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之外無大事,其實生活中患者看病求醫的焦急、無奈也屢見不鮮。尤其對于腫瘤病人來說,腫瘤疾病確診的復雜過程,專家一號難求、病理會診的耗時耗力,使他們在為治病求生的過程中充滿焦慮感。
腫瘤患者之痛:時間就是生命,我想盡快求醫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作為全國知名的腫瘤專科醫院,每天要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患者,“掛號時間長、候診時間長、取藥時間長、就診時間短”這樣“三長一短”及“病急亂投醫”“求醫卻無門”等醫療資源錯配的問題不僅為患者帶來困擾,更是醫院希望解決的難點問題。如何讓有限的醫療資源發揮最大效用和價值?如何為腫瘤患者帶來更好的就醫服務和體驗?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始終為此而努力,醫院吳炅副院長說:“患者的焦急與反饋,我們都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尤其對于腫瘤這類重大疾病患者而言,用科技的力量去改善他們的就診體驗,不僅是醫院對管理的重視,更是我們對患者的關懷。”
2017年,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與騰訊醫療建立合作,在雙方的努力下,醫院開始向“智慧醫院”邁進,希望通過科技手段,推動“智慧門診”落地,為患者帶來更多治療的希望和更有溫度的就醫體驗。
從就醫流程著手:科技+溫度,讓看病減少等待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和騰訊醫療自2017年9月達成戰略合作以來,經過4個月的研究開發,建立了依托醫院微信公眾號的電子就診卡服務平臺,為患者提供在線掛號、微信支付、報告查詢、候診排隊提醒等全流程便捷、智慧就診服務,使線上線下醫療服務無縫銜接,有效減少了患者就醫排隊時間。最明顯的是病理會診,過去冗長的線下流程被極大精簡。目前,已有累計超過10萬名患者使用微信無卡就醫服務,12萬次微信掛號,19萬次移動支付,以及進47萬份檢查報告的線上查詢,每位患者的平均就診時間減少150分鐘,共為患者節省超過10萬小時。
開啟AI探索:智能+精準,讓醫療觸手可及
在雙方探索就醫流程線上化改造和互聯網服務建設的過程中,更多患者和醫生的痛點被挖掘。每天的專家號源是有限的,而從四面八方趕來的患者是眾多的,很多病情緊急的患者往往因難掛不到號而耽誤治療;而專家每天滿負荷運轉也不得不面對很多常規診療行為,比如患者檢查不全,只是來開個單子;復診患者,來開個藥等等占據了專家的大量時間和精力。
“我們和騰訊醫療團隊看到了醫患雙方存在的難處,經過深入探討和研究,認為這并非‘無解難題’,AI可以幫助解決這個問題。”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信息中心主任王奕在CHIMA大會現場表示。“今年4月份,我們開始了與騰訊在AI方面的探索,基于騰訊睿知的醫療AI引擎,為患者提供精準預約服務。”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精準預約”流程
王奕解釋到,準確來說,騰訊睿知的AI引擎可以根據患者提供的檢查報告等資料,分析患者的病程,判斷患者是初診、復診或術后隨訪。基于此完成對患者的畫像,針對患者需求和醫生要求,開創線上的綠色通道和更順暢的便民通道,讓真正急需救治的患者獲得及時就診。與此同時,我們希望能夠形成就醫路徑引導,包括精準預約、手術排程、術前檢查,進行同步預約,進一步縮短患者的等待時間。同時還可以通過AI引擎進行術前咨詢、手術流程跟蹤、術后復查和隨訪,每個腫瘤患者都將通過AI擁有精準到個人的治療流程管理。
精準預約極大提升門診效率和醫療資源的匹配效率,通過騰訊睿知AI引擎審核的準確率達到99.2%。這種以病情優先的智慧化就醫服務,不但讓患者對智慧醫療觸手可及,還能減少醫療資源錯配率,實現“專癥找專家,專家看專病”,使患者服務從簡單化邁入精準化。
讓醫療服務不斷實現智慧升級,讓醫療更加惠民便民觸手可及,是騰訊醫療一直以來的初心。未來,騰訊醫療也將繼續用數字技術助力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實現更多AI等技術落地,連同醫院為更多患者帶來生命的希望。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的王奕表示,“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患者。今后希望與騰訊醫療一起,通過更多樣化的方式,真正讓互聯網應用和AI在醫院落地,造福患者。”
王奕在CHIMA大會上分享獲獎案例
據悉,在7月13日的CHIMA 2018大會(中國醫院協會信息網絡大會)上,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和騰訊醫療的合作項目,為腫瘤患者打造的基于電子就診卡的患者精準服務平臺,獲得“CHIMA 2018醫院互聯網應用典型案例”推薦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