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雖然并非是最早實施建設智慧城市的國家,但得益中國快速的城鎮化進程及在公共建設中的執行力,中國的智慧城市建設成效顯著。截止2016年5月,全國95%副省級以上城市,超過76%的地級城市,總計超過500座城市,在其政府工作報告中都明確提出或正在建設智慧城市。以在建智慧城市數量來看,中國已經是智慧城市建設大國、成為世界智慧城市創新的主要試驗場。
智慧城市并非我們開創未來智能時代的終極目標,“智慧社會”概念為我們勾勒出更為宏大的遠景藍圖。較之于智慧城市,智慧社會突顯了城市中人的核心地位,重視城與城的互聯,對智慧農村建設給予了特別關注。
2017年,以設立雄安新區為標志,我國智慧城市建設進程明顯加快,據有關部門統計,目前國內已制定智慧城市建設計劃或正在開展相關工作的城市大約有五百個。
智慧城市雖然在全國范圍內掀起建設熱潮,但它并非我們開創未來智能時代的終極目標,前不久,建設“智慧社會”首次出現在國家的政策報告中,為我們勾勒出更為宏大的遠景藍圖。
智慧城市建設工作開展不過五年時間,尚是方興未艾,為何此時又提出“智慧社會”的概念呢?此中體現了協調、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反映了國家在建設智慧城市之外的前瞻性思考。我們不妨從三個方面來理解。
突出一個大寫的“人”
智慧水電、智慧燃氣、智慧交通、智慧建筑……對于當前的智慧城市建設,我們看到、感受到的最多的是硬件方面的智能化進步。然而,城市的核心是人,所有的硬件設施最終都要歸結于為人服務。智慧社會較之于智慧城市,是一個更有溫度的概念,突出了一個大寫的“人”。
當前,智慧社會的理想已初步照進城市生活的現實,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興技術對于提升城市軟實力的貢獻越來越大。智慧法院、智慧社區等的陸續出現提高了市政管理水平,城市公民因之獲得了更高的社會生活參與度和幸福感。
比如就在最近,北京第四中級法院開通了掌上智慧法院平臺,使得調解、立案、卷宗借閱等訴訟服務皆可通過遠程在線完成。比起單方向的給人們提供各種硬件服務,這種智慧平臺為人們打通了參與社會生活乃至城市治理的互動渠道。
讓城與城連起來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也沒有城是一座孤城。城市職能的實現不止在于本身的智慧化改造,也離不開與其他智慧城市的互聯。然而由于處在初起階段,無論是智能制造產業還是智慧城市都呈現出明顯的碎片化特征。
從產業角度講,很多新興技術的標準與規范尚未統一,不同企業之間的產品與服務缺乏兼容對接能力,標準林立,各自為戰。而上升到城市層面,當前各城市選擇的智慧建設合作企業不盡相同,以不同企業的技術為基礎建立起來的智慧城市,它們彼此之間的溝通問題是未來的城市管理者不得不面對的。
因此,建設智慧社會的另一個重要意義,便是打破智慧城市建設工作單打獨斗的局面,推進各城市之間標準的統一化,將城與城用先進技術連接起來,為將來的市際交流、資源共享打下基礎。
關注智慧農村建設
要實現智造成果的全民共享,促進智能時代各地區之間的協調發展,僅僅打造智慧城市是遠遠不夠的。在城市之外,廣大的農村地區、眾多的農村人口同樣對智慧生活有著迫切需求。
“智慧社會”概念之所以有別于“智慧城市”,除了突顯城市中人的核心地位、重視城與城的互聯之外,也在于對智慧農村建設的特別關注。在城市中大顯身手的智能制造技術,對于解決“三農”問題也一樣大有可為:無人機授粉、機器人采摘、物聯網環境監測、VR農村電商……農村的智慧化改造已經在路上。
打造智慧農村不僅是出于協調發展的需要,其實這與智慧城市之間的互聯是同樣的道理:城市與農村之間的溝通交流也十分密切,無時無刻不在發生,唯有推動二者一齊向智能化目標邁進,才能確保城鄉之間的未來互動保持穩定通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