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级在线观看,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亚洲,免费一级欧美大片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智慧城市產業動態 → 正文

智慧城市助力成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

責任編輯:editor007 作者:張國華 |來源:企業網D1Net  2016-10-18 21:51:26 本文摘自: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成都歷史悠久,始建于周朝末年,自古就有“天府之國”的美譽。成都自西漢時已成為中國六大都市之一。兩千多年來,成都一直是我國西南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重鎮,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2016年9月11日,中共成都市委十二屆七次全會提出“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是成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發展目標”,并強調了“成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主要任務是:加快建設西部經濟中心、西部科技中心、西部文創中心、西部對外交往中心和西部綜合交通樞紐。”國家中心城市的打造有賴于智慧城市建設的有力支撐,智慧城市建設為實現國家中心城市的建設目標提供了重要的抓手和著力點。

智慧城市代表著全新的城市發展理念和創新驅動模式,關乎城市的全域、長期、全面發展。智慧城市建設包括大規模新技術運用,新一代通訊、數據處理和信息管理基礎設施建設,基于大公共平臺的城市運營和管理,以及深入生產生活各領域的多元應用。對于國家中心城市而言,智慧城市的建設必須以城市宏觀戰略為方向和基準,實現地區資源優勢、補足劣勢,為國家中心城市的發展目標提供支撐,讓智慧城市建設成為城市戰略的有力支撐,最大程度地實現投入效用,使智慧城市建設成為對城市前景的最佳投資。

2013年,成都入選全國首批智慧城市試點示范城市。在國家中心城市的建設中,成都要抓住智慧城市建設的關鍵機遇,站在國家中心城市的戰略高度做好智慧城市的規劃和建設工作:要充分認識到智慧城市建設與國家中心城市的關系,根據自身與國家中心城市要求的優勢與差距,制定智慧城市的整體規劃和投入建設方案,從而促進產業優化升級、帶動區域協同發展、實現治理模式和發展模式創新,在國家戰略中承擔重要職能。

一、智慧城市建設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實現戰略目標的重要抓手

在信息化和知識社會的時代背景下,智慧城市建設代表著未來發展方向。目前,無論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智慧城市建設正如火如荼。發達國家將智慧城市建設作為刺激經濟發展和建立長期競爭優勢的重要戰略。2004年韓國、日本先后推出U-Korea、U-Japan的國家戰略規劃,2010年美國提出加強智慧型基礎設施建設和推進智慧應用項目的經濟刺激計劃,歐盟制定了智慧城市框架,我國臺灣地區提出了建設“智慧臺灣”的發展戰略,新加坡提出了2015年建成“智慧國”計劃。發展中國家則通過智慧城市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關注行業間的相互作用,如交通運輸、能源效率和水供應等行業;并制定行之有效的計劃,使之更加互聯。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正通過城市間的互聯互通,實現互惠共贏。里約熱內盧是巴西智慧城市發展的領導者,2010年成立里約運營中心(COR),建立起30多個政府部門的協調運作機制,通過運用傳感器、衛星、視頻系統和GPS系統,采集交通、天氣、照明、電力以及其他參數的實時信息。肯尼亞首都內羅畢貧民窟的M-PESA移動貨幣服務,為本地的居民提供了一個虛擬的現金存儲空間,從而可以在貧民窟發生火災等危險事件時,確保居民的資金安全。

中國正走在智慧城市轉型的前沿。智慧城市建設已經成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四化同步”發展戰略部署的重要舉措。黨中央在“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明確提出“支持綠色城市、智慧城市、森林城市建設和城際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這意味著在“十三五”期間,中國將進入智慧城市時代。實際上,眾多國內城市已經把建設智慧城市作為轉型發展的戰略選擇。截至2011年5月份,中國的一級城市百分之百提出了智慧城市的詳細規劃,

有80%以上的二級城市也明確提出了建設智慧城市。各地智慧城市建設的關注重點大致可分為社會應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四個方面。總體來看,對社會應用和基礎設施建設的關注程度較高,在明確提出智慧城市發展戰略的地方中,優先發展民生、城市管理等社會應用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占比72.7%,其他地方以產業或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為關注重點。

二、智慧城市能在多個方面支撐國家中心城市建設

對于一個向國家中心城市的定位發展的城市,其智慧城市的建設應在哪些方面起到支撐和輔助作用?首先,智慧城市建設能充分結合對外開放戰略,促進國際交流和對外經濟貿易。其次,智慧城市建設的優勢在于資源整合和優化配置,利于產業鏈整合提升和區域發展協同,既有利于提升中心城市資源集聚力、影響力和輻射力,又能帶動周邊中小城市相關產業發展,實現城市群的合作與協同。同時,智慧城市通過基礎設施升級、城市功能保障,支撐國家中心城市建設;通過普及技術運用,輔助政府治理決策、促進產業發展、便捷城市生活,推進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目標。此外,智慧城市致力于打造低碳環保、安全可靠、開放創新、高效便捷的產業形態和城市服務。

智慧城市建設在以下方面對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具有支撐作用。

(一)智慧城市促進對外開放交流。智慧城市應該在國家對外開放戰略中發揮作用,結合“一帶一路”與沿線國家和城市開展合作,實現互聯互通、智能智慧化發展的共同愿景,搭建平臺,掌握境內外發展情況和資源優勢,實現先進能力資源引進來和走出去,引導有實力、有條件的中國企業實現項目對接,加速全球化發展步伐。

(二)智慧城市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智慧城市的本質是信息化與城市化的高度融合,不僅是振興經濟的重要領域,而且能提升解決城市發展問題的能力,實現城市再造,增強城市競爭力。智慧城市以居民、企業、政府三大城市主體為服務對象,為個人和社會提供全新選擇,帶來生活方式、企業生產、城市治理的變革,通過全域化、全方位的城市服務體驗,提升城市競爭力,實現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三)智慧城市推動產業升級和產業鏈擴展。智慧城市作為城市的整體發展戰略,為經濟轉型、產業升級、城市提升提供新引擎。智慧城市的建設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支撐,以知識社會創新為環境,通過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等信息技術及社交網絡、集成應用,實現全面感知、泛在互聯、融合應用,拓展企業能力、助力企業競爭力,并推動產業的全面升級發展。此外,智慧城市在城市產業的應用能夠加快產業鏈整合,通過將產業鏈上各類企業整合到區域平臺中,減少信息不對稱,增加商業互信,促進市場良性競爭,利于新技術、新產品的推廣和創新模式的涌現,優化資源配置,解決供需矛盾,提升產業效率。

(四)智慧城市營造創新環境。從以人為本的視角展開的智慧城市建設,推動社會技術的發展,構建以用戶為中心、面向用戶的創新制造環境,不僅有能力通過信息技術應用和知識社會建設,帶動用戶創新、開放創新、大眾創新、協同創新等豐富多樣的可持續創新,而且能營造有利于創新涌現的城市生態,將城市打造成開放的創新空間。

(五)智慧城市提升民生服務和治理能力。智慧城市在惠民工程中也占據日益重要的地位,通過智慧應用對信息和實體資源的整合能力,智慧城市能在教育、醫療、社會治安、災害防治等重大民生類服務中發揮普遍作用,不僅能實現公共服務事項的全人群覆蓋、全天候受理和“一站式”辦理,還能充分利用信息化優化公共資源配置、創新社會管理和危機干預。智慧城市在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務中的應用有利于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在不同層級、不同區域和不同群體之間的覆蓋,有效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及其均等普惠程度,輔助政府決策、危機管理,增強政府治理能力。

(六)智慧城市提升城市運營效率。在智慧城市系統中,信息技術與其它資源要素緊密結合、共同作用,實現最大程度的優化配置,促使城市更加智慧、高效的運行。特別體現在交通物流方面。智能交通系統通過各種傳感數據、運營信息及豐富的用戶交互體驗,為市民出行提供實時、適當的交通信息;智慧物流系統整合物流資源,打通貨物流通數據,形成大型即時信息平臺,實現網上快捷訂購和快速物流送貨。

(七)智慧城市促進可持續發展。伴隨快速城市化的是日益突出的城市問題與發展壓力,智慧城市提供了應對經濟發展動力不足、環境污染、交通擁堵、能源緊缺、公共資源不足等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解決方式。通過整合公共通訊平臺,以及無處不在的網絡接入,實現遠程教育、醫療和政府服務,實現生產生活能耗的智能化監控。

三、為支撐國家中心城市定位,成都智慧城市建設的側重點

對于正積極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成都而言,其智慧城市建設應圍繞國家中心城市的打造,結合國家中心城市的發展內涵,了解城市優勢與不足,把握契機、找準定位、明確重點、有的放矢,為城市的長遠和高度發展做好支撐。根據國家中心城市的發展要求,目前,成都在人口規模、產業集聚、交通基礎設施等方面已經具備了良好的發展基礎,但在國際交往、文化輻射和城市公共服務等方面仍然需要進一步加強。未來需要從產業發展、創新環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文化影響力等多個方面突破“西部宿命”和“盆地桎梏”,在更寬領域、更高層次參與全球競爭與合作,深度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戰略,在全球和國家的網絡體系和產業鏈條中占據更重要的位置,從而建設成為具有全球輻射力和區域影響力的國家中心城市。因此,成都的智慧城市建設應首先在以下方面進行重點投入,盡早著手這些領域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和推廣相關智慧應用。

(一)發展智慧城市建設,促進對外開放與區域協同。在對外開放方面,成都的智慧城市建設應立足自身的優良基礎,以智慧城市建設為抓手,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拓展區域發展空間,進入全球經濟發展版圖。同時,成都的智慧城市建設應注重區域協同與帶動,積極攜手重慶發揮地區引領作用,以全球視野、國家責任的大格局迎接全球化產業體系發展大變局和新挑戰,利用好智慧城市的資源整合能力,促進大中小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補、協同發展的城市群戰略更好落實。

(二) 通過智慧城市建設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效率。“十二五”期間,成都實施“產業升級”戰略,形成電子信息、汽車、機械、食品4個千億產業集群,成都高新區、經開區2個千億園區,成為國家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全國質量強市示范城市。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成都應把握智慧城市建設契機,繼續優化產業結構,延伸產業鏈條,促進產業上下游之間的高效合作;另一方面,在城市規劃和空間治理中,充分運用大數據分析,著重推進交通基礎設施、產業與空間協調發展,通過構建高效的基礎設施網絡和虛擬的互聯網網絡,提高產業組織和空間組織效率。

(三)結合智慧城市建設釋放創新動力。成都在人口素質、創新意識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基礎,在創新政策制定和創新空間環境塑造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建設經驗,眾創環境營造方面相對其他城市而言已經處于發展前列。“十二五”期間,成都出臺高校院所協同創新十條政策,打造“科創通”創新創業服務平臺,累計建成孵化器、孵化苗圃、大學科技園、科技樓宇等創新創業載體84家、在孵企業6500家。未來,成都的智慧城市建設應致力于進一步釋放創新動能,用開放數據平臺激活城市開放度,提升城市創新和創造力,推動社會技術傳播和發展;在城市空間利用上,采用智慧城市應用,便捷各類信息暢通交流,為營造符合創新生態的“硅巷”模式創造良好條件。

(四)利用智慧城市建設,發揮交通基礎設施優勢。成都是我國西部地區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城市,航空、公路、鐵路均具有較好的發展基礎。近年來,成都正加快構建“空、鐵、公、水”四位一體的現代立體交通網絡體系,打造暢通西部、連接全國、通達全球的西部綜合交通樞紐。目前,成都各類交通設施還沒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其引導產業發展和人口集聚的功能,尤其在國際交流和高水平運輸服務上,較之東部眾多城市還存在很大差距。成都應利用智慧城市建設機遇,結合資源優勢,實現跨產業的資源整合,探索“樞紐+X”的創新發展模式,充分挖掘樞紐經濟潛力,進一步提高成都的交通樞紐等級、提高其運輸服務能力、提升綜合交通運輸組織能力。

(五)發展智慧城市,提升城市文化吸引力。作為我國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成都一方面要尊重和順應城市發展規律,不斷提升城市功能品質;另一方面也要從地域文化和發展特色上下功夫,進一步挖掘文化發展潛力和地域吸引力,發揮人民群眾的創造力和智慧,為成都的發展貢獻力量。成都目前已經是國內游客和入境游客的重要旅行目的地,成都的智慧城市建設要重視和強化文化旅游資源優勢,通過個性化、周到的智慧旅游、智慧會務、智慧文化生活建設,加強國際間的文化交流,推動城市文化產業發展,提升成都的文化影響力和吸引力,提高文化產業的經濟產出效益。

(六)發揮智慧城市應用,提高公共服務品質和治理水平。巨大的人口基數、大量外來人口流入和較高的城鎮化水平一方面為城市發展帶來了活力,提供了勞動力供給的保障,另一方面也給城市的公共服務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成都正處于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的關鍵時期,其城市治理一方面要滿足市民的公共需求,另一方面要服務于城市發展需要,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對此,成都市政府深入推進城市管理轉型升級,由“建設型政府”逐步向“服務型政府”轉變,并提出“四改六治理”十大行動,提升城市品質、建設宜人城市。在公共服務提供和城市治理方面,成都應充分發揮智慧城市作用,著力于公共服務與政務服務智慧化應用,提升公共服務品質,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居民提供穩定、舒適、有保障的生活環境,提高城市的軟實力。

(七)以互聯網、交通網兩網融合為基礎,構建智慧城市新型支撐體系引導產業與空間的協調發展。“產業—交通—空間協同”是解決城市長遠發展問題的重要措施,是成都實現國家中心城市目標的必經之路,成都的智慧城市建設應緊緊圍繞這個核心發展思路。應充分發揮“互聯網+”在促進產業、交通、空間協同方面的建設性作用,以互聯網和交通網兩網融合為基礎,發揮多重作用。第一,通過交通體系的互聯網化,實現交通系統高效、安全運行,并為物流運輸、市民交通服務提供便利。第二,通過多源信息融合,引導信息流、人流、物流、資金流的.高效利用和配置,保障城市運行效率和穩定性,鞏固和深化城市的中心作用。第三,通過大數據分析引導規劃,以交通網絡組織好產業布局和城市空間結構。第四,通過交通、產業、信息資源的充分結合,實現國內外、區域間、城鄉間生產要素流通通道,促進對外及國內市場活力,提升地區競爭力。

(八)重新界定政府和企業的關系,政府引導、市場主導,雙方協作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在當今經濟新常態和能源生態壓力下,智慧城市為城市轉型帶來契機,同時也不得不面對一系列難題。不同產業有不同發展規律,產業空間變遷、人口空間移動在城市發展中不斷有新情況出現,如何分清可能性與確定性,以及如何把握規律是對政府決策能力的重大挑戰。

創新驅動、創新主導是大家共識。但創新帶來效益的另一方面是對風險的承受,在發展智慧城市中更是如此。成都在建設智慧城市中,需要對不確定性保持理性認知,應從計劃經濟思維轉化到市場經濟思維,將商業模式的探索交給企業,將市場的“不確定”交給市場。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主導智慧城市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政府則通過政策、規范和宏觀規劃做好引導,通過法治保障安全秩序。

關鍵字:智慧M-PESA多源信息

本文摘自: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x 智慧城市助力成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 掃一掃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當前位置:智慧城市產業動態 → 正文

智慧城市助力成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

責任編輯:editor007 作者:張國華 |來源:企業網D1Net  2016-10-18 21:51:26 本文摘自: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成都歷史悠久,始建于周朝末年,自古就有“天府之國”的美譽。成都自西漢時已成為中國六大都市之一。兩千多年來,成都一直是我國西南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重鎮,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2016年9月11日,中共成都市委十二屆七次全會提出“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是成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發展目標”,并強調了“成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主要任務是:加快建設西部經濟中心、西部科技中心、西部文創中心、西部對外交往中心和西部綜合交通樞紐。”國家中心城市的打造有賴于智慧城市建設的有力支撐,智慧城市建設為實現國家中心城市的建設目標提供了重要的抓手和著力點。

智慧城市代表著全新的城市發展理念和創新驅動模式,關乎城市的全域、長期、全面發展。智慧城市建設包括大規模新技術運用,新一代通訊、數據處理和信息管理基礎設施建設,基于大公共平臺的城市運營和管理,以及深入生產生活各領域的多元應用。對于國家中心城市而言,智慧城市的建設必須以城市宏觀戰略為方向和基準,實現地區資源優勢、補足劣勢,為國家中心城市的發展目標提供支撐,讓智慧城市建設成為城市戰略的有力支撐,最大程度地實現投入效用,使智慧城市建設成為對城市前景的最佳投資。

2013年,成都入選全國首批智慧城市試點示范城市。在國家中心城市的建設中,成都要抓住智慧城市建設的關鍵機遇,站在國家中心城市的戰略高度做好智慧城市的規劃和建設工作:要充分認識到智慧城市建設與國家中心城市的關系,根據自身與國家中心城市要求的優勢與差距,制定智慧城市的整體規劃和投入建設方案,從而促進產業優化升級、帶動區域協同發展、實現治理模式和發展模式創新,在國家戰略中承擔重要職能。

一、智慧城市建設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實現戰略目標的重要抓手

在信息化和知識社會的時代背景下,智慧城市建設代表著未來發展方向。目前,無論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智慧城市建設正如火如荼。發達國家將智慧城市建設作為刺激經濟發展和建立長期競爭優勢的重要戰略。2004年韓國、日本先后推出U-Korea、U-Japan的國家戰略規劃,2010年美國提出加強智慧型基礎設施建設和推進智慧應用項目的經濟刺激計劃,歐盟制定了智慧城市框架,我國臺灣地區提出了建設“智慧臺灣”的發展戰略,新加坡提出了2015年建成“智慧國”計劃。發展中國家則通過智慧城市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關注行業間的相互作用,如交通運輸、能源效率和水供應等行業;并制定行之有效的計劃,使之更加互聯。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正通過城市間的互聯互通,實現互惠共贏。里約熱內盧是巴西智慧城市發展的領導者,2010年成立里約運營中心(COR),建立起30多個政府部門的協調運作機制,通過運用傳感器、衛星、視頻系統和GPS系統,采集交通、天氣、照明、電力以及其他參數的實時信息。肯尼亞首都內羅畢貧民窟的M-PESA移動貨幣服務,為本地的居民提供了一個虛擬的現金存儲空間,從而可以在貧民窟發生火災等危險事件時,確保居民的資金安全。

中國正走在智慧城市轉型的前沿。智慧城市建設已經成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四化同步”發展戰略部署的重要舉措。黨中央在“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明確提出“支持綠色城市、智慧城市、森林城市建設和城際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這意味著在“十三五”期間,中國將進入智慧城市時代。實際上,眾多國內城市已經把建設智慧城市作為轉型發展的戰略選擇。截至2011年5月份,中國的一級城市百分之百提出了智慧城市的詳細規劃,

有80%以上的二級城市也明確提出了建設智慧城市。各地智慧城市建設的關注重點大致可分為社會應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四個方面。總體來看,對社會應用和基礎設施建設的關注程度較高,在明確提出智慧城市發展戰略的地方中,優先發展民生、城市管理等社會應用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占比72.7%,其他地方以產業或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為關注重點。

二、智慧城市能在多個方面支撐國家中心城市建設

對于一個向國家中心城市的定位發展的城市,其智慧城市的建設應在哪些方面起到支撐和輔助作用?首先,智慧城市建設能充分結合對外開放戰略,促進國際交流和對外經濟貿易。其次,智慧城市建設的優勢在于資源整合和優化配置,利于產業鏈整合提升和區域發展協同,既有利于提升中心城市資源集聚力、影響力和輻射力,又能帶動周邊中小城市相關產業發展,實現城市群的合作與協同。同時,智慧城市通過基礎設施升級、城市功能保障,支撐國家中心城市建設;通過普及技術運用,輔助政府治理決策、促進產業發展、便捷城市生活,推進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目標。此外,智慧城市致力于打造低碳環保、安全可靠、開放創新、高效便捷的產業形態和城市服務。

智慧城市建設在以下方面對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具有支撐作用。

(一)智慧城市促進對外開放交流。智慧城市應該在國家對外開放戰略中發揮作用,結合“一帶一路”與沿線國家和城市開展合作,實現互聯互通、智能智慧化發展的共同愿景,搭建平臺,掌握境內外發展情況和資源優勢,實現先進能力資源引進來和走出去,引導有實力、有條件的中國企業實現項目對接,加速全球化發展步伐。

(二)智慧城市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智慧城市的本質是信息化與城市化的高度融合,不僅是振興經濟的重要領域,而且能提升解決城市發展問題的能力,實現城市再造,增強城市競爭力。智慧城市以居民、企業、政府三大城市主體為服務對象,為個人和社會提供全新選擇,帶來生活方式、企業生產、城市治理的變革,通過全域化、全方位的城市服務體驗,提升城市競爭力,實現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三)智慧城市推動產業升級和產業鏈擴展。智慧城市作為城市的整體發展戰略,為經濟轉型、產業升級、城市提升提供新引擎。智慧城市的建設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支撐,以知識社會創新為環境,通過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等信息技術及社交網絡、集成應用,實現全面感知、泛在互聯、融合應用,拓展企業能力、助力企業競爭力,并推動產業的全面升級發展。此外,智慧城市在城市產業的應用能夠加快產業鏈整合,通過將產業鏈上各類企業整合到區域平臺中,減少信息不對稱,增加商業互信,促進市場良性競爭,利于新技術、新產品的推廣和創新模式的涌現,優化資源配置,解決供需矛盾,提升產業效率。

(四)智慧城市營造創新環境。從以人為本的視角展開的智慧城市建設,推動社會技術的發展,構建以用戶為中心、面向用戶的創新制造環境,不僅有能力通過信息技術應用和知識社會建設,帶動用戶創新、開放創新、大眾創新、協同創新等豐富多樣的可持續創新,而且能營造有利于創新涌現的城市生態,將城市打造成開放的創新空間。

(五)智慧城市提升民生服務和治理能力。智慧城市在惠民工程中也占據日益重要的地位,通過智慧應用對信息和實體資源的整合能力,智慧城市能在教育、醫療、社會治安、災害防治等重大民生類服務中發揮普遍作用,不僅能實現公共服務事項的全人群覆蓋、全天候受理和“一站式”辦理,還能充分利用信息化優化公共資源配置、創新社會管理和危機干預。智慧城市在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務中的應用有利于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在不同層級、不同區域和不同群體之間的覆蓋,有效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及其均等普惠程度,輔助政府決策、危機管理,增強政府治理能力。

(六)智慧城市提升城市運營效率。在智慧城市系統中,信息技術與其它資源要素緊密結合、共同作用,實現最大程度的優化配置,促使城市更加智慧、高效的運行。特別體現在交通物流方面。智能交通系統通過各種傳感數據、運營信息及豐富的用戶交互體驗,為市民出行提供實時、適當的交通信息;智慧物流系統整合物流資源,打通貨物流通數據,形成大型即時信息平臺,實現網上快捷訂購和快速物流送貨。

(七)智慧城市促進可持續發展。伴隨快速城市化的是日益突出的城市問題與發展壓力,智慧城市提供了應對經濟發展動力不足、環境污染、交通擁堵、能源緊缺、公共資源不足等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解決方式。通過整合公共通訊平臺,以及無處不在的網絡接入,實現遠程教育、醫療和政府服務,實現生產生活能耗的智能化監控。

三、為支撐國家中心城市定位,成都智慧城市建設的側重點

對于正積極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成都而言,其智慧城市建設應圍繞國家中心城市的打造,結合國家中心城市的發展內涵,了解城市優勢與不足,把握契機、找準定位、明確重點、有的放矢,為城市的長遠和高度發展做好支撐。根據國家中心城市的發展要求,目前,成都在人口規模、產業集聚、交通基礎設施等方面已經具備了良好的發展基礎,但在國際交往、文化輻射和城市公共服務等方面仍然需要進一步加強。未來需要從產業發展、創新環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文化影響力等多個方面突破“西部宿命”和“盆地桎梏”,在更寬領域、更高層次參與全球競爭與合作,深度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戰略,在全球和國家的網絡體系和產業鏈條中占據更重要的位置,從而建設成為具有全球輻射力和區域影響力的國家中心城市。因此,成都的智慧城市建設應首先在以下方面進行重點投入,盡早著手這些領域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和推廣相關智慧應用。

(一)發展智慧城市建設,促進對外開放與區域協同。在對外開放方面,成都的智慧城市建設應立足自身的優良基礎,以智慧城市建設為抓手,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拓展區域發展空間,進入全球經濟發展版圖。同時,成都的智慧城市建設應注重區域協同與帶動,積極攜手重慶發揮地區引領作用,以全球視野、國家責任的大格局迎接全球化產業體系發展大變局和新挑戰,利用好智慧城市的資源整合能力,促進大中小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補、協同發展的城市群戰略更好落實。

(二) 通過智慧城市建設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效率。“十二五”期間,成都實施“產業升級”戰略,形成電子信息、汽車、機械、食品4個千億產業集群,成都高新區、經開區2個千億園區,成為國家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全國質量強市示范城市。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成都應把握智慧城市建設契機,繼續優化產業結構,延伸產業鏈條,促進產業上下游之間的高效合作;另一方面,在城市規劃和空間治理中,充分運用大數據分析,著重推進交通基礎設施、產業與空間協調發展,通過構建高效的基礎設施網絡和虛擬的互聯網網絡,提高產業組織和空間組織效率。

(三)結合智慧城市建設釋放創新動力。成都在人口素質、創新意識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基礎,在創新政策制定和創新空間環境塑造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建設經驗,眾創環境營造方面相對其他城市而言已經處于發展前列。“十二五”期間,成都出臺高校院所協同創新十條政策,打造“科創通”創新創業服務平臺,累計建成孵化器、孵化苗圃、大學科技園、科技樓宇等創新創業載體84家、在孵企業6500家。未來,成都的智慧城市建設應致力于進一步釋放創新動能,用開放數據平臺激活城市開放度,提升城市創新和創造力,推動社會技術傳播和發展;在城市空間利用上,采用智慧城市應用,便捷各類信息暢通交流,為營造符合創新生態的“硅巷”模式創造良好條件。

(四)利用智慧城市建設,發揮交通基礎設施優勢。成都是我國西部地區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城市,航空、公路、鐵路均具有較好的發展基礎。近年來,成都正加快構建“空、鐵、公、水”四位一體的現代立體交通網絡體系,打造暢通西部、連接全國、通達全球的西部綜合交通樞紐。目前,成都各類交通設施還沒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其引導產業發展和人口集聚的功能,尤其在國際交流和高水平運輸服務上,較之東部眾多城市還存在很大差距。成都應利用智慧城市建設機遇,結合資源優勢,實現跨產業的資源整合,探索“樞紐+X”的創新發展模式,充分挖掘樞紐經濟潛力,進一步提高成都的交通樞紐等級、提高其運輸服務能力、提升綜合交通運輸組織能力。

(五)發展智慧城市,提升城市文化吸引力。作為我國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成都一方面要尊重和順應城市發展規律,不斷提升城市功能品質;另一方面也要從地域文化和發展特色上下功夫,進一步挖掘文化發展潛力和地域吸引力,發揮人民群眾的創造力和智慧,為成都的發展貢獻力量。成都目前已經是國內游客和入境游客的重要旅行目的地,成都的智慧城市建設要重視和強化文化旅游資源優勢,通過個性化、周到的智慧旅游、智慧會務、智慧文化生活建設,加強國際間的文化交流,推動城市文化產業發展,提升成都的文化影響力和吸引力,提高文化產業的經濟產出效益。

(六)發揮智慧城市應用,提高公共服務品質和治理水平。巨大的人口基數、大量外來人口流入和較高的城鎮化水平一方面為城市發展帶來了活力,提供了勞動力供給的保障,另一方面也給城市的公共服務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成都正處于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的關鍵時期,其城市治理一方面要滿足市民的公共需求,另一方面要服務于城市發展需要,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對此,成都市政府深入推進城市管理轉型升級,由“建設型政府”逐步向“服務型政府”轉變,并提出“四改六治理”十大行動,提升城市品質、建設宜人城市。在公共服務提供和城市治理方面,成都應充分發揮智慧城市作用,著力于公共服務與政務服務智慧化應用,提升公共服務品質,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居民提供穩定、舒適、有保障的生活環境,提高城市的軟實力。

(七)以互聯網、交通網兩網融合為基礎,構建智慧城市新型支撐體系引導產業與空間的協調發展。“產業—交通—空間協同”是解決城市長遠發展問題的重要措施,是成都實現國家中心城市目標的必經之路,成都的智慧城市建設應緊緊圍繞這個核心發展思路。應充分發揮“互聯網+”在促進產業、交通、空間協同方面的建設性作用,以互聯網和交通網兩網融合為基礎,發揮多重作用。第一,通過交通體系的互聯網化,實現交通系統高效、安全運行,并為物流運輸、市民交通服務提供便利。第二,通過多源信息融合,引導信息流、人流、物流、資金流的.高效利用和配置,保障城市運行效率和穩定性,鞏固和深化城市的中心作用。第三,通過大數據分析引導規劃,以交通網絡組織好產業布局和城市空間結構。第四,通過交通、產業、信息資源的充分結合,實現國內外、區域間、城鄉間生產要素流通通道,促進對外及國內市場活力,提升地區競爭力。

(八)重新界定政府和企業的關系,政府引導、市場主導,雙方協作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在當今經濟新常態和能源生態壓力下,智慧城市為城市轉型帶來契機,同時也不得不面對一系列難題。不同產業有不同發展規律,產業空間變遷、人口空間移動在城市發展中不斷有新情況出現,如何分清可能性與確定性,以及如何把握規律是對政府決策能力的重大挑戰。

創新驅動、創新主導是大家共識。但創新帶來效益的另一方面是對風險的承受,在發展智慧城市中更是如此。成都在建設智慧城市中,需要對不確定性保持理性認知,應從計劃經濟思維轉化到市場經濟思維,將商業模式的探索交給企業,將市場的“不確定”交給市場。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主導智慧城市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政府則通過政策、規范和宏觀規劃做好引導,通過法治保障安全秩序。

關鍵字:智慧M-PESA多源信息

本文摘自: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電子周刊
回到頂部

關于我們聯系我們版權聲明隱私條款廣告服務友情鏈接投稿中心招賢納士

企業網版權所有 ©2010-2024 京ICP備09108050號-6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9343號

^
  • <menuitem id="jw4sk"></menuitem>

    1. <form id="jw4sk"><tbody id="jw4sk"><dfn id="jw4sk"></dfn></tbody></form>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子县| 上饶市| 宜州市| 衡东县| 安塞县| 崇明县| 从江县| 白山市| 新丰县| 绥化市| 滦平县| 于田县| 和政县| 汉寿县| 怀远县| 东方市| 南昌县| 玉龙| 磐石市| 台东县| 邹平县| 凤冈县| 承德县| 安新县| 准格尔旗| 桐乡市| 余姚市| 克山县| 东山县| 霍邱县| 阿鲁科尔沁旗| 靖安县| 杨浦区| 广河县| 阳城县| 安宁市| 西青区| 长葛市| 荔浦县| 琼中| 大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