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戲能給玩家多種嘗試的可能,但現實并不如此。以交通為例,提高通行效率,不是只有“開源”建大馬路這單一選擇,性價比更高的做法,是借助信息化、大數據、云計算等“智能外腦”,使有限的道路資源釋放出最大的通行能力。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從紅綠燈到交通攝像頭。它們在同一根桿上,但從來沒有被連接。”百姓的調侃,道出了交通的痛點。交通堵,管理者的思維不能堵。讓攝像頭“指揮”紅綠燈,不可能嗎?這些年來,一些地方在探索智慧城市建設上作出大膽嘗試,比如有些地方讓攝像頭發揮“雷達”和“哨兵”作用,監控拍攝的交通狀況后經“云計算”分析,智能調節交通信號燈,對道路通行時間資源實現動態調節,提升道路車輛通行速度。更有甚者,還能將醫院門診量、氣象局數據、的士空置率等悉數收集繪制成“交通生命體征圖”,通過數據痕跡尋找關聯規律,更有效地進行預測與安排。
城市管理是一門系統科學,探究最科學、最優化、最經濟的“高性價比”發展之路,是城市管理者終極的目標,也是通往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日前,《湖南日報》署名“晨風”的系列評論就一些地方在城市建設中大手大腳、好大喜功的現象發聲,旗幟鮮明為“節約緊湊、精明增長、綠色發展”的城市發展理念“點題”,期待新發展理念在湖南城市建設中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高性價比”的發展思路,不僅在于關注、實現多樣和多元的需求,善待、呵護人們對城市生活的美好期待,更在于它背后的觀念變革,其本質上是為自己贏得主動的思維方式——與其等群眾拿著問題找上門,為何不自己先人一步領著方案沉下去?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誰能下好“先手棋”,發掘蘊含其中的科技性、機制性、創新性元素,誰就能擁有開啟城市未來之門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