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當代生活報》報道,10月13日,由南寧市委宣傳部、南寧市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等機構主辦的“千城千面中國行——了不起的南寧”項目正式啟動,首次通過大數據算法,向公眾多維立體呈現了一個了不起的南寧。
當前,國內許多城市陷入“撞臉”危機,無論東西南北,似乎每一座城市看起來都是馬路、大樓、高架橋的“制式裝配”,千城一面。如果不經歷一段水乳交融的相處,人們恐怕很難認清一座城市的真實面目,以及它獨特、鮮活的個性。即便對于與之朝夕相對的城市居民和管理者來說,往往也囿于自身視角的局限,很難對自己的城市有一個整體、全面、客觀的認識。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人類認識世界的局限,不斷被日新月異的科技打破。如今正越來越深入地運用到社會管理當中的大數據技術,給城市的自我認識帶來了新的機遇,數字洪流織就的海量信息,可以任意描繪出“廬山”的高清畫像,具體到任何一個微小的細節。而只有清晰準確的自我認識,才能促使城市找準方向實現自我進化。
通過大數據技術,城市管理者能更精準地把握城市的特色、性格,及時了解公眾眼里的城市形象,把握城市形象變化的痕跡,從而能更好地認識城市,更好地培育城市文化、傳播城市特色,最終打造一張獨具特色的城市名片。
以南寧為例,這次以大數據為主要元素的項目,能讓城市管理者更為立體地了解外地人眼中的南寧印象,這里面不僅有往昔已經熟稔的“綠城”“東盟”“民歌”“干凈”這些老印象,更添了一組與城市發展俱進的新印象,其中就包括“禮讓斑馬線”“南寧渠道”“南寧藍”等。
“南寧渠道”,作為廣西與東盟國家合作的一種機制、平臺,現在已成為南寧的一張新名片,凸顯了南寧作為一個國際性城市的新城市意象。了解這些,對城市管理者來講,在此后對南寧城市的建設管理、推介宣傳中,就要結合時代變化更進一步考慮國際化、全球性的維度,不能還抱有偏于一隅的地方性思維。
同樣,對于南寧“禮讓斑馬線”的文明景觀,如果不是通過大數據,城市管理者可能就不會清楚地認識到,這是一張優質的展示南寧城市軟實力的名片。對城市管理者說,這無疑是今后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一種新思路——既通過自身倡議、努力提高市民素質,提升市民獲得感,又借此向外展示良好的城市品牌,是一種雙贏之舉。
由此看來,大數據既給城市管理者帶來一種了解民意的新形式,又帶來一種建設城市、治理城市的新途徑。作為城市管理者,熱切擁抱大數據技術,做好城市定位,展示城市形象的做法值得肯定。從長遠發展來說,則需用“繡花”功夫,做好城市日常的建設和管理。也就是說,要苦練城市內功,提高市民福祉,讓城市的每一棟樓、每一寸土地、市民的每一張笑臉,成為展現城市形象最自然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