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心中,智慧城市什么樣?
一位重度強迫癥患者剛把門鎖上,手機就彈出了“門已鎖”的提示,曾經,他是要反反復復確認N遍的。
把幾個啤酒瓶丟進智能垃圾箱,幾秒鐘,垃圾自動分類完成,掃下二維碼,積分拿到手。
廣場上,正在鍛煉的老人的血壓、血脂、心率等數據自動傳入到社區醫院,兒女的微信上也彈出了對話框,接收到遠程匯報的健康狀況。
這幾年,從“國家智慧城市暫行管理辦法試點指標體系”的發布,到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建成一批特色鮮明的智慧城市改善民生服務,最終,它還被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人與人、人與機器的相互聯通正逐步實現。
智慧城市從一個新鮮的詞語逐漸被人們熟知。
不久前,由中國經濟信息社發布的《2016~2017中國物聯網發展年度報告》顯示,當前,我國超過500個城市明確提出或正在建設智慧城市。當一個城市變得更聰明、更智慧,究竟能給我們的生活添加哪些“料”?幾年來,我國智慧城市的發展又面臨怎樣的問題?
“智慧”讓生活更美好
打開App,靠近門禁鎖,防盜門就自動彈開,市民張曉華再也不用拎著一串鑰匙出門了。幾個月前,“北京通”的上線,影響了不少市民的生活——快速繳納水電費、接收社區通知、預約掛號等數十項功能服務成為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的“重頭戲”。
作為北京智慧城市的入口,它讓市民告別了辦一件事打開多個網頁、點擊多個App和尋找公眾號的煩惱,讓北京市民享受多種城市服務。
“智慧城市涉及政治、經濟、金融等方面,是一個開放、復雜的系統。”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袁昕認為,建設智慧城市的根本目的是讓城市運行更高效,提升城市品質,在不同行業和領域有著不同的意義。
在杭州,一款“智慧旅游”的App可以為游客提供文字、圖片、音頻等形式的旅游咨詢。走進景區,到處都是景點介紹的播報音,沒有導游也能暢游。
在北京,微信公眾號“北京交通”實時提供路況、換乘、客運等交通信息查詢服務,方便市民合理、高效地選擇出行線路和交通工具。
在內蒙古自治區,牧場的管理人員通過一個設備就可以看到遠在新西蘭牧場的奶牛產奶情況。牧民們可以遙控飛向草原深處的無人機,準確定位羊群的位置;也可以打開電子飲水系統App,讓羊群水槽的智能飲水裝置自動補水。
今年5月,江蘇無錫成為全國首個物聯網覆蓋全域的地級市。共享單車、路燈、停車等系統都可以通過網絡實現智能管理。
有業內人士指出,政府與企業的密切合作,更有助于建設智慧城市,讓人們的生活更美好。
在移動支付領域工作的鄒亮建議,目前的移動支付企業可以把支付安全保障、防欺詐、信用管理的經驗貢獻給政府,對接雙方不同的需求。“這樣一來,政府有關智慧城市移動支付體系的建設成本將大大減少,通過連接就可打通、調用”。
假智慧城市被IT企業和政府部門“綁架”
從2013年1月公布首批90個智慧城市試點開始,我國已經先后又發布了多批試點名單,出臺了相應的規劃。從不少地區的實際效果來看,智慧城市在城市出行、醫療、政務等領域取得了不錯的成果,但交通堵塞、空氣污染等“城市病”依舊無法得到治愈。
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長仇保興指出,過去一段時間,不少地方走錯了路,發展的是“假的智慧城市”。他認為一些“智慧城市”有的被IT企業“綁架”,成為企業推銷產品的渠道;有的被政府部門“綁架”,部門間形成信息孤島互不往來;還有些地方從規劃上就是錯的,“這都不會解決城市病”。
在仇保興看來,把智慧城市單純地看作電子商務、智慧旅游、滴滴打車、共享單車就進入了一個誤區,突出了市場可以大有作為的“商業品”,而忽略了政府自身原應關注的“公共品”。
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士林將智慧城市看成科技型、管理型、人文型的結合體。他說:“科技型城市把硬件做到最高的水平,管理型城市把政府應該辦事效率最大化,人文型城市針對幫助市民解決面對的問題。只有智慧城市做到人文型,才是以人為本。”
智慧城市發展參差不齊的問題也引起了更多重視。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和國脈互聯智慧城市研究中心對全國201個城市進行了評估,結果顯示,智慧城市發展水平中等及偏下水平的占很大比例。
對此,在2017中國智慧城市院士峰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山提出,建設新型智慧城市不能千篇一律,同樣的設備、系統、程序,在不同的城市中,需要提供的服務會有不同。而相關部門怎樣把眼光放長遠、合理規劃、留有余地,都將影響智慧城市的品質和發展速度。建設智慧城市既要找到其他先發城市的“共性”,更要找到自己的“個性”,把“共性”和“個性”融合。
精密敏捷如大腦
當到了公交站就有你想坐的那班車,進了醫院就能約到想看的醫生,不必擔心要排大長隊交水電費,一切都在變得簡單高效。
在《互聯網進化論》一書作者、計算機博士劉鋒看來,智慧城市的“大腦”與人類神經系統是類似的。
“當汽車傳感器發現有盜賊,就會發短信給車主,車主趕到將盜賊抓住;濕度傳感器發現空氣濕度加大,有下雨跡象,通知野外挖掘設備打開防雨設備等。這是不是很像人體大腦的應激反應?”劉鋒說。
劉鋒舉例,智慧城市中已經出現很多神經反射弧案例——江蘇無錫消防部門的家庭火災遠程監控和救助系統的工作過程,就是基于城市神經反射弧。當發生火災或其他緊急事件時,探測器發出報警信號,火警信息將通過GPRS傳輸到全市119火災調度指揮中心,119接到報警后,第一時間趕赴現場開展救助。
在劉鋒看來,城市云反射弧的種類越多,反應速度越快,其智慧程度也會越高。例如安防云反射弧、金融云反射弧、交通云反射弧、能源云反射弧、教育云反射弧、醫療云反射弧、旅游云反射弧、零售云反射弧。
中國工程院院士馬遠良看好大數據與智慧城市之間的關系,他認為,中國智慧城市建設就應該基于云計算技術的智慧城市運營“大腦”,通過精確分析環境、經濟、教育、醫療等城市建設核心數據,將大數據充分融入到智慧城市的建設中,從而指導相關管理部門更好地進行決策和服務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