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亞馬遜推出了一款具有語音識別的Echo智能音響產品,在當時亞馬遜自己都不看好的情況下,其接受預定的兩周內訂單就超過了一百萬,并一躍成為至今全球智能家居領域最受關注的產品。亞馬遜的成功給當時的智能家居入局者開啟了一扇新大門,讓他們了解到智能家居也是可以這樣搞的。
此后,谷歌推出了智能音箱Google Home,京東與科大訊飛合作打造叮咚智能音箱,而國內的科技巨頭百度也表示將推出智能音箱,圍繞其打造智能家庭。
隨著越來越多的團隊打造智能音箱,并將之作為智能家居“控制中樞”,人們貌似進入了一個怪圈:想做一個智能家居的總控制中心,就得做音箱。此外,在谷歌發布智能音箱Google Home之后,有一些人就說智能音箱是智能家居的入口。然而,現實真是如此嗎?對此,小編并不認可,私以為,“智能音箱是智能家居的入口”就是一偽命題。
音箱并不是一個家庭的剛需
在以往,音箱只是富人家庭的一個配置,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音箱的技術門檻越來越低,價格也隨之平民化。但是,在如今的生活中,音箱也沒能夠成為一個家庭的必需品。究其原因,主要還是用戶習慣、視聽設備發展的問題。
過去,音箱多是作為電視、電腦的配件存在的,但是隨著技術的提升,現在的電視擁有了環繞立體聲音響系統,而音箱也漸漸成了講究便捷性的電腦的一個“累贅”。因而,對于用戶而言,音箱的需求性也就沒有以往那么大了。
另外,隨著手機、平板電腦的出現,在聽音樂上,人們有了更多的選擇。鑒于音箱的體積、音樂共放對周邊造成的困擾,人們更愿意插上耳機自己聽自己的,享受自己的音樂世界。并且,國內的多數人對于音質是沒有多大要求的,因此音箱的存在也就成了可有可無,對于這些人而言,一部手機、平板電腦完全可以取代音箱。
鑒于音箱的如此不必要,何不將人工智能技術與家庭的某一必需品進行融合?如此,不僅讓用戶有了更多的選擇,也更能迎合一個家庭的需求,而不是讓家庭去迎合一個產品。
智能音箱只是最接近的那一個入口
此前,曾有一篇報道稱,相比于智能家居APP這一1.0產品,智能音箱應該是一個智能家居2.0時代的硬件,其具備三個特征:人機交互、智能化、生活化。從以上三個基本特征來看,我們與其說智能音箱是入口,不如說集合了各項人工智能技術、融合第三方服務的硬件是智能家居的入口。
具體講,智能音箱的本質就是一個音箱,而讓它能夠從眾多音箱中鶴立雞群的就是其中所加載的語音識別、云服務等人工智能技術,以及與第三方服務商的無縫連接,而這些,只要廠商愿意,幾乎每個智能硬件都可以做的跟智能音箱一樣出色。比如說路由器這一家庭必需品,如果我們將這些技術與服務都融合其中,它除了提供WiFi功能之外,也可以執行控制智能家電、訂餐、叫外賣等指令。如此來看,智能音箱只能被稱為離智能家居最近、最先落地的那一個入口,所以,此處命題有歧義。
而且,相比于智能音箱市場的逐漸成熟與激烈競爭,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的硬件市場,避開爭端,說不定還能打開該市場的一個新局面,此等利好何樂而不為?
智能家居硬件應該兩面兼具
為什么智能音箱能在智能家居領域這么火爆?除了其中融合的各項技術與服務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占得先機。不過,即使占得先機,由于只能在固定領域下達指令等缺陷,智能音箱還是給其他的智能家居硬件留有一些“逆襲”空間。
依據小編的理想,智能家居應該處于24小時隨時待命狀態。這方面,相較于亞馬遜的Echo、谷歌的Google Home,一個室內智能家居硬件+一部手機(手表等)的組合就成了必然。在外游玩、工作時,用戶通過手機上的軟件可以對智能家電遠程下達命令,比如蘋果iOS10上的Home軟件;在室內時,對于一些回到家就放下手機的用戶而言,一個智能家居控制中樞就作用就顯現出來了,而相比于可有可無的智能音箱,智能臺燈控制臺則顯得更為實用。
組合式硬件更適合智能家居
當前的智能音箱是依靠語音來進行人機交互、命令下達的,這其中也有著一些隱藏問題。比如說當家庭人員同事說話時,其作為唯一一個控制中心很容易造成“大腦”的混亂,并且,由于墻壁等物體的阻擋,用戶的聲音在傳達到音箱時極有可能失真、語音不清,從而影響用戶得體驗效果。
因而,與其將所有指令依托于一個中心,不如將中心分散。在生活中,就是在家里的每個房間都安裝一個智能家居硬件,像臥室的梳妝鏡、客廳的電視、書房的臺燈等等,這樣既保證了服務的穩定性與全面性,又可避免智能硬件因家庭成員過于頻繁的指令而崩潰。
以上種種來看,不管是用戶體驗,還是市場需求,為了在亞馬遜、谷歌等巨頭手中獲得生存機會,智能家居生產商是時候開拓眼界了。如果還只是一味地跟隨巨頭,打造大同小異的智能音箱,那其前路可以說差不多已經被封死了,唯有破釜沉舟,開拓創新,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