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技術伴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已經不再是一個新鮮名詞,但是它卻正在悄然無聲的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智能家居的推廣,智慧城市的建設無一不體現著它的應用。
如果說4年前,時任總理溫家寶在無錫提出的“感知中國”吹響了中國物聯網產業的集結號,那么,現在沖鋒的時候到了。
哪怕你沒有聽過物聯網,你也已經深陷它的“包圍圈”了:你的身份證中植入了物聯網最基礎的RFID(無線射頻技術);當你滿懷期盼地在淘寶上查看寶貝的物流走向時,是快遞公司的一整套物聯網系統在背后默默支撐;而當你在超市打開微信的“掃一掃”功能對著商品價簽掃描比價時,你正在見證騰訊這個互聯網巨頭向物聯網領域的挺進。
技術、標準“水到渠成”
2010年可以稱得上是中國的“物聯網元年”。在這一年,“物聯網”這個新潮的詞匯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各個省市的產業園區如雨后春筍一樣擠上這趟開向未來的高速列車;一直處于產業鏈底端“力爭上游”的海爾搶先一步,發布了首款“物聯網冰箱”;中國首屆物聯網大會上一派熱火朝天,金燦燦的未來映照在每個人的臉上。
3年時間過去了,動輒上萬億的市場估值與科幻片一般的未來圖景已經不能再讓人們心潮澎湃,物聯網從熱門詞匯排行榜上消失,卻正在“潤物無聲”地進入每一個人的生活:它是中國移動客服代表口中的包月增值服務,它是iPhone上跟蹤睡眠質量的APP應用,它是出現在小區門口的智能家居體驗館……
中國物聯網大會已經開了四屆,從第一屆的概念探討,第二屆的技術之爭到今年的應用先行,見證了三年來物聯網在中國由空中樓閣到落地生根的歷程。從最初的虛無縹緲的概念到現在發展路徑日益清晰,物聯網離我們越來越近了。
作為一張包羅萬象、實現物物之間信息交換和通信的網絡,物聯網被稱為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的信息產業的第三次浪潮。將成千上萬種傳感器植入每一件物體,使之像人一樣擁有“耳、目、口、鼻”,知冷知熱;通過WiFi、藍牙等無線通信技術實現物體之間信息的傳遞和交換;最后,在各種各樣的應用場景中讓萬物信息為人所用,為人服務。概而言之,傳感層、網絡層、應用層三位一體地編織起了這張有史以來最為雄心勃勃的大網。
隨著技術的進步,近年來物聯網硬件的發展在微型化、成本低廉化的方向上進展神速。目前,一個帶傳感和計算功能的芯片已經可以做到2平方毫米,比一只螞蟻還要小,而且成本已經控制在1美元之下,這在5年之前還是不可能實現的。
回過頭看全球物聯網,雖然傳感層的技術早在十幾年前就已基本成熟,但是由于傳感器之間缺乏標準統一的短距離、低數據傳輸速率無線通信協議,所以只是一個個互不相連的“信息孤島”。但是,近幾年[工業電器網-cnelc]來,ZigBee、Z-Wave等幾大無線通信協議聯盟已經形成了鼎立之勢,一定程度上等于為“物物相連”鋪平了道路。其中,2011年成立的國際ZigBee聯盟成員已經超過420家,世界五百強企業過半數被囊括其中。
而這幾年,也是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以比PC、互聯網更快的速度“平民化”的過程。如今,一臺數百元的智能手機就能夠運行最先進的Android操作系統,配備攝像頭、GPS、陀螺儀等多種感知裝置,使之成為幫助物聯網低成本落地的控制終端,而AppStore、GooglePlay也讓物聯網應用有機會出現在數億消費者面前。
“目前Android平臺上已經出現了不少溫度、濕度、聲音、指紋、條碼、水平儀與指南針等的應用,外設與器材等產業鏈下游行業也得到了充分發展,與物聯網有充分的結合點。”Google全球副總裁劉允介紹道。
劉允認為,物聯網與手機通信將緊密聯系,包括智能家居、光感操作、溫度濕度適配等應用都將在Android得以發展。所以業界有這樣一種說法,物聯網爆發性增長的契機就是智能終端+移動互聯網。
產值鏈上群雄并起
物聯網成了點石成金的“魔法棒”,產業鏈上的每一只“螞蚱”都隨之“雞犬升天”。很多以前做射頻產業的、安防產業的、互聯網產業的、軟件行業的,都搖身一變,為自己貼上物聯網標簽。物聯網也成為刺激萎靡不振的A股市場的一針“強心劑”,每當政策有“風吹草動”時,遠望谷、新大陸、東信和平、恒寶股份等物聯網概念股就會響起“漲聲一片”。今年2月17日,國務院出臺物聯網發展指導意見,各種物聯網概念股更是一路飆升。
將整體供商約占整體產業價值的20%左右,電信運營商提供的管道約占整體產業價值20%,剩下60%的市場價值均由應用商分享。
產業鏈按價值分類,硬件廠商的價值較小,傳感器芯片廠商加上通信模塊提 在傳統通信業務走向下坡路的時候,運營商一直在想方設法地尋找下一張通向明天的“船票”,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它們在每一個新興領域投下賭注,物聯網自然也不會錯過。在產業鏈中扮演“承上啟下”關鍵角色的運營商并不甘心淪落為物聯網“管道”,而是希望成為齊聚各方力量的產業整合者。
作為國內最早投入物聯網研究和應用開發的電信運營商,中國移動在物聯網領域的投資已超過10億元,形成了物聯通、宜居通、車務通、電梯衛士等30多項成熟產品及應用,服務用戶規模達到5000萬之巨,初步實現了規模應用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