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僅前5個月,我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139.13億件,幾乎與2014年全年快遞業務規模139.6億件持平。快遞物流市場規模巨大,但競爭也十分激烈。
博弈不停歇。前面順豐還在宣稱自己用飛機運快遞,后面京東就開始無人機配送,而國外更有機器人快遞員送貨到家,可以說變化天翻地覆。看似炒作,但其實他們是在訴說運營效率的提升,這是物流系統的競爭核心。
說到運營效率就不得不說前幾年開始興起的快遞分揀機器人潮流,之所以火及一時,不是因為它們可愛的造型,而是幾乎國內的各大工廠自那時都紛紛引進了AGV這樣的自動物料運輸技術,以提高運輸生產線的效率和生產標準,這就是自動化帶來的改變。
那么,究竟如何利用自動化實現如此龐大的物流系統快速、穩定地運作呢?不如,我們來看看幾大快遞公司是如何做的。
1、必須機器代人
如下表,從日均件量上看,順豐日均件量達到700萬件,中通和圓通均超過1200萬件,這要求快遞公司必須具備強大的物流處理能力。單靠人工操作是不可能的,自然是借助自動化設備的力量來實現。
主要快遞企業日均件量(萬)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一下快遞公司的業務模式。現在快遞企業的業務模式主要是全環節直營和加盟兩種模式,順豐為直營,通達系以加盟為主。快遞業務環節可以分為快件攬收、快件中轉、干線運輸、快件派送,其中轉運中心分揀效率和干線運輸效率是決定快遞企業運營效率的主要因素,因此多為快遞公司直營。值得關注的是,五大快遞公司的轉運中心操作皆采用了外包,如下圖所示。
轉運中心分揀效率直接關乎到運營效率,為何全部選擇外包呢?
要知道,運營效率決定運營成本和快遞服務質量。運營成本體現在中心操作成本和運輸成本。而轉運中心操作主要工作是分揀、裝卸、中心操作、倉管、輸單、掃描等,多為簡單重復勞動,一方面用工需求大但人員流動也大,時常用工荒;另一方面人工成本持續攀升,甚至抵消了業務量上升帶來的規模經濟,這樣的處境其實是沒辦法保證轉運中心的穩定運作和成本控制的。
那么如何補齊短板呢?經驗是,自動化設備越先進,人效越高,節省成本也越多。幾大物流公司的實踐也證明,自動化分揀設備的引入可以大大提高單人分揀效率,從而降低中轉成本,提高整體運營效率,后文我們會詳細分析。
2、效果卓有成效
效果如何呢?最終體現在效率和營收上。那么先看一下企業最關心的營收。
根據證券公司的對比數據,通達系的單票收入趨于一致。因此,盈利或提高毛利的關鍵在于如何更好地控制運營成本,即面單成本、運輸成本和中轉費用。
一方面,電子面單成本最低 0.04元/件,并有望進一步下降,其對運營成本的影響也將越來越小。另一方面,除了韻達單票運輸成本依然偏高,其他幾家成本基本上都處于優化后的降速放緩階段。故而我們著重分析中轉成本。
中轉成本中主要支出在于人工成本。降低中轉成本的核心是提高單人分揀效率,而自動化分揀設備的引入可以大大提高人效。如下圖,從現實應用來說,轉運中心操作是整個物流系統自動化技術應用最多的環節。
從成本角度來看,2016年底和2017年初,中通、韻達和申通均在轉運中心引入了自動化分揀設備,與以前的人工操作為主相比,該設備可以降低中心70%-80%的人力成本。
以韻達為例,2016年人工成本10億元,假設全部轉運中心使用自動化分揀設備,保守估計可以節省40%的人力成本,即4億元。該設備大約1500萬/臺,55個自營轉運中心,按照5年折舊,每年折舊費用1.65億元,每年可以節省成本2.35億元。
3、物流的數據化
實際上,物流自動化是把物流、信息流用計算機和現代信息技術集成在一起的系統,它涉及多科學領域,不單單是設備的自動化,還包括信息處理的自動化。
不得不說的是,在過去的5年電商貢獻了快遞公司60%以上的單量同時,也出現了不同于傳統快遞的電商物流。例如阿里和京東,菜鳥與京東物流做著相同的事情——以大數據為基礎建立分布式倉配體系。他們拼的是大數據運營能力、倉儲和配送,即通過數據安排鋪貨,合理配置存貨和倉儲,在多個方面提高物流快遞轉運的效率。
隨著電商行業增速放緩,競爭加劇的大環境下會出現“精細管理”模式替 代“粗放管理”模式。主要體現在:行業集中度提升,有規模優勢、成本優勢的企業獲得更多市場份額;技術創新帶動效率提升,自動化設備的應用不斷普及;倉配一體化為終極模式,節省倉儲成本和運輸成本,提高存 貨周轉效率,改善客戶體驗。
綜述,不難發現物流自動化具有提高效率、統一標準、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水平等作用,無疑成為各家激戰的重要獲勝手段。工控小編想說,雖然物流自動化形勢很好,但就目前而言仍有諸多短板亟待解決,例如信息標準化、產品標準化、包裝標準化等都限制了物流自動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