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用戶體驗研究顯示,消費者不愿意在智能手機上使用多個應用來管理多個智能家居設備,‘一次搞定’型設備將在市場中保持重要的地位。在家庭中,它具體體現為一個能管理所有設備的統一系統,這是我們當前看到的市場走向。”
智能家居已有85歲?不務實仍將彷徨不前
這個觀點來自于全球信息通信行業研究機構StrategyAnalytics最近發布的研究報告《2017年Q1智能家居市場現狀》作者之一BillAblondi。這份報告預測,全球消費者智能家居支出將在2017年達到890億美元,而集成性的智能家居平臺,被視為當前差異化的關鍵。智能家居“不溫不火”好幾年,是時候解決痛點了。
智能家居已有85歲高齡!
很多人認為,1933年的芝加哥世博會上,出現了"未來之家"的概念,以一位名叫"Alpha"機器人的形態出現,也第一次出現了家庭自動化的概念。并以此作為智能家居的開元之年。智能家居已有85歲高齡!
智能家居的前世是電子技術
其實,智能家居的雛形是電子技術。回到上世紀初,機械產品開始興起,解決了人力短缺的情況。比如縫紉機、吸塵器等等,所以機械和電力技術,可以說是智能家居產品的前身。著名媒體《大眾機械》雜志曾刊出專題"未來的電力家庭",支出未來有各種家電有可能使用"短波無線技術",實現自動化連接。
來到1966年,首款家庭自動化設備ECHOIV問世,能夠通過簡單的編程實現自動打開或關閉一些電器。盡管這個設備是巨大且不穩定的,但也頗具意義。70-80年代,智能家居的通信標準依然建立在無線電連接,但非常容易受到干擾,但整個科技領域并無更好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1990年,智能家居開始成為一種流行文化,以迪士尼的電影《SmartHouse》為代表,描述了未來的智能家居生活,開始受到人們的關注。
也可以認為是影片《1999AD》,對未來家居的憧憬。從這段影片中我們看到了不少有趣的想法,包括了網上購物、電子銀行和電子郵件等。而智能烤箱甚至也出現在了影片中,影片中通過烤箱里的處理器跟蹤用戶的飲食習慣,這個概念與今天的智能設備驚人的相似。
智能家居的前世一直處于一種藝術狀態,付諸實踐的產品只是個別現象。通過概念化讓做為普通人的我們,去合理的預想出40年后我們的生活方式。
從2010年開始,“物聯網”概念被首次提出,Nest、SmartThings等初創公司的智能家居產品問世,通過WIFI、藍牙等形式連接,并且通過智能手機遠程控制,開始成為一種趨勢。
物聯網成就智能家居的今生
2014年智能家居領域真正的看點在于巨頭的加入。蘋果、谷歌紛紛推出自家的平臺,而三星也通過收入SmartThings獲得平臺,旨在構建更廣泛的兼容性和互聯性。另外,即便存在競爭關系,廠商們也在積極展開合作,比如三星、戴爾、英特爾聯手創建的OpenInterconnect協議;以及Nest、三星及其他5個制造商合作的Thread協議等等。
隨著智能家居產品數量的增多,從最初的燈泡、插座、攝像頭,衍生出機器人、控制器、感應器等更多的新奇特的產品。雖然通過85年的發展,看似一片藍海的智能家居,依舊是外冷內熱的行情。
智能家居進展一直不快
你放眼望去,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智能家居,所有的科技公司、家用電器廠商都參與進去了,但進展一直不快。最主要的問題可能在于,消費者沒覺得它們有什么用。
市場調研公司Gartner在去年下半年發起了一份網絡問卷,在美國、英國和澳洲調查了近1萬消費者。這些近萬的受訪者需要對智能家居產品、應用場景和智能電器做出評價,并給出0-100的打分。結果發現,即便是這些發達國家的消費者,也只有大約10%的受訪者買了智能家居產品,他們購買較多的是家用監控攝像頭,雖然買的人比以前多了,但比例也只有11%。
消費者更愿意購買非智能的家電產品。有75%的受訪者稱,他們更愿意手動調節空調溫度、燈光的光亮度,而不是通過手機app、電器之間的網絡達到自動化的效果。有超過半數的受訪者稱,他們更愿意買那些非智能的電器設備,不希望把爐灶連上網。這讓智能家居產品看上去還是少數人愿意嘗試的產品,新奇而非實用可能還是這些產品最主要的標簽。雖然發達國家的家庭開始接納互聯網家居產品,但,重點在于,這些智能家居產品可以如何幫助解決日常工作,而不是一堆新奇的設備和應用。另外一個阻擋智能家居產品變主流的原因在于,這些產品的價格略高,但家電替換的周期遠長于手機,智能的特性不足以成為吸引人的賣點。
如果智能家居不能夠務實,相信再過85年,智能家居依舊是一個沒有消費者買單的產品。然而到了那時,智能家居或許永遠進入不了我們的生活,早已由藍海變成了死海。
只有解決用戶需求痛點,改善用戶使用體驗,智能家居才能火起來。智能家居的出現,改變了以產品為中心的盈利模式,轉而為以服務為中心。這就需要智能家居企業提供主動式服務,更好滿足客戶需求,而不再是一次性買賣。只有觀念上發生轉變,智能家居市場才能發展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