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通聯世界的全球智能供應鏈基礎網絡看成主動脈,那么分布在各個城市的物流網絡就像是毛細血管,既與每個普通人的生活密不可分,也與一座城市的運轉息息相關。在日前召開的2018全球智能物流峰會上,智能物流與智慧城市協同發展成為參會專家最為關心的話題之一,將現代物流體系作為城市發展的核心基礎設施,探索空間物流等未來城市物流發展形態成為共識。會上同時還宣布成立城市智能物流研究院(雄安),以政府、高校、行業、企業四方聯動,為共識落地提供了現實路徑。
10月18日,由京東物流、南開大學等九家單位共同發起的城市智能物流研究院(雄安)正式揭牌成立。
萬億市場規模下的轉型升級
快遞包裹收來送往、物流車輛川流不息、倉儲系統晝夜運轉,作為社會經濟活動的中心,在一個城市里,物流活動無時無刻不在高頻進行,既連接生產流通環節,也為最終端的消費者服務。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18-2023年中國城市配送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城市配送市場未來發展前景廣闊,2015年貨運物流的同城配送市場規模達到9200億元,2016年全國城配市場規模有1萬億,預計2020年這一數字將超過2萬億。
參加全球智能物流峰會的南開大學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院長、現代物流研究中心主任劉秉鐮指出,伴隨著經濟改革、技術創新以及電商行業的快速發展,物流已經成為城市發展的核心基礎設施和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與此同時,面對高質量經濟發展的新要求,物流業也正在不斷朝著創新型、智能化的方向轉型,以應對新的需求和挑戰。
“互聯網時代為物流行業提供了創新的機會,大數據、AI等新技術帶來的影響將是質變級的”,劉秉鐮表示,智能物流的發展正在超乎人們的想象,一方面無人科技正在加速應用,無人駕駛卡車和車隊技術、無人倉、無人機、無人配送機器人越來越常見;另一方面,新的行業技術體系正在形成,在傳統地表物流體系的基礎上,地下物流、低空物流、管廊物流、立體貨架等正在越來越多地受到關注。
基于城市發展痛點的未來構想
技術的迭代更新為智能物流的普及奠定了強大基礎,但不得不依托城市發展的現狀進行。據了解,城市物流具有強集散、多品種、高效率、近距離等明顯的行業特征,因為與城市活動緊密相關,受城市規劃與各種制約的影響也十分巨大。基礎設施要求、法律法規要求、環保要求等對城市物流活動有著明顯的限制,道路擁擠、環境污染、資源浪費等成為城市與物流發展不得不面對的痛點。
“在地面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怎么能把城市中的物流轉移,和客流實現分離成為關鍵。因此出現了發展地下物流,用地下空間的立體開發為城市贏得寶貴發展空間的設想。”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湘生說,綜合利用城市空間進行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地下物流系統,成為解決大城市和衛星城鎮發展瓶頸的理想手段。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湘生
陳湘生表示,城市發展既包括利用智能城市建設實現資源有效利用,也包括城市空間的立體開發,從物流的角度而言,就是構建智能融合的城市空間物流配送新體系。未來,運用地下空間建設立體智能的物流體系將成為緩解交通問題、環保問題,節約城市空間的有效手段,基于物聯網、大數據、智能物流來進行智慧城市的統一規劃設計,自動物流系統必將給人類帶來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發展模式。
零起點規劃帶來的落地契機
基于將智能物流作為基礎設施建設融入未來城市發展的設想,由京東物流、南開大學、國家發改委綜合運輸研究所、北京交通大學、北京物資學院、上海海事大學、招商局中外運物流、上海市政工程設計院等九家單位共同發起成立城市智能物流研究院(雄安),在2018全球智能物流峰會上宣告成立。研究院服務雄安新區智能物流和智能城市建設,也將進行空間物流(包括地下物流)探索及城市物流前瞻研究,為全球城市智能物流建設提供示范。
京東物流率先提出的地下物流廊道系統構想。
陳湘生曾指出,地下智能物流在技術上不存在問題,但在政策、法規等方面還存在瓶頸,必須由政府主導來進行統一規劃,而零起點規劃的雄安新區為這一設想的實現提供了契機。雄安新區首席信息官張強對此表示,雄安新區是從零起步完全建構的一座新城,可以實現物流基礎設施和城市基礎設施、城市交通社區設施等等同步進行規劃,并進行數字城市與物理城市的同步建設。
城市智能物流研究院目前已就未來城市空間物流提出了三層構想:在空間層面實現立體化,建立地下軌道物流、公路物流甚至和市政綜合管廊結合的地下廊道物流;在基礎設施層面實現智能化,包括無人車、無人機、無人倉、智能園區等基礎設施的全環節打通;在數據層面實現互通互聯,將物流數據平臺融入到城市大數據當中,助力整個城市的智能化水平提升。張強希望,研究院能立足雄安放眼全球,為全國乃至全球物流行業的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研究院將站在城市級的視角研究地下物流的系統的開發,這些都將成為未來城市物流發展的技術支撐。”劉秉鐮十分認可將空間物流作為研究院的重要研究方向。
“在未來,龐大的物流廊道覆蓋城市每一個角落,每一個物品都有它單獨的編號,根據消費者需求穿梭在地下隧道,送達寫字樓、超市或者住宅區,實現全程無人化的送貨入戶。”陳湘生在全球智能物流峰會上對地下物流設想其中一個場景進行了描述,在城市智能物流研究院的智力支持和來自政府部門更多的政策支持下,或許在不久之后就將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