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解擁堵做試點
2017年10月11日杭州.云棲大會,阿里云城市大腦1.0正式發布,交出了智能城市治理的答卷:接管杭州128個信號燈路口,試點區域通行時間減少15.3%,高架道路出行時間節省4.6分鐘,城市大腦的“天曜”系統能365天24小時通過已有的街頭攝像頭無休巡邏,釋放警力200余名。在主城區,城市大腦日均事件報警500次以上,準確率達95%;在蕭山,120救護車到達現場時間縮短一半。
用時一年,杭州成為了城市大腦最早落地也最早成功的創新城市,也用事實證明了機器智能善于解決人類無能為力的問題。
阿里云ET城市大腦產品負責人李京梅介紹,今年阿里云將繼續進行升級改造,最終是通過對整個城市進行生命體征的測量,做一個城市整體交通的晴雨表。
城市大腦已經首先消滅從攝像頭到紅綠燈“最遠的距離”,目前已經具備信號燈優化、交通事件實時識別、應急車輛優先調度、重點車輛管控、社會治理和公共安全保障。這一嘗試不只是在杭州,截至2018年5月,衢州、澳門、吉隆坡等11個城市已經先后引入城市大腦。
融合云、大數據和AI
車流量大、路網復雜、路面立體,是城市交通的主要特點。6月28日,阿里云研究中心發布《城市交通數字化轉型白皮書》指出,過去20年,中國城市投資超過5000億元建設的傳感網絡已經領先全球,但硬件重復建設、單點功能微改良帶來的“治標不治本”問題愈演愈烈。
究其原因,阿里云研究中心主任田豐認為主要有三大難:數據多效果少、單點強而全局弱、科技新落地少。比如,一個城市的全部攝像頭記錄的視頻數據量,相當于1000億張圖片,一個人要看完所有視頻大約需要100多年,海量視頻數據都在“沉睡”,能被監管者查閱的不到10%,而且不同監管部門的硬件重復建設導致數據孤島越來越多,然而卻無法及時保障每一位市民的出行安全與體驗。
城市大腦得益于阿里巴巴、阿里云積累的云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能力,通過一個普通的攝像頭,就能讀懂車輛運行狀態和軌跡,同時實時分析來自交通局、氣象、公交、高德等13家機構的海量交通數據,這一視頻數據處理規模全球罕見,催生一系列世界級技術。
大腦正在進化更多
事實上,在阿里巴巴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勾勒的藍圖中,未來城市大腦是城市重要的基礎設施,以互聯網、計算和數據為基礎,實現可持續發展。治理交通擁堵只是城市大腦邁向城市治理、成為超級人工智能的第一步。
2017年11月15日,科技部宣布了首批國家新一代AI開放創新平臺名單,在僅有的4家企業中,明確要求將依托阿里云公司建設城市大腦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
半年后,在今年6月的云棲大會.上海峰會上,阿里云總裁胡曉明宣布城市大腦將向醫療應急調度、城市管理、環境治理、旅游開發、城市規劃、平安城市、民生服務等七大領域拓展,從智能交通管理全面升級為整個城市的人工智能中樞。
胡曉明透露,在10余個城市嘗試之后,城市大腦將與上海合作,打造超大型城市精細化管理樣板。“未來,有了大腦的城市,會擁有100萬倍的數據,只消耗1/10的水和電,道路越修越窄,把空間還給自然,我們的生活卻更加舒服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