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萬考研用戶信息泄露,引發輿論關注。須知,130萬,這個數字,距離2015年考研報考者的“全軍覆沒”已經不遠。在違法者的叫賣中,考生姓名、電話、報考學校、專業絲毫不爽。如今,臨近考試還有幾天,考生仍持續遭受推銷、騷擾、詐騙電話和短信的轟炸。
這究竟是相關網站的技術漏洞使然,還是有機構和個人從中“裡應外合”,相關部門理應啟動調查,給公眾一個交代,不能對這樣的惡性泄露置若罔聞。
個人信息泄露,在今天是個層出不窮、見怪不怪、細想又很不甘心的事情。從法理上講,這事兒顯然違法。一個人生病住院的信息,生孩子的信息,買房、買車的信息,甚至親人過世的信息,怎么就瞬間到了商販手裡?這可是關乎個人財產乃至人身安全。
從社會反響看,一次又一次泄露,已讓人不勝其煩。有人可能覺得,基于信息泄露基礎上的那些詐騙,騙術荒誕可笑。可事實是,每年中招的人不在少數。
公民個人信息安全狀態的惡化,有大的時代背景。互聯網時代,一是使得個人信息泄露從概率到規模都無數倍放大,因為很多數據以電子形式集中存放,“照顧不周”就很可能全軍覆沒﹔二是在于非法的個人信息交易更加“便捷”﹔叁是在于查處更加難,從哪裡泄露、誰泄露、流通的路徑,都有多重可能性。
如果說,印刷時代的個人信息泄露規模基數相對較小,泄露之后導致的詐騙成功案例也相對較少。那么,在互聯網時代,如此龐大的泄露基數上,可能的經濟損失乃至人身安全威脅,就十分驚人了。有數據顯示,74.1%的中國網民在調查前半年遇到過信息安全問題,全國因此造成個人經濟損失近200億元。
而我們目前應對此種狀況的法律、監管乃至公民意識,都還停留在印刷時代。相關法律法規不是沒有,個人信息保護亦非從互聯網之后才開始。但我們如今的保護,基本不能跟上互聯網大規模普及后的新的信息安全形勢。十年前,誰會想到,互聯網會與每個人貼身隨行?
一方面,目前關于信息保護的法律法規較為零散,已不足以應對信息漏洞叢生的現狀。中國需要一部專門的個人信息保護法,明確各個機構的法律責任,抬高違法成本。這項法律在法律界、輿論界已唿喚有年,該有實質性推動了。另一方面,執法機構的設置、執法的力度乃至公民個人的保護意識,都需要升級創新。
鬆鬆垮垮的法律,隻能遭受違法者的利用甚至嘲笑。隻有真正扎緊法律藩籬,真正讓倒賣信息的人傷筋動骨,而不是傷害之后一笑而過,才能剎住個人信息安全惡化的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