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是集產業、技術、模式、資本于一體的開放復雜的系統,智慧城市建設正在步入發展“快車道”。目前,分散在各領域各行業的智慧元素比較“碎片化”,完整的政府治理和社會化服務還處于起步階段。專家認為,需要有一個中樞系統將這些智慧元素整合統籌,并全局優化
今天的城市,正在疾步向前擁抱智慧時代。在日前舉辦的2018中國智慧城市國際博覽會與第269場中國工程科技論壇暨第十二屆中國工程管理(智慧城市)論壇上,專家與企業代表齊聚深圳,把脈城市治理,共話城市之智。與會專家認為,未來智慧城市建設將會步入發展的“快車道”,實現萬物感知、萬物互聯、萬物智能,更好地破解城市發展中的各種問題,提升城市治理的現代化水平。
推動數字化轉型
我國是全球智慧城市建設最為積極的國家之一。近年來,隨著政策紅利的進一步釋放和資金的大量投入,智慧城市產業也將迎來新的發展高潮。據中投顧問產業研究中心分析,今年我國智慧城市市場規模將達7.9萬億元,未來5年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33.38%,到2022年市場規模將達25萬億元。
智慧城市是數字城市與物聯網相結合的產物,其實質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推動城市運行系統的互聯、高效和智能。曾擔任十二屆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的黃奇帆指出,智慧城市建設可分為4個階段循序漸進——首先讓城市各種各樣的物能夠說話;其次讓物與物之間能夠對話;再次讓物與人能夠交流;最后讓城市會思考。這決定了智慧城市建設有4個版本:“1.0版”是“數字化”,這是智慧城市的初級形態,目的是讓我們生活的世界可以通過數字表述出來,讓物能夠“自我說明”;“2.0版”是“網絡化”,通過網絡將數字化城市連接起來,實現數據交互,物和物之間能夠對話;“3.0版”是“智能化”,在網絡傳輸基礎上實現智能反應與調控,比如智能設備、智能交通、智能工廠等;“4.0版”是“智慧化”,借助萬物互聯,使城市各部分功能在人類智慧的驅動下優化運行。
藍迪國際智庫專家委員會主席趙白鴿說:“到現在為止,我國大部分企業還停留在‘1.0版’或‘2.0版’,在進行智慧城市研究和實踐的過程中,我們應考慮智能化向哪里走,智慧化又該怎么做,對智慧城市的發展軌跡有一個預判。”
以城市為基礎推動全面數字化轉型,仍然是當前智慧城市建設的關鍵著力點。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劉松提出,要通過建設“數字孿生城市”,迅速摸清城市“家底”,精確到一花一木、一路一橋,把握城市運行脈搏,并以更少成本、更快速度推動創新技術支撐智慧城市頂層設計落地。“‘數字孿生城市’可以理解為實體城市在虛擬空間的映射狀態,它支撐并推進城市規劃、建設、服務,確保城市安全、有序運行。”劉松說。
搶灘布局系統平臺
在深圳,華為公司與交警部門合作,推出人工智能交通信號燈實時控制策略——從“車看燈,讀秒數通行”轉變為“燈看車,讀車數放行”,將道路平均車速提升15%。華為EBG中國區副總裁楊萍說,“將智慧城市作為重要的戰略投入方向,華為不僅在行業和技術層面攻關,還致力于打造全球領先的智慧城市‘神經系統’”。楊萍介紹,正如人類的智慧是源自神經系統對信息的采集、思考、反饋一樣,智慧城市也需要“神經系統”,從前端感知、數據傳輸、大腦決策到肢體行動的完整神經網絡來實現閉環——通過物聯網和城市通信網構建“周圍神經系統”,實現城市全場景數據自動采集與傳輸;通過大數據中心與城市智能運營中心構建“中樞神經系統”,實現基于城市全場景數據的城市運行、應急聯動和決策支持。
另一家總部位于深圳的企業——中國平安,正依托“智慧城市云”平臺,將創新科技應用到政務、財政、民政、安防、交通、教育、醫療、口岸等高價值智慧城市板塊,并將這個“1+N”平臺體系推廣至全國100多個城市和“一帶一路”沿線多個國家和地區。“平安的優勢,一是全面,能提供完整的智慧城市一體化云平臺解決方案;二是抓住了最核心領域——財政和醫療。”中國平安集團總經理任匯川說。
類似互聯網企業“三巨頭”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并稱“BAT”,智慧城市業界也開始流傳“PATH”的新提法:“PATH”分別指中國平安、阿里巴巴、騰訊和華為——中國平安是智慧城市全面解決方案提供商;阿里巴巴有“商業支付”服務的優勢;騰訊讓微信連接一切,成為智慧城市場景應用的連接工具;華為則通過基礎技術和硬件優勢發力。
整合統籌智慧元素
“智慧城市是集產業、技術、模式、資本于一體的開放復雜的系統,它包含所有的技術、IT廠商、組織機構和不同行業企業。”浪潮集團執行總裁陳東風說,“智慧城市的建設應當擺脫30年來信息化項目建設的模式,拔掉各自為戰、自成體系的‘信息煙囪’,通過市場化運營體制機制的創新,整合城市資源,面向公眾、企業、政府提供綜合化、集約化、智能化的管理服務,實現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
“全球提出建設智慧城市的城市很多,但成型的不多,主要是因為分散在各領域各行業的智慧元素比較‘碎片化’,完整的政府治理和社會化服務還處于起步階段,需要有一個中樞系統將這些智慧元素整合統籌,并全局優化。”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原主任李鐵舉了城市交通的例子:安裝單點智能攝像頭、智能紅綠燈的“單點優化”很容易遇到“效能瓶頸”,因為擁堵路口、治安事件會動態轉移到附近路段,老問題轉移到別處產生了新問題,本質上并沒有得到解決,市民的全局出行效率也沒有得到整體提升。從長遠看,大規模全局交通優化才是科學有效的解決方案。
自然資源部空間規劃小組負責人莊少勤表示,以數字化為基礎的智慧城市建設,在運行體系上呈現六維驅動:數字驅動、生態驅動、網絡驅動、社區驅動、流動驅動和用戶驅動。“數字化模糊了生產和消費、公共產品和商業產品的界限,政府、企業、社會機構和民眾都是空間生產和消費的不同用戶,政府應更好地發揮公共平臺的作用,激發用戶的群體智慧,使規劃過程成為用戶共建共治共擔共享的社會建設過程。”
北京思源政通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亮認為智慧城市建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他說,可以用兩個指標衡量智慧城市這個系統的效能。“一是市民幸福指數有沒有提高,因為城市是為市民服務的;二是管理者能不能科學管理、智慧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