汽車等領域不同,金融安全事關國家安全,因此在斯諾登事件的陰影下,外企不得不從中國撤離。國家安全真是一劑邏輯黑洞的萬能膏藥,一旦用這個概念解釋,很快就進入了“知道的不能說,不知道的不能問”的神秘領域,那還有什么可以探討的。
如果仔細關注銀監會39/317號文自主可控的提法其操作細則,顯然可以看到銀監會清醒地意識到實現自主可控是一種長期管理愿景,其中許多概念都是可以調整的。例如五年后達到的自主可控百分比到底是指建設項目數量、采購金額還是覆蓋面?自主可控比率是否認可人員服務、外包的費用?如何對待貼牌產品等問題上,這些概念的彈性都是很大的。任何一個清醒的外資企業管理者都不會愚蠢在剛剛頒布這些政策的時候就落到慌不擇路、自斷臂膀的境地。
那么外資IT企業是不是在離開中國呢?
在此,我覺得用“淡出”這個詞匯可能會更準確。在一些IT外企CEO空想“中國巨大市場機會論”破滅之后,逐漸更合理地調整在中國的收支比例,大幅度減少冗余人員造成了IT外企淡出中國的表面想象。
那所謂IT外企淡出中國的真實原因是什么呢?
這必定有許多方方面面的原因,我認為其中影響面最大的是以下兩個原因:
公司政治結構僵化
IT行業的外資企業進入中國的時代,IT行業的薪酬、培訓體系、國際商務旅行的機會使當時一批充滿求知欲的年輕人亢奮不已。早期的外企雇員絕對是以當前所謂的創業者心態在各自的細分領域里耕耘。全力以赴的客戶拜訪、殫精竭慮地思索總結、不厭其煩的鍛煉能力、如饑似渴地學習新知識。這些人的努力使他們不斷獲得更好的收入和更高的職位,這些中國雇員可以在人民幣對美元1:8的時代享受美國員工的薪酬福利待遇,讓周圍的人羨慕不已。
IT外企就有高薪、休假、美好的福利。結果在十余年前,許多加入外企的職員的動機不再是純粹的努力拼搏,而是期望付出不多、但回報諸多的美好生活。大家整天競相比較著國際旅游的足跡覆蓋面,甚至以和老外的電話會議數量作為自豪的來源,我還遇到過個別人把進入某個特定外企然后生個孩子、混日子作為職業生涯的終極目標。
其實,大多數IT外企本身也都是比較年輕的企業,根本經不起如此的折騰。
唯目標論與本土化的沖突
在中國的IT外資企業作為一個海外企業的分支機構,其本身的核心目標是為了銷售產品,為母公司提供利潤。因此許多在美國發展很快的IT企業同樣也為中國市場制定了和全球一樣的發展目標。可是制定目標并不會自然而然得到結果,這些國外產品的設計管理、解決的問題和長期發展計劃都是以美國市場作為核心,盡管在中國雇傭了許許多多最聰明的人,這些人卻不得不為了目標進行許許多多徒勞的嘗試,大量的時間、智慧都浪費在全球策略執行、跟總部匯報、接受批評、繼續執行、換人等循環之中,類似IT行業管理方式的特斯拉最近的中國挫折幾乎是和大多數外資IT企業情況是一模一樣的。
本土化絕對不只是中文/漢化,由于每個國家的IT從業人士的平均年齡、平均從業時間、平均技能水平和工作流程等各種因素都不同,各個國家的IT產品實際上也會因此產生顯著不同,但由于主要的IT行業的先進企業都在美國,因此在中國拿到的產品即便有個本地技術中心進行了漢化,也仍然是和中國本地的需求相差很大的。這也是為什么許多IT行業的公司試圖照搬抄襲國外知名產品、做個中文版的山寨版,但最后發現在市場上完全沒有起色的實際原因。
綜上,我認為一部分IT外企確實在中國淡出,但這相當大的程度是因為這些企業1、形成了僵化、復雜的政治結構,沒有辦法團結奮斗、讓努力工作的人獲得充分認可;2、缺乏產品落地的能力,被迫在全球化的標準體系下向本地用戶推銷并不貼合實際的所謂高科技產品而最終在市場無法成長。
顯然,外企淡出絕對不會是必然的趨勢。當中國市場規模繼續成長,成為全球市場中的重大組成部分時,所有IT外企都會仔細權衡、制定新策略,甚至會比過去更努力地在這個市場上參與競爭。
積極擁抱并做好和世界最高水平的外資企業們同臺起舞的準備,才是下一代中國企業應有的覺悟。千萬要避免類似某些國內IT公司天天期待外企退出中國,然后坐等燒餅砸在臉上、不勞而獲的僥幸心理。如果有些外企真的會淡出中國市場,那么這種抱有僥幸心理的國內公司更會被市場唾棄。
其實,通過銀監會的政策和政府的意志,外資企業放下身段,積極服從合規性要求、從而努力適應中國市場特點,消除某個特定的外國意志凌駕于中國利益之上的意識形態,這才是最終市場未來的實際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