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12月住建部發布《關于開展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工作的通知》至今,我國已有290個國家智慧城市(區、縣、鎮)試點,其他許多城市也開始將智慧城市建設提上日程。
正在建設的智慧城市智慧嗎?市民的獲得感如何?建設中還存在哪些問題?應該如何完善、更快更好推進?
在前不久舉行的中國科學院智慧城市產業化聯盟啟動大會暨智慧城市論壇上,相關專家、官員各抒己見,亮出了自己的觀點。
智慧城市建設還存在一些問題
頂層設計不足,市民缺乏獲得感與體驗感
所謂智慧城市,就是通過綜合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整合信息資源、統籌業務應用系統,加強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的新模式,是解決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大量新矛盾、新沖突、新問題的重要手段,目的是為城市中的人創造更美好的生活,促進城市的和諧、可持續成長。
中科院秘書長鄧麥村認為,當前我國城市建設面臨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調整、交通擁堵、環境保護、社會治理模式、民生保障等多方面矛盾,建設智慧城市是大勢所趨。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國杰指出,中國在智慧城市的很多應用方面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像滴滴打車、共享單車等。他同時提醒,智慧城市的建設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存在頂層設計不足、缺乏體系性規劃與創新、缺少跨區域跨領域市場整合以及各地獨自建設形成的信息壁壘等諸多發展桎梏,另外,廣大市民對智慧城市的感知度并不明顯。“我曾經在東莞做過調查,專門發通知,征求市民對智慧城市的信息公開、信息共享的意見。大多數人根本沒有意見,對市政府的政務信息公開根本不感興趣。”
山東煙臺的來女士使用過一款城市APP,可以查詢公交車實時運行軌跡,她每天出門前都會看一眼,車快到了才出門。“很方便,節省了很多等車的時間。”但是她覺得所在城市還是不夠智慧,因為這款APP只有少數幾個功能,平時要醫院掛號、繳水費電費等其他事情還是需要到別的網站或者軟件上才可以,許多業務仍然需要本人親自去辦理。“感覺和理想中的智慧城市還是有些差距。”
“智慧城市建設有許多方面并沒有考慮到市民切身相關的問題,怎么把智慧城市建設和市民利益結合起來,讓市民們切身體會到智慧城市的好處。”李國杰說。
智慧城市建設要接地氣
對接群眾需求,首先對“城市病”對癥下藥
“任何一個業務平臺的落地如果沒有跟地方需求、群眾需求相結合,就無法運轉起來。很多智慧平臺到了地方,沒有注冊用戶,沒有流量,沒有數據,是因為它是‘空的’、不接地氣的。”江西省撫州市副市長董朝武在發言中說。
2014年,江西撫州市成為我國第三批智慧城市試點城市。董朝武介紹,近幾年撫州建設了江西第一座大數據中心,承載了40多套政務應用,開發了城市生活APP,市民們在APP平臺上可以查詢出行時怎么坐公交、查看公交的運行軌跡、站點的到車情況,還能查看自行車還車點等信息。接下來,還要開發預約掛號、查詢電子病例、交水電費等APP功能。
“智慧城市要治‘城市病’,首先要搞清楚‘病’在哪里,然后對癥下藥。城市有很多病,比如醫院掛號,不來醫院就掛不上號。排上隊了,又不知道什么時候能掛上號。病人看病的時間10分鐘,開藥10分鐘,排隊等待的時間長達幾個小時,這就是低效率。智慧城市就要解決這樣的問題。”董朝武說。
李國杰表示,智慧城市服務的對象仍然是人,不僅要服務群眾,更要了解群眾的需求在哪里,致力解決城市的“痛點”,把智慧城市建設和市民利益結合起來,注重群眾需求、政府需求,是推進智慧城市建設、解決智慧城市落地問題的關鍵。
集大成才能得智慧
智慧城市建設要多方“協同”
與會者指出,多技術融合、多領域覆蓋、多目標協同、多方面參與,智慧城市是一個跨行業、多領域、復雜的系統工程,單靠某一個企業、某一項技術或某一個部門都是無法完成的,需要各方面的協同操作。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所長孫凝暉坦承,中科院計算可以幫地方建設高科技園區,我們有技術、人才,引進企業以后,就可以做很好的園區。但建設智慧城市,我們就不會了,計算所雖然有很多基礎性、應用性技術,但只靠計算所給不出智慧城市的方案。
烏魯木齊政務云近日被工信部評為“2017年度云計算優秀典型案例”。烏魯木齊市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高峰介紹說,烏魯木齊在2012年就成立了智慧城市建設領導小組,統籌協調推進全市云計算、大數據、智慧城市建設工作。統籌協調的成果顯著:烏魯木齊陸續啟動了28項智慧城市建設項目,已完成人口、法人、空間地理信息三大基礎數據庫以及智慧人口和智慧社保項目的建設任務,政務綜合服務平臺、無線城市等多個項目正在加快建設。
“實踐證明,通過整合資源、建立平臺、加強協作、利益共享,可以有效促進智慧城市和相關產業項目建設。”高峰說道。
“錢學森先生有句名言‘必須集大成才能得智慧’。智慧城市越智能、越‘傻瓜’,其智能程度越高,越不是單一的技術可以解決的,越要做好跨專業、多領域的協同創新與合作。”李國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