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臉識別的風險究竟何在?正在召開的全國兩會上,談劍鋒委員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專訪時表示,作為人的生物特征,人臉數據是具有唯一性的,一旦丟失便不可再生。而任何一個數據進入到計算機后,都會變成計算機代碼,就可能會被截獲、被重構、被重放,存在比較大的安全風險。
“為了降低使用風險,每種技術都應該用在恰當的地方,而人臉識別這種技術,并不適合在互聯網和網絡支付上,作為唯一的認證方法,這是非常不安全的。”談劍鋒告訴記者,我們在大腦里設個密碼,如果忘了可以改,如果是銀行發的動態密碼器、U盾等產品,你丟了也可以去換個新的,但是作為生物特征的人臉,卻是具有唯一性的。
可能有很多人認為,人的臉部或指紋等生物特征數據,在網絡上使用以后,可能只是一張照片或圖片,但實際上卻并不是這樣。
“任何一個數據進入到計算機里面以后,都會變成計算機代碼,生物特征數據也不例外。”談劍鋒說,成為計算機代碼后,這些數據就可能會被截獲、被重構、被重放。那么,一旦這些數據被還原,并被黑客等犯罪分子拿到以后,你唯一的身份數據就丟失了,而且永遠沒辦法再生,因此風險很大。
在談劍鋒看來,任何一種新技術,都要在相應的場景使用,才是最合適的。“我相信生物認證技術也是未來的一種發展趨勢,但它的使用范圍,應該如何使用它,這個應該是有限制的,而不能一味地濫用。”他說。
除了人臉識別,近年來很火的熱詞“人工智能大數據”,同樣可能導致個人隱私的泄露。
“人工智能是基于大數據的,而大數據在某種程度上來講,是侵犯我們個人隱私的。”談劍鋒告訴記者,現在有很多公司在無底線地采集公眾的個人隱私數據,而在這個過程中,并沒有相應的規定來規范這種行為,導致個人隱私數據被亂采集、亂存儲、亂傳輸,甚至亂使用。
而從安全技術的角度看,很多數據被采集以后,并沒有采取相應的安全手段,也就是說,很多公司大量采集了個人隱私數據后,卻并沒有使用一些信息安全技術來保護這些數據的安全性。
“一旦這些個人隱私數據被丟失,就很可能造成很多風險,比如個人財產風險、甚至人身安全等。”他表示,其實,在大數據網絡時代,給用戶帶來便捷的同時,同樣給犯罪分子也帶去了便捷。現在的很多網絡犯罪,包括精準詐騙等,都是基于數據,讓我們防不勝防。
“我們的個人隱私數據實在是丟失太多了,幾乎都在裸奔。”談劍鋒坦言,提高全民的安全意識,現在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他建議,在大數據方面,國家要出臺相關的政策和法規,嚴格監管,嚴厲懲處,這樣才有可能有效防范上述個人隱私泄露導致的風險問題。
那么,普通網友面對個人信息被過度采集的風險,該如何防范?對于這個問題,談劍鋒舉例說,比如信用卡綁定網銀時,最好只綁定一張,而且對信用卡的額度進行限制,用多少就放多少額度。
再比如,要盡量少用公共場所的Wi-Fi,因為有可能有一些Wi-Fi已經被黑客攻擊,可能是一個偽基站,因此在手機有網絡的時候,還是要盡量使用自己的手機網絡。
另外,用手機下載 APP時,要看一下其權限設置,只開放需要的權限即可。“比如說 P 圖軟件,只需要使用相機、相冊等功能就可以了,其它如通訊錄、電話權限等功能,如果你不去設置權限的話,這些可能會是默認自動打開的,所以一定要注意。”談劍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