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計到2020年,全市互聯網出口帶寬比2015年提高3倍以上,城市家庭寬帶接入能力達1000兆以上,實現絕大部分城鎮地區光網覆蓋。全市電子商務交易額突破800億元,全市信息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力爭超過934億元。
伴隨新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城市治理現代化加快推進,信息化對經濟社會的提質增效作用更加突出——— 桂林經濟社會發展正由主要依靠傳統生產要素,向主要依靠信息資源為核心的生產要素轉變。“十三五”時期是推動全市信息化應用向縱深發展的重要時期。為全面推進經濟發展、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的數字化、網絡化、智慧化,日前,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桂林市信息化發展“十三五”規劃》。規劃提出,到2020年,桂林信息化水平將邁進廣西先進行列,智慧城市建設基本建成并且成效顯著,信息化對經濟社會發展帶動效應顯著,信息化成果惠及全市人民。
就規劃的相關內容和亮點,本報記者采訪了參與起草規劃的市工信委有關負責人。
建成面向東盟的北斗導航應用與智慧旅游示范窗口
規劃指出,到2020年,我市將基本建成智慧城市,寬帶、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基礎設施基本建成,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大數據和智能制造試點示范應用成效明顯,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電子化、網絡化、智慧化全面普及,信息化對經濟社會發展帶動效應顯著,信息化成果惠及全市人民。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我市將在信息通信基礎設施、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旅游信息化智慧化水平、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務信息化程度、信息服務內容等方面加快發展,實現飛躍。”市工信委有關負責人說。
目前,我市正在加快各項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建設。預計到2020年,全市互聯網出口帶寬比2015年提高3倍以上,全面建成光網城市,城市家庭寬帶接入能力達1000兆以上,實現絕大部分城鎮地區光網覆蓋、光纖到學校到農戶,城區實現免費高速W IFI全覆蓋,光纖接入能力城鎮家庭達到100兆、98%的建制村達到100兆。全市網絡覆蓋、網絡速率達到先進國家水平。
我市將以智慧旅游為行業支撐點,全面推進基于北斗的智慧城市示范應用工程,建成面向東盟的導航應用與智慧旅游示范窗口。到2020年,電子信息制造業產值超900億元,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總收入突破34億元。同時,建成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旅游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桂林旅游大數據中心。建立旅游電商平臺,基本實現智慧景區和智慧旅游全覆蓋,提升旅游公共服務建設管理水平。
另外,我市還將進一步提升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務信息化程度,85%的行政審批和服務事項實現網上辦理,有效提升便民服務水平。
加快信息產業發展,構建融合創新生態圈
在經濟新常態下,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信息產業的發展,更是與創新息息相關。規劃指出,“十三五”期間,我市將加快構建融合創新生態,推動信息產業創新發展。
該負責人介紹,當前,圍繞“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行動計劃,我市正加快構建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鏈。以大數據、研發設計、數字內容、物聯網等特色產業為重點,構建初步成型的互聯網產業協同發展的經濟結構。
據了解,我市正在加快國家新型工業化(電子信息)產業示范基地建設。為了優化電子信息產業結構,“十三五”期間,桂林將重點發展光通信和微波通信設備、軍工電子、汽車電子、行業應用軟件、光電光伏、LED電子等產業,重點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著力推動發展物聯網、云計算的核心產業和關聯產業。到2020年,全市信息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力爭超過934億元。
電子商務已成為拉動經濟增長和促進消費的重要引擎。“十三五”時期,我市將加快實施“電商桂林”工程。支持物流、家政、養老、旅游商品等電子商務平臺建設,鼓勵大型工業企業自建網絡銷售平臺,鼓勵以鄉鎮為基本單元建設農產品網絡銷售平臺,鼓勵“淘寶村”建設,擴大網上銷售規模。到2020年,全市電子商務交易額突破800億元,其中網絡零售額超過180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以上,跨境電子商務交易額130億元;傳統產業企業信息網絡應用率突破9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網上營銷應用率突破80%。
發展新型制造,推進“兩化”深度融合
規劃指出,“十三五”時期,桂林將聚焦新型制造模式,全面提升“兩化”深度融合。
“‘兩化’深度融合是‘兩化’融合的繼承和發展,是在‘兩化’融合實踐基礎上,在一些關鍵領域進行深化提升,如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產品信息化、企業信息化集成應用和融合創新、產業集群兩化融合、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培育新興業態等。”該負責人介紹,通過提升我市“兩化”深度融合水平,可以加快推進新型制造業發展。
據了解,“十三五”期間,我市將全面推廣“兩化”融合管理體系和標準,以推動桂林市各重點行業“兩化”融合的發展。到2020年,全市“兩化”融合發展指數總體水平處于全區前列,部分單項“兩化”融合發展指數水平處于廣西領先。
該負責人說,今后,我市將持續以信息技術助力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實施生產設備的智能化改造,打造智能化生產線和智能化工廠,實現智能監測、遠程診斷管理、全產業鏈追溯等。依據《中國制造2025》,建立智能制造專項扶持機制,以培育推廣智能工廠為載體,構建從設計、供應、制造和服務各環節無縫協作的智能工業生態系統,推動我市制造企業向智能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