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車記錄儀也能玩“眾籌”?城市高架居然會“說話”?昨日,在“智慧城市交通基礎設施研究”高端論壇上,隧道股份上海市城市建設設計研究總院介紹了一批智慧交通的前瞻技術和實施項目,著力解決城市交通發展過程中的疑難雜癥,讓市民們真正享受城市交通的便捷。
交通數據收集靠“眾籌”
越來越多的車主如今會在自己的愛車上安裝一臺行車記錄儀,不僅能記錄實時車況,而且在事故發生時還可做到有據可依。不過,相對而言,事故發生的幾率并不高,記錄儀上絕大多數的畫面都靜靜地“沉睡”著,擠占著我們的存儲空間。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信息孤島’,其實只要在技術上稍加改進,大家都可以成為‘智慧交通’的建設者之一。”隧道股份城建設計總院設計總監劉偉杰向記者介紹,企業對常規的行車記錄儀進行了改裝,安裝4G卡、GPS模塊,植入新算法。在保障原有功能的同時,行車記錄儀每隔20秒便會向“智慧城市交通基礎設施數據匯聚及集成應用平臺”傳送一張圖片。 傳送到平臺的圖片管什么用?劉偉杰表示,該平臺會對上傳的圖片進行分析處理,不僅能分析車輛的位置、速度等行駛狀態,還能判斷預測交通擁堵狀態、捕捉和識別前方車輛牌照信息,讓違法違規車輛無處可逃。甚至行車記錄儀還可以傳送道路基礎設施的運維情況,彌補了監控探頭的死角和“只看不報”的缺點,隨著車輛駛過城市的角角落落,行駛的路面是否有井蓋掀翻、交通標志牌是否有破損,一旦發現即可給相關部門處理“報警”,保障城市交通安全。
據悉,該企業目前已完成部分行車記錄儀的改裝和調試,下一階段將在公交車、出租車、物流運輸車、公用車等先行安裝推廣,為城市交通信息服務、交通基礎設施養護等部門提供支持。
城市高架會“說話”
還記得發生在今年5月23日的“中環線事故”嗎?每當高架發生事故時,大家最關心的信息在于,人員傷亡情況如何?事發原因為何?橋梁損傷程度如何?然而,在事故發生之初,無人能在第一時間給出具體而準確的答案。
在不久的將來,城建設計總院打造的智慧橋梁平臺讓城市高架變身可以“說話”的智能結構,降低類似“中環線事故”所造成的影響。
如何讓高架能“開口”說話呢?散布于橋面上的傳感器便是其中奧秘。據了解,通過這些安裝在高架部分路段的傳感、傳輸及采集設備,能著重監測高架通行車輛的載重和身份信息,以及城市高架裝配式結構的整體受力性能,監控高架結構壽命,進行風險預測,為安全事故應急處置以及城市高架的養護維修提供量化、科學、直觀的參考。
城建設計總院橋梁技術中心主任閆興非告訴記者:“一旦發生事故,管理者的終端將第一時間接收到數據,為事故處置、結構修復和交通的迅速恢復提供科學支撐。”
據悉,城市高架占我國橋梁的比重達到80%,因此該技術的應用前景巨大。閆興非透露,年內該技術將率先在同濟路高架部分路段進行試點,實現數據的采集與傳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