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级在线观看,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亚洲,免费一级欧美大片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智慧城市產業(yè)動態(tài) → 正文

智能安防是智慧城市建成的前提

責任編輯:editor006 |來源:企業(yè)網D1Net  2016-08-24 16:54:33 本文摘自:中國安防行業(yè)網

城市是人類的聚居地,是區(qū)域發(fā)展的核心。目前,已有超過一半的人居住在城市里。據聯合國預測,到2030年,世界城市人口將比2005年增加20億。這種轉變的一個主要原因是農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并且這種趨勢會一直延續(xù)到未來幾十年。城市人口的擴張使得城市不堪重負,一方面,盡管城市占不到百分之二的陸地面積,卻消耗了四分之三的世界自然資源。另一方面,人口的增加造成了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人口密度過高、住房緊張、空氣污染,醫(yī)療資源分配不均,交通擁堵及惡化等問題;還有更嚴重且越來越受關注的社會管理問題。由此牽扯到多個不同的利益相關者、不同的目標和價值觀,以及復雜的社會和政治的問題,使得城市管理問題變得頑固且復雜。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機的爆發(fā)使得上述問題更加凸顯。在此背景下,IBM提出的“智慧地球”理念作為一個智能項目被世界各國當做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振興經濟的重點領域。作為智慧地球的落腳點和突破點的智慧城市因此進入公眾視線。建設智慧城市很快成為世界各國及城市尋求新一輪發(fā)展的重大戰(zhàn)略舉措。

雖然“智慧城市”這個詞被頻繁使用甚至多次出現在政府宏觀規(guī)劃中,但無論是從業(yè)者還是學術界,對智慧城市的內涵都沒有一個清晰的理解,對智慧城市的組成要素也模糊不清。本文通過對國內外智慧城市研究文獻進行回顧與分析,對智慧城市的不同概念進行了系統闡述及區(qū)別分析,探索了智慧城市構成要素并構建了智慧城市的研究框架。

一、城市演進與智慧城市概念辨析

城市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必然的產物,并且隨時間以及科技的發(fā)展而不斷演化,其演化過程表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特征。

(一)城市的發(fā)展進程

嚴格來講,真正的城市出現在工業(yè)革命以后,蒸汽機改變了生產方式與勞動關系,人類進入了工業(yè)社會,工業(yè)化城市隨之出現。在工業(yè)化以前,城市以及城市理論的發(fā)展受歷史以及科技限制一直比較單一。工業(yè)革命后,城市的發(fā)展呈現多樣性,不同城市發(fā)展理論悄然盛行,這其中包括全球城市(世界城市1991)理論、柔性城市(后福特城市1997) 理論、信息城市(數字城市1998)理論、智能社區(qū)(智能城,21世紀初)理論,以及包括最近幾年盛行的智慧城市理論。這其中影響最大的當屬信息城市理論也就是數字城市理論,此理論的提出者將城市視為信息經濟的集聚地。海量信息的傳輸與處理離不開計算機與互聯網。智慧城市是數字城市發(fā)展的下一階段,強調無處不在的互聯互通、全面的感知和更深入的智能,建立以物聯網和云計算為主要技術代表的感知社會。

(二)智慧城市的不同定義

在世界各地,不同國家的學者在不同環(huán)境背景下賦予了智慧城市不同的含義。

通過梳理發(fā)現,美國學者對智慧城市的定義大都側重于技術在智慧城市的應用,例如在Harrison等人的研究中認為智慧城市依靠技術實現城市的感知化、互聯化與智能化。感知化是通過使用傳感器、電話、個人設備、數碼相機、智能手機、植入式設備、網絡及其他類似的數據采集系統,包括人體感應傳感器來實現真實世界的數據采集和整合。互聯化是指這些數據能夠整合到統一的計算平臺,并且此類信息能夠在不同的城市服務中進行交流。智能化則包含復雜的分析、建模、優(yōu)化及業(yè)務操作流程中的可視化,以便做出更好的決策。同樣,Toppeta關于智慧城市理解是基于信息通訊技術和新一代互聯網的應用,實現城市可持續(xù)發(fā)展和宜居性的改善。Washburn認為智慧城市是智慧計算技術應用于關鍵基礎設施組件和服務的集合。智慧計算指的是新一代硬件、軟件和網絡技術的集成,智慧技術能夠提供IT系統和現實世界的實時感知和先進的分析,這將優(yōu)化業(yè)務流程、平衡企業(yè)資產、給人們提供實時的信息,幫助人們對選擇和行動做出更聰明的決定。國內學者駱小平認為各種先進的技術,尤其是信息技術的運用是智慧城市概念的核心。而張永民和杜忠潮所理解的智慧城市的概念在強調智慧技術的同時也注重各種網絡(互聯網、物聯網、電信網、廣電網、無線寬帶網等網絡組合)的作用。

Giffinger等人認為智慧城市表現為以前瞻性的方式去考慮城市問題、提出解決城市問題的方案。其中前瞻性有諸多代表,例如自我認知、靈活性、可變性、協同作用、個性、和戰(zhàn)略性行為。Caragliu等人覺得智慧城市是人人參與的一個社會,通過對社會軟件(人力資源、社會管理)和硬件(通信設施等)的投資,以實現經濟的增長、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以及對自然資源實現智慧的管理。

智慧城市可以被認為是一個連接多個子系統和部件的大型有機系統。Dirks和Keeling把智慧城市看做一個有機集成系統。城市核心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使得系統變得更加智慧,系統之間協作運行。秦洪花等認為智慧城市是城市各個方面的系統整合,以此讓城市中各個功能彼此協調運作,以達到為企業(yè)提供優(yōu)質的發(fā)展空間,為市民提供更高品質生活的目的。

二、智慧城市要素研究

(一)智慧城市的核心構成

智慧城市的建設內容包羅萬象,涉及到水、電、交通、環(huán)境、經濟、政府等等。唐建榮、鄧賢峰等人認為智慧城市的建設應當包含智慧交通、智慧城市光網、智慧工業(yè)、智慧醫(yī)療、智慧政府服務、智慧電網、智慧青奧、智慧城市市民卡、智慧生態(tài)、智慧社區(qū)十大示范工程,分屬于經濟、市民與政府三大領域。吳余龍和艾浩軍認為智慧城市建設應當包括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會管理以及產業(yè)發(fā)展四大方面。其中基礎設施是城市各個領域智慧化的基礎。智慧城市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城市運行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綠色,其功能范圍覆蓋了城市的產業(yè)、生活、公共三大領域。綜合分析可得出,智慧城市主要由三大核心構成,分別是智慧產業(yè)、智慧市民和智慧政府,可有效覆蓋智慧城市建設的各個方面。

(二)智慧城市的構成要素

1. 城市基礎建設

智慧城市是城市發(fā)展的高級階段,必須有良好的基礎設施為基礎。基礎建設的范圍包括城市的各個組成部分,Washburn等人認為城市智慧化的程度取決于七個關鍵的城市基礎設施組件和服務:城市管理、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公共安全、房地產、交通運輸、公用事業(yè)。國內學者楊紅艷通過案例驗證了城市基礎建設是智慧城市發(fā)展的必要。她以首爾市、新加坡市、紐約市、臺灣桃園縣四個全球智慧城市優(yōu)秀實踐城市作為研究案例,認為智慧城市的建設要具備良好的基礎設施條件,包括良好的信息化、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

智慧城市是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信息化在特定歷史時刻交匯的產物,其建設是推進城市信息化、搶占競爭有利位置的主要抓手和調整經濟結構的必然需求。當前,我國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設已正式邁入“實踐探索”階段,涌現出一批優(yōu)秀的示范工程,為提升城市現代化發(fā)展水平奠定了良好基礎。隨著技術的不斷更新,城市建設的技術從數字化、網格化,已發(fā)展到今天的智慧化。然而,我國有數百個城市,每個城市都有各自獨特的功能定位和發(fā)展戰(zhàn)略, 這些城市在資源稟賦、信息化發(fā)展水平、城市定位等方面存在著顯著的差異,決定了智慧城市的建設不能千篇一律,在考慮智慧城市建設共性的同時,還應注重對接城市的實際需求,而非對技術的盲目效仿和追逐,避免盲目照搬其他城市的發(fā)展模式而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就像英文中,“SMART CITY”本意原指“聰明的”,并不是技術性形容詞。

其次,我國在智慧城市技術研發(fā)、標準制定等方面雖然取得了積極進展,但是由于智慧城市普及面廣,我國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仍存在諸多問題。比如在管理方面,多頭并進的管理方式不利于形成合力。此外,由于我國智慧城市建設沒有先例,智慧城市建設缺乏規(guī)范標準,有些地方重建設輕應用,缺乏運營管理的長效機制。工業(yè)和信息化部總經濟師周子學在會上指出,突出城市發(fā)展特色,立足城市需求,因地制宜開展智慧城市規(guī)劃、建設、運營,以保障智慧城市建設既能滿足城市服務管理需求,又能充分發(fā)揮城市的優(yōu)勢資源和個性特征。

另外,在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我國需要全面發(fā)展覆蓋城鄉(xiāng)的基礎設施和服務信息,促進社會管理水平提升,推動城鄉(xiāng)一體化建設,并實施信息開放共享機制。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突破發(fā)展,系統互聯互通、數據共享交換的技術問題已經很容易解決,而核心問題是如何破解現有體制機制障礙和部門利益心態(tài)。這需要建立起一套具有較強可操作性的城市級信息共享交換體系,這包括共享交換平臺、標準規(guī)范、組織機構、制度保障等多個方面,使信息資源共享規(guī)范化、制度化。以深化信息資源開放領域,完善無形資產的保護機制。

同時,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信息安全問題不能忽略,應該提前對智慧城市的信息安全問題進行研究,與智慧城市同步實施信息安全保障體系的建設。必須在信息資源共享交換過程中確保信息安全,這需要我們貫徹落實國家關于加強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方針政策,健全信息安全監(jiān)管機制,實行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加強信息安全技術開發(fā)應用,重視引進信息技術及產品的安全管理。周子學在會上透露,工信部已會同國家發(fā)改委研究起草了關于推進我國智慧城市有序發(fā)展的文件,目前已提交有關部門等待批準發(fā)布。下一步我國將明確中國智慧城市建設標準,發(fā)揮信息資源潛能,推進相關信息安全工作。

伴隨著“互聯網+”戰(zhàn)略的推進以及國家“十三五”規(guī)劃創(chuàng)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fā)展理念的提出,我國智慧城市建設正在加快推進步伐。據統計,截至去年9月,全國95%的副省級以上城市、76%的地級以上城市,總計約500多個城市提出或在建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建設覆蓋的行業(yè)眾多,電力、交通、醫(yī)療等領域均承載著大量的敏感信息,這些涉及個人、企業(yè)、政府的敏感信息一旦泄露,將對公民個人權益、企業(yè)商業(yè)利益、國家信息安全帶來不可估量的危害。

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公布的第15期安全周報顯示,我國境內感染網絡病毒主機數量達到86.8萬,同比增長13.8%,境內被植入后門網站總數為4441個,同比大增71.1%,新增信息安全漏洞數量106個,同比增長14.0%。

這一串數字的背后,是智慧城市運行過程中存在著的巨大網絡安全隱患。這些網絡安全問題,會對現實世界造成直接的、實質性的影響,如設備運行異常(交通癱瘓、城市運行停滯)、設備運行停滯(停水、停電、停氣、停供暖)、設備損壞(零部件損壞甚至火災爆炸)、環(huán)境污染甚至人員傷亡等。

因此,如何保證信息的安全可靠,是我國智慧城市發(fā)展過程中不可回避的一個問題。在日前舉辦的中國智慧城市數據安全與產業(yè)合作高峰論壇上,中國電子科技網絡信息安全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成剛說:“大數據安全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保障。通過構建大數據安全技術體系,促進城市公共數據的創(chuàng)新開放和共享利用,為政務、征信、醫(yī)療等敏感數據密集領域提供可靠的數據安全保障和隱私安全保護,實現開放式安全。”

那么,在發(fā)展智慧城市的過程中,需要解決哪些安全問題?李成剛認為,首先是政府數據開放過程中,數據僵化、數據主權難以界定。由于規(guī)范及保護措施缺乏,導致各委辦局采用禁止敏感數據流通的保守方式進行數據保護,嚴重阻礙了數據的公開、共享與流通。其次是在大眾數據開放過程中,面臨數據非法利用,輿情監(jiān)管困難等問題。微博、微信、社交網絡、新聞、論壇等互聯網新興媒體蓬勃發(fā)展,這些媒體同時也成為社會質監(jiān)、問題與矛盾的孕育、發(fā)展和變換的重要載體,強化了社會矛盾和群體性突發(fā)事件的多發(fā)態(tài)勢。

亞信安全業(yè)務發(fā)展及產品研發(fā)總經理童寧建議,在建設智慧城市的過程中,政府最好建立網絡威脅的預警防護體系,以及城市一級的總體安全態(tài)勢監(jiān)控,一旦發(fā)生安全威脅,能夠及時處理。城市管理者還應該加強公眾網絡安全教育,讓公眾認識到網絡安全的嚴重威脅,并能在生活中主動強化安全防御意識。此外,智慧城市還應該建立網絡安全人才培養(yǎng)基地,為平安城市的構建提供充足的人才資源支撐。

從智慧城市的實踐來看,強化城市級網絡空間態(tài)勢感知至關重要,這要求智慧城市打造高效的公共安全服務平臺,能夠及時感知網絡安全威脅的變化,提供病毒木馬、釣魚詐騙、網絡安全預警、漏洞報告在內的安全情報,幫助政府單位、企業(yè)、個人應對安全風險。

自2008年“智慧地球”概念提出后,“智慧城市”發(fā)展模式逐漸風靡全球,并成為世界范圍內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

550多個城市涉足建智慧城市

據悉,我國“十二五”期間智慧城市投資總規(guī)模達5000億元,撬動了近2萬億元產業(yè)機會。現階段,我國在平安城市、智能交通、智慧政務、智慧醫(yī)療等智慧城市領域已取得較多成果。

為支持智慧城市的發(fā)展,2014年8月,國家發(fā)改委、工業(yè)和信息化部、住建部等八部委聯合印發(fā)了《關于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fā)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中國要建成一批特色鮮明的智慧城市,以此指導智慧城市健康發(fā)展。

美國市場研究機構Navigant Research預測,2014~2023年,全球在智慧城市項目上的支出將有1774億美元,其中中國占據較大的比重。這一結果與《2016中國城市智慧環(huán)境指數報告》不謀而合,目前我國總計550多個城市提出或在建智慧城市,占世界智慧城市創(chuàng)建總數一半以上。

運營商紛紛搶灘

智慧城市建設需要高速、智慧網絡的支撐,在這方面,運營商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2016年中國全光網城市由點到面全面推開,基本實現所有城市光纖網絡全覆蓋,100M光纖覆蓋比例大幅提升。

以中國電信為例,2011年初中國電信率先啟動“寬帶中國·光網城市”戰(zhàn)略。2016年中國電信將繼續(xù)推進全光城市建設,目標新增寬帶用戶3000萬,光纖用戶達到占比80%,百兆寬帶占比30%。

據悉,“十二五”期間,中國電信移動寬帶網絡累計投資超過1400億元,4G、光網、城市Wi-Fi信息基礎設施的升級將提升智慧城市建設水平。目前中國電信已經與25個省、229個地市簽訂了戰(zhàn)略合作協議,組建了智慧城市專家團隊,還開發(fā)出了智慧政務、智慧城管、智慧警務、智慧校園、智慧企業(yè)等多種特色服務。

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中國移動也表現出積極姿態(tài),為更好地助力各地政府建設智慧城市,中國移動搭建了“和生活”統一平臺,在全國建設了7個大數據中心,目前中國移動智慧城市建設已覆蓋全國31個省、355個城市,為市民提供生活服務應用8000余項,訪問用戶超過1.3億。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6月,中國移動與青島市政府簽署戰(zhàn)略合作協議,5年內中國移動將投入100億元,與青島本地企業(yè)聯合創(chuàng)新,共建5G跨行業(yè)的新生態(tài),打造以智能城管、智能交通、智慧家居、智慧醫(yī)療、安防監(jiān)控、智能公共服務等重點領域為主的智慧城市。

而中國聯通把自己定位為智慧城市的技術使能者,相繼推出了自己的物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產品及服務。中國聯通信息化部副總經理、IT總架構師范濟安表示,通過3年來的建設運行,中國聯通具備了業(yè)界公認的全國數據集中采集、海量數據處理能力及平臺開放經驗等優(yōu)勢。

智慧城市由無數的“智慧家庭”構筑而成。為此,中國聯通也推出了極具特色的“智慧沃家”業(yè)務,讓用戶暢享智慧生活。

生態(tài)鏈廠商需抱團取暖

除了電信運營商,如今騰訊、阿里、京東等互聯網巨頭也紛紛入局,參與到智慧城市建設中。

電信設備商也毫不落后,紛紛進軍這一市場,例如中興通訊主導建設的“智慧銀川”項目備受業(yè)界關注,烽火通信發(fā)布智慧城市方案和FitCloud云網一體化戰(zhàn)略,全面助力“智慧湖北”建設,也備受業(yè)界好評。

智慧城市建設是一個極為復雜的系統工程,不是一家企業(yè)就能獨立完成的,運營商參與智慧城市建設,需要與各方進行良好合作,只有生態(tài)鏈上的若干廠商抱團取暖,才能建設好智慧城市大市場。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zhèn)中心原主任、智慧城市聯盟理事長李鐵29日在參加由中國城市和小城鎮(zhèn)改革發(fā)展中心、中國智慧城市發(fā)展聯盟主辦的“2016中國智慧城市年度論壇”時表示,未來智慧城市發(fā)展需要與可持續(xù)發(fā)展聯系在一起,要充分發(fā)揮市場的作用,通過改革創(chuàng)新,實現跨界整合,最終達到服務社會,擴大需求的目的。

李鐵表示,伴隨中國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越來越多農村人口轉移到城鎮(zhèn),成為市民。據預測,到2030年中國城鎮(zhèn)人口將增加到9億,會產生巨大的需求。同時,互聯網技術的發(fā)展,科技水平、創(chuàng)新水平不斷提高,使城市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最新的科技產品和網絡,所以在中國發(fā)展智慧城市,既和城市化水平有直接的關系,也和互聯網、物聯網的高度發(fā)育有直接的聯系。

李鐵認為,智慧城市對未來中國發(fā)展非常重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它會帶動實體經濟發(fā)展。每一項高新技術產品和人們的需求都有直接聯系,而這種聯系會帶來產品的升級換代。

第二,會帶來城市治理水平的提高。過去政府按照主觀的方式,主觀的意愿來進行城市決策,未來必然讓位于科技。

第三,有利于城市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通過科技手段的運用,更好地進行城市規(guī)劃和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資源配置效率。

第四,有利于實現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三大區(qū)域發(fā)展戰(zhàn)略決策,特別是把中國的經驗推向國際,推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不過,李鐵也提醒,未來智慧城市發(fā)展需要注意幾方面問題。

第一,智慧城市首先要實現以人為本。怎樣實現以人為本?我們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滿足城鄉(xiāng)居民需求上,努力解決居民的就業(yè)、生活便利化的問題。如果智慧城市僅僅在政府的政績上面考慮問題,它的效率就會大幅降低,資源就會大幅浪費。所以只有真正滿足了人們的需求,才有可能激發(fā)新的創(chuàng)新產品的產生,進而帶動整個需求水平的提高。所以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

第二,智慧城市要和城市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緊密結合。國際經驗告訴我們,智慧城市永遠和低碳、可持續(xù)發(fā)展聯系在一起,永遠和資源配置效率提高聯系在一起,永遠和提高人在城市的密度聯系在一起的。所以,怎么樣來降低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實現綠色、低碳的城市化道路,是智慧城市不可回避的一個大前提。

第三,發(fā)展智慧城市要充分發(fā)揮市場的作用。怎么樣充分發(fā)揮市場的作用?政府的公共服務管理是智慧城市很重要的一個方面,但不是智慧城市的全部。現在許多城市的政府更多地把智慧城市建立在一種政績觀的基礎上,這會存在很大問題。智慧城市所涉及的內容不僅關系到政府管理水平的提高,更多的是關系到每名城市居民怎樣通過市場化改革來滿足各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通過國際經驗看到,國際上很多地區(qū)智慧城市科技手段運用上,企業(yè)所發(fā)揮的作用遠超各類政府,企業(yè)會把各種科技手段的創(chuàng)新利用到極致,因為它有市場和利益的需求。互聯網不是靠政府產生的,它產生于企業(yè),產生于市場。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政府如何運用PPP方式購買企業(yè)服務,才是智慧城市發(fā)展的正途。在這個過程中,雖然各級政府非常重視企業(yè)的作用,但是一定要知道企業(yè)應該是主導,政府應該發(fā)揮各種政策平臺的作用,來引導智慧城市企業(yè)的主導性作用。

第四,智慧城市要推動改革創(chuàng)新。眾所周知,智慧城市發(fā)展嚴重依賴各類數據端。現在的數據端主要存在兩類部門手中,一類在各個政府部門手中,封閉在這些部門的數據庫里,沒有向社會開放,也沒有實現部門間的開放和跨部門的統一整合。怎么能通過改革來打破部門的數據分割現象,實現整合,并向社會公眾開放,服務社會,這是智慧城市改革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大前提。另一方面,智慧城市更應該發(fā)揮新媒體、新移動端的作用。傳統的數據庫有一大部分屬于上報數據,但是新的數據更多來源于每個人,包括每一個手機,每一個基站所覆蓋的網絡和所有信號。這些信號甚至包括未來的北斗,它會改變我們對整個社會數據的認識,來實現以人為本,每個人以人為本的數據端建設。它會更真實的體現我們空間中人所發(fā)生的各種變化,包括就業(yè)變化、產業(yè)變化,以及生活和消費變化。“比如支付系統,打車軟件,所有的方面都會對我們產生新的影響。”李鐵說。

最后,要實現跨界整合。不要以一家企業(yè)來制定某個城市的所謂智慧城市方案。“因為它是無數個企業(yè)的整合。既包括IT產業(yè),又包括房地產企業(yè),跨界整合,利益分享是未來智慧城市發(fā)展的方向,最終要滿足城市的公共服務和社會化服務,滿足市場,帶動內需。”

什么是大城市?是車輛川流不息,還是幾乎無處不在的擁堵?抑或是大雨突襲時地面的積水和綿綿不絕的霧霾。在進入城鎮(zhèn)化的3.0時代后,我們應該如何克服大城市病?如何在大城市里更加智慧地棲居?

7月29日,由國家發(fā)改委中國城市和小城鎮(zhèn)改革發(fā)展中心等單位主辦、北京金博會國際會展有限公司承辦的2016(第二屆)中國智慧城市國際博覽會在北京展覽館拉開序幕。記者借此契機,試圖從產業(yè)轉型、城市布局、商業(yè)模式、政策方向等角度,解讀智慧城市建設的熱潮。

智慧城市從概念探索走向實質建設

統計數據顯示,到“十二五”末期,我國城鎮(zhèn)化率已達56.1%。按住建部統計口徑,截至2015年年底,智慧城市試點約有400個。

2015年,國家標準委發(fā)布了《智慧城市評價模型及基礎評價指標體系第一部分:總體框架》等23項國家標準修訂計劃的通知,從政策標準層面加快智慧城市建設步伐。

那么,什么是智慧城市?如何建設智慧城市?

從當年四川都江堰城區(qū)實現無線網絡全覆蓋,一度受到熱議開始,近兩年,圍繞智慧城市建設提出的新概念更是層出不窮。中國城市和小城鎮(zhèn)改革發(fā)展中心原主任、智慧城市發(fā)展聯盟理事長李鐵告訴媒體記者,“智慧城市建設對于未來中國的發(fā)展非常重要,它將帶動實體經濟的發(fā)展和城市管理治理創(chuàng)新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城市資源配置效率的提升,也有利于把中國的經驗推向國際,把國際經驗引入中國。”

在李鐵看來,有些城市在炒智慧城市的概念,這是一個誤區(qū)。智慧城市應當成為政府、企業(yè)探索未來城市發(fā)展的重要理念,而不能成為拉動GDP的“萬金油”。

李鐵認為,在智慧城市建設當中,企業(yè)所發(fā)揮的作用可能遠遠超過地方政府,企業(yè)受到市場和利益的需求,會把各種科技手段、創(chuàng)新發(fā)揮到極致。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不是靠政府產生的,而是產生于企業(yè),產生于市場。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政府如何運用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方式,來購買企業(yè)的產品和服務,才是智慧城市發(fā)展的正途。

據了解,2016年5月,國家發(fā)改委和中央網信辦聯合印發(fā)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部際協調工作組2016到2018年的工作任務分工》。到目前為止,全國地級市和400多個縣級市都已經開始了數字城市建設。

有資料統計顯示,自2010年以來,全國智慧城市投資額年均復合增長14.81%,預計未來十年智慧城市建設投資將超過萬億元。

企業(yè)已經嗅到了商機。在智慧城市領域,傳統觀念需要改變。企業(yè)不應當單純追求自身業(yè)務規(guī)模的最大化,而是更應當看重生態(tài)圈的良性發(fā)展。今年7月15日,華為發(fā)布了智慧城市生態(tài)圈行動計劃,首批二十多家合作伙伴宣布加入華為智慧城市生態(tài)圈。華為企業(yè)BG中國區(qū)副總裁楊萍介紹說,“以一致的理念形成生態(tài)圈的合力,以伙伴之間的能力互補為客戶提供豐富多彩的解決方案,是我們參與智慧城市建設的一個重要理念。”

的確,在智慧城市領域,傳統觀念需要改變。企業(yè)不應當單純追求自身業(yè)務規(guī)模的最大化,而是更應當看重生態(tài)圈的良性發(fā)展。

中國智慧城市博覽會組委會秘書長高亞彪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智慧城市大到一座城市,小到一個社區(qū)、一個家庭甚至一個人,都大有文章可做。智慧城市不僅是理念的創(chuàng)新,也留給企業(yè)充分發(fā)揮的空間和機遇。

“本次博覽會上的許多企業(yè),力求將互聯網與實體商業(yè)的優(yōu)勢有機融合后形成‘實體+互聯網’生態(tài)鏈,積極推動實體商業(yè)物聯網轉型,進而實現智慧化變革。”高亞彪說道。

跨界創(chuàng)新成智慧城市建設最熱“關鍵詞”

以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和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為特征的“互聯網+”已成為各級政府助推經濟發(fā)展、加快城市傳統產業(yè)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而此次博覽會,無論是傳統企業(yè)還是新興互聯網企業(yè),都將跨界合作作為智慧城市戰(zhàn)略布局的一個重點。

在樂視智慧生活事業(yè)部總經理劉彩俊的介紹中,記者了解到,樂視在此次博覽會上展示了平臺+內容+終端+應用的全球化開放式閉環(huán)生態(tài)系統。比如樂視超級電視、超級手機、超級自行車、VR眼鏡、運動相機等等。“樂視參與智慧城市規(guī)劃中,非常重視生態(tài)經濟的跨界創(chuàng)新。我們積極與其他行業(yè)、其他領域尋求合作共贏,擴寬我們的服務空間。”劉彩俊說道。

李鐵告訴記者:“不要以一家企業(yè)來制定一座城市的所謂智慧城市方案,因為它是無數個企業(yè)的整合。跨界整合利益分享是未來智慧城市發(fā)展的方向,最終要滿足城市的公共服務和社會化服務,滿足于市場,帶動內需。”

而華為此次則推出了平安城市、智慧政務、智慧醫(yī)療、智慧教育、智慧社區(qū)等業(yè)務體驗。其展臺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此次展示的一云二網三平臺是智慧城市解決方案的整體構架。在戰(zhàn)略布局規(guī)劃當中,華為將努力嘗試跨界創(chuàng)新,通過與第三方的合作,延伸服務領域。“比如智慧醫(yī)療,我們就基于WiFi的移動醫(yī)療應用與物聯網應用做到統一規(guī)劃,與合作伙伴共同打造移動輸液、嬰兒防盜等解決方案,實現了對醫(yī)院嬰兒和病區(qū)輸液的安全監(jiān)控,避免醫(yī)療事故,提高醫(yī)院服務效率。”該工作人員表示。

從展會簽約情況來看,企業(yè)之間跨界合作、共謀發(fā)展也是本次博覽會的一大亮點。比如北京速通科技有限公司與北京新奧偉業(yè)停車管理有限公司簽訂鳥巢地下停車場ETC應用合作協議;多家新興互聯網企業(yè)與傳統醫(yī)療、教育等單位建立合作意向等。

透過展會,記者的感受是,智慧城市風頭正勁,將帶動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政務、萬物互聯等方方面面逐漸從想象變?yōu)楝F實。在這一背景下,智慧城市有望撬動萬億級市場機會,為我國的經濟轉型升級增添動力。

近些年,隨著我國在智能化、信息化、物聯網、云計算等諸多領域的快速發(fā)展,"智慧城市" 建設也逐漸興起。在先進技術與傳統模式、現代理念不斷地碰撞、融合與重構下,諸多智能應用幾乎延伸到城市發(fā)展的各個角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魔術"般變化的同時,也讓城市煥發(fā)出令人驚喜的生機與活力。

何為"智慧城市"?它又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智慧城市建設中還存在哪些難題?又該如何 "智慧"破解?

"智慧"如此改變生活

百度搜索"智慧城市",得到的答案是:"利用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一系列先進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以整合和系統的方式管理城市的運行,讓各個功能彼此協調運作;通過城 市各個信息系統間的互聯互通、信息共享和協同運作,整合優(yōu)化各種資源,從而實現城市科學和 可持續(xù)的發(fā)展。"

這樣抽象的解釋似乎不太容易理解,那么如果這樣說——

自從 4G 網絡覆蓋了地鐵公交,北京的小李就不那么愿意開車上班了,因為一個多小時的路 程可以用來看書、追劇、逛淘寶,還可以處理一下緊急的工作郵件。便捷的移動互聯網和不再"卡 殼"的網速,讓原來難捱的路上時光被充分利用甚至成為了一種"享受"。

最近迷上了"網購"的孫阿姨再也不用為買了米面糧油卻扛不動而煩惱,因為只要在家動動 手指,就有快遞小伙兒把這些重物直接給送到家。

在這個大雨不斷的夏天,海口的許先生在手機上下載了一個關注城市積水、便民服務、排水的 APP,幫了他大忙。逢雨日,許先生出門前都會打開這個應用,查看一下哪個路段有積水需要繞行,提前選擇好交通方式和路線給他免去了不少麻煩,讓他倍感貼心。

一部手機就可以交易支付、跟蹤快遞、查尋違章、實現遠程醫(yī)療;輕劃屏幕,景區(qū)熱力地圖 躍然"屏"上,人流趨勢一目了然;通過"天眼工程",民警可以"視頻站崗、鼠標巡邏","天網"下違法犯罪行為無處遁形;上至市長下至科員,電子政務系統全員接入,審批效率成倍提升; 道路輕微事故,無需交警和保險人員到場,當事司機掏出手機動動手指就能快速處理,耗時不到半小時......

可以再想象一下,隨著智能化發(fā)展,我們可以在智能終端的指導下快速地找到車位,每天走 進家門的時候能通過智能終端來遙控家中的所有智能家居,比如自動打開百葉窗窗簾、自動調整 燈光亮度、空調溫度......這所有的智能化被我們統稱為"智慧城市"。

"其實,我們每天都生活在充滿智能化的都市之中,享受著智慧城市給我們生活帶來的便捷。 可以說,智慧城市已經從原先的概念探索進入了實質建設階段。"中國城市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楊保軍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為“彎道超車”創(chuàng)造新機遇

“隨著城市承載的人口越來越多,城市面臨的挑戰(zhàn)也愈加繁多和復雜。對于正處于城鎮(zhèn)化加速發(fā)展階段的中國而言,大城市的'城市病'也將更加嚴峻。建設智慧城市已經成為挖掘城市潛力、實現城市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手段。"楊保軍表示。

在中國,智慧城市建設已經被提升到國家戰(zhàn)略的高度。2014年,《國家新型城鎮(zhèn)化規(guī)劃(2014-2020 年)》。《規(guī)劃》要求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并且指明了網絡信息寬帶化、規(guī)劃管理信息化、基礎設施智能化、公共服務便捷化、產業(yè)發(fā)展現代化、社會治理精細化等六個智慧城市的建設方向。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大幕正式拉開,截至去年底,中國智慧城市試點數量已經增至 500 多個。

其實,中國在城市的智能化建設方面一直緊跟世界步伐:早在1995年,就提出的數字城市建設,那可以說是智慧城市的1.0時代。10 年后的 2005 年,進入互聯城市或無線城市的2.0時代。 隨著2009~2011 年“智慧地球”的提出,中國智慧城市的建設開始進入3.0時代,即"感知智慧城市"。

“感知智慧城市”的特點,是運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手段感測、分析、整合城市運行核心系統的各項關鍵信息,從而對包括民生、環(huán)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務、工商業(yè)活動在內的各種需求做出智能響應。其實質是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實現城市智慧式管理和運行,促進城市運行的便捷化和高效率,進而為城市中的人創(chuàng)造更好的生活品質,促進城市的和諧、可持續(xù)成長。大量數據表明,建設智慧城市已經是新型城鎮(zhèn)化建設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更是必然趨勢。

"我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如今面臨經濟社會轉型升級的艱巨任務。如何搶占新技術革 命制高點,如何利用智慧城市建設經驗推進新型城鎮(zhèn)化建設健康發(fā)展,現在全社會各方各界都在 積極思索并實踐著,建設好智慧城市,或許是我們實現'彎道超車'的新機遇。"楊保軍認為。

智慧城市還需“智慧”建設

“雖然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實際上我國智慧城市建設還處在初級階段,大多數城市在建設智慧城市中普遍存在缺乏頂層設計、信息孤島,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公眾獲得感不強等問題。 嚴格來講,很多'智慧城市'其實還處于數字城市、信息化城市的發(fā)展階段,距離'智慧'還有不小的距離。"楊保軍說。

"智慧城市要充分發(fā)揮市場的作用。"中國城市和小城鎮(zhèn)中心原主任、智慧城市聯盟理事長 李鐵在近日舉辦的"2016 中國智慧城市年度論壇"上指出,我們通過國際經驗看到,在很多城市 的各類企業(yè)管理上,在智慧城市科技手段運用上,企業(yè)所發(fā)揮作用遠遠超過政府,企業(yè)會把各種 科技手段和創(chuàng)新利用到極致,因為它有市場和利益的需求。所以,在智慧城市建設中,政府如何 運用好 PPP 方式來購買企業(yè)的服務,才是智慧城市發(fā)展的正途。雖然各級政府非常重視企業(yè)的作用,但一定要知道企業(yè)才是主導,政府應該發(fā)揮各種政策平臺的作用,引導企業(yè)發(fā)揮主導性作用。

但是不是把主導權交給企業(yè)就能"坐享其成"了?業(yè)內人士認為,規(guī)劃類的主導權還應掌握 在政府手上。有專家表示,智慧城市雖然與信息化部門的業(yè)務有一定交叉,但大部分內容還是比 較陌生的,于是很多城市選擇了向規(guī)劃類企業(yè)購買服務,委托他們進行規(guī)劃。

然而,"甩手掌柜"并不好當。據報道,住建部一位主管領導曾在一次內部試點培訓會上指 出,首批智慧城市試點申報時,存在多個城市申報材料相同的情況,有的城市的申報材料上甚至 寫著其他城市的名字。這當中折射出來的問題顯而易見,部分企業(yè)制定規(guī)劃時并沒有進行實地調研,而是想當然地胡編亂造,甚至一稿多用,騙取服務費。另外,現在很多規(guī)劃類企業(yè)都有自己 的產業(yè)合作伙伴,而不是從實際去考量和規(guī)劃,上了很多不必要的項目。

楊保軍認為,建設智慧城市是一項龐大且復雜的系統工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調動來自方 各面的力量。"智慧城市發(fā)展中的難點、痛點問題,不是純靠政府、純靠企業(yè)、純靠市場就能解 決的,必須充分發(fā)揮全社會的創(chuàng)造力,構建政府、企業(yè)、大眾三方加智庫的架構,形成合力效應, 為各方發(fā)展創(chuàng)造機遇。"他表示。

業(yè)內專家普遍認為,智慧城市建設不是簡單的像鐵路那樣的基礎設施建設,應該是"治理體 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的推進。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設需要經濟、政策、管理多管齊下,需要 政府、企業(yè)、市民共同參與,智慧城市考驗政府的管理水平,需要城市管理者、領導者的大智慧。

人文型智慧城市是終極目標

“建設智慧城市不是只有技術就萬事大吉,還需要在頂層設計中強調人文建設。智慧城市建設的最高目的不僅要有物質與技術的便利、制度和秩序的保障,更要有人的幸福和夢想。以人文智慧引領智慧城市建設,是推進其健康發(fā)展的關鍵。”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士林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據了解,智慧城市建設主要分為三個階段:一是以數字科技為中心的科技型智慧城市, 重點是先進信息通訊技術研發(fā)和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市的信息化水平;二是以市政管理為中心 的管理型智慧城市,重點是信息通訊技術在政府管理中的應用,提升城市管理和運營的效率;三是以人文科學為基礎的人文型智慧城市,重點是信息通信技術在公共服務和文化消費中的應用, 提升城市的人文關懷和居民的幸福滿意度。

“目前我國的基本情況是,科技型智慧城市是主流,管理型智慧城市受到高度重視,而人文型智慧才剛剛提出。當下的智慧城市建設,如果脫離了市民日常信息消費和使用需要,智慧城市 建設也就偏離了城市發(fā)展的本質和目標。”劉士林表示,地理信息系統、遙感、三維仿真等技術再發(fā)達,數字城市、數字政府、數字交通等建得再先進,如果不能和市民,和城市信息“汪洋大海”中具體的“求助者”結合起來,那就既不可能降低城市運行的巨大壓力,也不可能真正提升城市生活的便捷性,最終達到"科技讓城市更智慧"的目的。

“新型城鎮(zhèn)化強調‘以人為本’,同樣,‘技術’和‘管理’也只是建設智慧城市的手段,而人文型智慧城市才是智慧城市建設的終極目標。把‘不可缺少的手段’與‘不能拋棄的目的’有機結合起來,才能為早日建成有意義、有價值、有夢想的中國現代化城市提供全面的信息化系統工程支持。”劉士林說。

那么,到底什么是“人文型智慧城市”?一位城市基層信息部門的工作人員的理解是,“人文精神就是我們從傳統和歷史中總結出來的傳統價值、本土情懷。一個大眾參與、人人自我約束、 居民需求能得到精準及時的反饋和滿足、依靠科技優(yōu)化資源配置的城市才是我們要的智慧城市。 不僅如此,智慧城市還要有城市性格。城市在發(fā)展演變過程中會形成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這是寶貴的人類文化財富。如果忽視文化的傳承與發(fā)揚,再現代的科技也不能使人內心充實和幸福。”

智慧城市被一些企業(yè)和專家稱為“大數據、互聯網時代的城市未來”。近兩年,智慧城市圈地運動越發(fā)火熱。自IBM在2008年11月于美國紐約提出「智慧地球」的理念,相關話題迅速延燒,智慧城市的概念,更是引起世界各國的關注,透過云端運算、物聯網、巨量資料分析等技術的結合,將傳感器嵌入和裝備到城市每個角落的供電系統、供水系統、交通系統、建筑物和油氣管道等,不僅可以讓居住在城市的民眾生活更加方便,同時也更加安全。

但近年來面對極端氣候所帶來的土石流及水災的侵襲,許多民眾普遍希望智慧城市應該盡速建立智慧型防災預警系統,降低災害的損失。如由財訊雜志、臺北市電腦公會、非凡電視臺及山水民調公司所共同主辦的全臺灣智慧城市大調查中,就發(fā)現智慧型防災預警系統已是現階段臺灣民眾最殷切所需項目,需求度高達九成。

近期發(fā)生許多城市災害事件,如巴黎恐怖攻擊事件、天津港爆炸事故、高雄市氣爆事件等,更再再凸顯出城市安防管理的急迫性,由于城市區(qū)域面積日益擴大,地下管線復雜,新建項目數量多,本來就很難做好災害控管,加上許多城市積極發(fā)展觀光,導致外來人口大幅增加,更讓災害發(fā)生的可能性大幅增加。

高齡人口增加基礎建設老化

即使不考慮外來人口,現代城市維安壓力也是日趨提高。根據聯合國預估,全球人口超過500萬的都市于2015年有73個,2020年將成長至86個,2030年更將達104個,人口數量的迅速增加與集中,不但導致城市基礎建設的負擔日益加重,也讓災害的控制變得更加復雜且困難,城市災害的風險也隨之增加。

除了人口數量的問題外,人類平均余命增加加上少子化趨勢,導致高齡人口比例大幅增加,根據聯合國經濟和社會理事會ECOSOC(Economicand Social Council)最新發(fā)布的預測顯示,從2013年到2050年,全球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從8.41億成長一倍。國際信用評級機構穆迪(Moody‘s)也發(fā)布報告指出,全球有68個國家或地區(qū)將在2015年進入高齡化,到2020年將有13個國家或地區(qū)進入超高齡社會的階段,由于高齡人口不但生理及心理都容易受到傷害,面對災害的應變能力也比較弱,都讓城市安防的困難度因而提升。

許多先進國家在二戰(zhàn)后的主要城市建設,歷經幾十年的時間變遷,配合保存?zhèn)鹘y文化及歷史的潮流,以及居住正義的人權議題,已經很難進行大規(guī)模的重建規(guī)劃,許多重要基礎建設都已相當老舊,也為城市安防帶來重大威脅。

如紐約市機場等基礎建設平均年齡已超過40年,臺灣使用歷史超過40年的主要河川橋梁就超過390座,預計2025年時將有1,090座主要橋梁年齡突破50年,如果無法進行重建,維修與更新不但將會耗費大量人力及物力,面對天然災害的抵抗力也隨之大減,因為設施故障而發(fā)生災害的機率也隨之增加。

整合資通訊技術是建構關鍵

為了有效改善前述的城市安防問題,導入資通訊相關技術,設法提升環(huán)境偵測與判定能力,才能因時因地制宜,提出解決方案。如何減少城市安防系統維護及升級人力的需求,也是城市安防建設的重點,不僅在于能夠即時檢測及更新軟硬體建設,更要確保系統運作的可靠度。

此外,如何將存在于城市與安防的相關系統,如交通、預警、防災、犯罪打擊等系統加以整合,共用資訊,提升綜合治理與判斷的能力,才能提升災害發(fā)生前的預警能力,而且在災害發(fā)生時,也才能及時加以處理。

目前許多智慧城市需要的資通訊技術,如云端運算、物聯網、巨量資料分析及智慧手持裝置等,都是城市安防關鍵技術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但最主要的關鍵技術,包括前端資訊采集、資訊傳輸及后端資訊分析處理等叁大環(huán)節(jié),必須要互聯互通,尤其是提高不同安防系統的相容性,設法打破城市安防建設中的資訊壁壘和孤島的問題,提供更多樣的資訊服務收發(fā)方式,并透過控制簡單化、高相容性系統等設計,讓城市安防系統的管理與操作變得更加容易,也得以提升決策速度。

但也因為對于網路及資通訊設備的依賴,城市安防建設同時也得面對數據被竊取、安防系統主機遭到攻擊而癱瘓的風險,不僅可能導致城市安防建設破功,也可能會因此無法追蹤事故的塬因、源頭和過程,如何確保資訊安全,勢必會是大量導入資通訊建設的城市安防系統,必須要特別注意的課題。

但在確保城市安全的同時,如何讓生活在其中的市民,不會感覺到生活處處遭到監(jiān)視的威脅,避免個人隱私遭到侵犯,也是城市制定安防政策時,必須考量的重要因素。

此外,傳統的城市安防工作,多半是由警消單位負責制定標準和作業(yè)流程,透過治安防控、緊急指揮等系統,滿足市民安居樂業(yè)的需求。但為了符合資訊共用的聯網安全趨勢考量,如何建立自動感應、自動適應及自動判斷的城市安防系統,將過去集中在城市治安部門的管控權,透過去中心化的概念,釋放到城市的每個角落甚至市民手中,讓每個市民都能成為城市安防系統的一份子,是其中的關鍵。

從傳統安防業(yè)務到智慧城市安防建設,需要的不只是軟硬體技術,更是管理觀念的一大革新,目前已有許多安防產品已在智慧建筑、智慧交通、智慧家庭等諸多領域,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如何將其納入城市安防系統的一環(huán),也是值得考慮的方向。

沒有城市安防就沒有經濟效益

工研院IEK指出,根據世界銀行估算,一個百萬以上人口的智慧城市建設,達到實際應用程度85%時,在城市投入GDP不變之情形下,財富可增加2~2.5倍,也意味著智慧城市建設有機會促進該城市兩倍的經濟成長,等于也證明了推動智慧城市建設的經濟價值。

事實上,全球因智慧城市的蓬勃發(fā)展,至2020年將可望創(chuàng)造出達1.5兆美元的市場價值,根據市場比例排序分別為:智慧政府/智慧教育(Smart Governance/Smart Education;20.93%)、智慧能源(Smart Energy;16.65%)、智慧醫(yī)療(Smart Healthcare;15.26%)、智慧安全(Smart Security;14.11%)、智慧建設(Smart Infrastructure;13.75%)、智慧建筑(Smart Building;10.21%)及智慧交通(Smart Transportation;9.09%),而2012年到2020年之預測復合成長率前叁大應用,分別以智慧能源最高(19.6%),其次為智慧交通(14.8%),第叁為智慧安全(14%)。

智慧安全雖非目前排名最高的應用,但隨著幾個主要大城市遭遇恐怖攻擊,建構城市智慧安防系統的急迫性顯然將大幅提高,因為只要城市不夠安全,勢必會影響城市經濟的發(fā)展,如根據倫敦金融時報報導,法國巴黎在2015年11月遭遇恐怖攻擊后,法國的旅館與餐飲業(yè)的營運都大幅重挫,連帶也影響長期的經濟發(fā)展,也讓許多可能帶動經濟價值的智慧城市建設,英雄無用武之地。

關鍵字:智慧樂視網絡安全預警

本文摘自:中國安防行業(yè)網

x 智能安防是智慧城市建成的前提 掃一掃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當前位置:智慧城市產業(yè)動態(tài) → 正文

智能安防是智慧城市建成的前提

責任編輯:editor006 |來源:企業(yè)網D1Net  2016-08-24 16:54:33 本文摘自:中國安防行業(yè)網

城市是人類的聚居地,是區(qū)域發(fā)展的核心。目前,已有超過一半的人居住在城市里。據聯合國預測,到2030年,世界城市人口將比2005年增加20億。這種轉變的一個主要原因是農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并且這種趨勢會一直延續(xù)到未來幾十年。城市人口的擴張使得城市不堪重負,一方面,盡管城市占不到百分之二的陸地面積,卻消耗了四分之三的世界自然資源。另一方面,人口的增加造成了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人口密度過高、住房緊張、空氣污染,醫(yī)療資源分配不均,交通擁堵及惡化等問題;還有更嚴重且越來越受關注的社會管理問題。由此牽扯到多個不同的利益相關者、不同的目標和價值觀,以及復雜的社會和政治的問題,使得城市管理問題變得頑固且復雜。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機的爆發(fā)使得上述問題更加凸顯。在此背景下,IBM提出的“智慧地球”理念作為一個智能項目被世界各國當做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振興經濟的重點領域。作為智慧地球的落腳點和突破點的智慧城市因此進入公眾視線。建設智慧城市很快成為世界各國及城市尋求新一輪發(fā)展的重大戰(zhàn)略舉措。

雖然“智慧城市”這個詞被頻繁使用甚至多次出現在政府宏觀規(guī)劃中,但無論是從業(yè)者還是學術界,對智慧城市的內涵都沒有一個清晰的理解,對智慧城市的組成要素也模糊不清。本文通過對國內外智慧城市研究文獻進行回顧與分析,對智慧城市的不同概念進行了系統闡述及區(qū)別分析,探索了智慧城市構成要素并構建了智慧城市的研究框架。

一、城市演進與智慧城市概念辨析

城市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必然的產物,并且隨時間以及科技的發(fā)展而不斷演化,其演化過程表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特征。

(一)城市的發(fā)展進程

嚴格來講,真正的城市出現在工業(yè)革命以后,蒸汽機改變了生產方式與勞動關系,人類進入了工業(yè)社會,工業(yè)化城市隨之出現。在工業(yè)化以前,城市以及城市理論的發(fā)展受歷史以及科技限制一直比較單一。工業(yè)革命后,城市的發(fā)展呈現多樣性,不同城市發(fā)展理論悄然盛行,這其中包括全球城市(世界城市1991)理論、柔性城市(后福特城市1997) 理論、信息城市(數字城市1998)理論、智能社區(qū)(智能城,21世紀初)理論,以及包括最近幾年盛行的智慧城市理論。這其中影響最大的當屬信息城市理論也就是數字城市理論,此理論的提出者將城市視為信息經濟的集聚地。海量信息的傳輸與處理離不開計算機與互聯網。智慧城市是數字城市發(fā)展的下一階段,強調無處不在的互聯互通、全面的感知和更深入的智能,建立以物聯網和云計算為主要技術代表的感知社會。

(二)智慧城市的不同定義

在世界各地,不同國家的學者在不同環(huán)境背景下賦予了智慧城市不同的含義。

通過梳理發(fā)現,美國學者對智慧城市的定義大都側重于技術在智慧城市的應用,例如在Harrison等人的研究中認為智慧城市依靠技術實現城市的感知化、互聯化與智能化。感知化是通過使用傳感器、電話、個人設備、數碼相機、智能手機、植入式設備、網絡及其他類似的數據采集系統,包括人體感應傳感器來實現真實世界的數據采集和整合。互聯化是指這些數據能夠整合到統一的計算平臺,并且此類信息能夠在不同的城市服務中進行交流。智能化則包含復雜的分析、建模、優(yōu)化及業(yè)務操作流程中的可視化,以便做出更好的決策。同樣,Toppeta關于智慧城市理解是基于信息通訊技術和新一代互聯網的應用,實現城市可持續(xù)發(fā)展和宜居性的改善。Washburn認為智慧城市是智慧計算技術應用于關鍵基礎設施組件和服務的集合。智慧計算指的是新一代硬件、軟件和網絡技術的集成,智慧技術能夠提供IT系統和現實世界的實時感知和先進的分析,這將優(yōu)化業(yè)務流程、平衡企業(yè)資產、給人們提供實時的信息,幫助人們對選擇和行動做出更聰明的決定。國內學者駱小平認為各種先進的技術,尤其是信息技術的運用是智慧城市概念的核心。而張永民和杜忠潮所理解的智慧城市的概念在強調智慧技術的同時也注重各種網絡(互聯網、物聯網、電信網、廣電網、無線寬帶網等網絡組合)的作用。

Giffinger等人認為智慧城市表現為以前瞻性的方式去考慮城市問題、提出解決城市問題的方案。其中前瞻性有諸多代表,例如自我認知、靈活性、可變性、協同作用、個性、和戰(zhàn)略性行為。Caragliu等人覺得智慧城市是人人參與的一個社會,通過對社會軟件(人力資源、社會管理)和硬件(通信設施等)的投資,以實現經濟的增長、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以及對自然資源實現智慧的管理。

智慧城市可以被認為是一個連接多個子系統和部件的大型有機系統。Dirks和Keeling把智慧城市看做一個有機集成系統。城市核心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使得系統變得更加智慧,系統之間協作運行。秦洪花等認為智慧城市是城市各個方面的系統整合,以此讓城市中各個功能彼此協調運作,以達到為企業(yè)提供優(yōu)質的發(fā)展空間,為市民提供更高品質生活的目的。

二、智慧城市要素研究

(一)智慧城市的核心構成

智慧城市的建設內容包羅萬象,涉及到水、電、交通、環(huán)境、經濟、政府等等。唐建榮、鄧賢峰等人認為智慧城市的建設應當包含智慧交通、智慧城市光網、智慧工業(yè)、智慧醫(yī)療、智慧政府服務、智慧電網、智慧青奧、智慧城市市民卡、智慧生態(tài)、智慧社區(qū)十大示范工程,分屬于經濟、市民與政府三大領域。吳余龍和艾浩軍認為智慧城市建設應當包括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會管理以及產業(yè)發(fā)展四大方面。其中基礎設施是城市各個領域智慧化的基礎。智慧城市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城市運行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綠色,其功能范圍覆蓋了城市的產業(yè)、生活、公共三大領域。綜合分析可得出,智慧城市主要由三大核心構成,分別是智慧產業(yè)、智慧市民和智慧政府,可有效覆蓋智慧城市建設的各個方面。

(二)智慧城市的構成要素

1. 城市基礎建設

智慧城市是城市發(fā)展的高級階段,必須有良好的基礎設施為基礎。基礎建設的范圍包括城市的各個組成部分,Washburn等人認為城市智慧化的程度取決于七個關鍵的城市基礎設施組件和服務:城市管理、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公共安全、房地產、交通運輸、公用事業(yè)。國內學者楊紅艷通過案例驗證了城市基礎建設是智慧城市發(fā)展的必要。她以首爾市、新加坡市、紐約市、臺灣桃園縣四個全球智慧城市優(yōu)秀實踐城市作為研究案例,認為智慧城市的建設要具備良好的基礎設施條件,包括良好的信息化、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

智慧城市是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信息化在特定歷史時刻交匯的產物,其建設是推進城市信息化、搶占競爭有利位置的主要抓手和調整經濟結構的必然需求。當前,我國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設已正式邁入“實踐探索”階段,涌現出一批優(yōu)秀的示范工程,為提升城市現代化發(fā)展水平奠定了良好基礎。隨著技術的不斷更新,城市建設的技術從數字化、網格化,已發(fā)展到今天的智慧化。然而,我國有數百個城市,每個城市都有各自獨特的功能定位和發(fā)展戰(zhàn)略, 這些城市在資源稟賦、信息化發(fā)展水平、城市定位等方面存在著顯著的差異,決定了智慧城市的建設不能千篇一律,在考慮智慧城市建設共性的同時,還應注重對接城市的實際需求,而非對技術的盲目效仿和追逐,避免盲目照搬其他城市的發(fā)展模式而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就像英文中,“SMART CITY”本意原指“聰明的”,并不是技術性形容詞。

其次,我國在智慧城市技術研發(fā)、標準制定等方面雖然取得了積極進展,但是由于智慧城市普及面廣,我國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仍存在諸多問題。比如在管理方面,多頭并進的管理方式不利于形成合力。此外,由于我國智慧城市建設沒有先例,智慧城市建設缺乏規(guī)范標準,有些地方重建設輕應用,缺乏運營管理的長效機制。工業(yè)和信息化部總經濟師周子學在會上指出,突出城市發(fā)展特色,立足城市需求,因地制宜開展智慧城市規(guī)劃、建設、運營,以保障智慧城市建設既能滿足城市服務管理需求,又能充分發(fā)揮城市的優(yōu)勢資源和個性特征。

另外,在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我國需要全面發(fā)展覆蓋城鄉(xiāng)的基礎設施和服務信息,促進社會管理水平提升,推動城鄉(xiāng)一體化建設,并實施信息開放共享機制。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突破發(fā)展,系統互聯互通、數據共享交換的技術問題已經很容易解決,而核心問題是如何破解現有體制機制障礙和部門利益心態(tài)。這需要建立起一套具有較強可操作性的城市級信息共享交換體系,這包括共享交換平臺、標準規(guī)范、組織機構、制度保障等多個方面,使信息資源共享規(guī)范化、制度化。以深化信息資源開放領域,完善無形資產的保護機制。

同時,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信息安全問題不能忽略,應該提前對智慧城市的信息安全問題進行研究,與智慧城市同步實施信息安全保障體系的建設。必須在信息資源共享交換過程中確保信息安全,這需要我們貫徹落實國家關于加強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方針政策,健全信息安全監(jiān)管機制,實行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加強信息安全技術開發(fā)應用,重視引進信息技術及產品的安全管理。周子學在會上透露,工信部已會同國家發(fā)改委研究起草了關于推進我國智慧城市有序發(fā)展的文件,目前已提交有關部門等待批準發(fā)布。下一步我國將明確中國智慧城市建設標準,發(fā)揮信息資源潛能,推進相關信息安全工作。

伴隨著“互聯網+”戰(zhàn)略的推進以及國家“十三五”規(guī)劃創(chuàng)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fā)展理念的提出,我國智慧城市建設正在加快推進步伐。據統計,截至去年9月,全國95%的副省級以上城市、76%的地級以上城市,總計約500多個城市提出或在建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建設覆蓋的行業(yè)眾多,電力、交通、醫(yī)療等領域均承載著大量的敏感信息,這些涉及個人、企業(yè)、政府的敏感信息一旦泄露,將對公民個人權益、企業(yè)商業(yè)利益、國家信息安全帶來不可估量的危害。

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公布的第15期安全周報顯示,我國境內感染網絡病毒主機數量達到86.8萬,同比增長13.8%,境內被植入后門網站總數為4441個,同比大增71.1%,新增信息安全漏洞數量106個,同比增長14.0%。

這一串數字的背后,是智慧城市運行過程中存在著的巨大網絡安全隱患。這些網絡安全問題,會對現實世界造成直接的、實質性的影響,如設備運行異常(交通癱瘓、城市運行停滯)、設備運行停滯(停水、停電、停氣、停供暖)、設備損壞(零部件損壞甚至火災爆炸)、環(huán)境污染甚至人員傷亡等。

因此,如何保證信息的安全可靠,是我國智慧城市發(fā)展過程中不可回避的一個問題。在日前舉辦的中國智慧城市數據安全與產業(yè)合作高峰論壇上,中國電子科技網絡信息安全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成剛說:“大數據安全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保障。通過構建大數據安全技術體系,促進城市公共數據的創(chuàng)新開放和共享利用,為政務、征信、醫(yī)療等敏感數據密集領域提供可靠的數據安全保障和隱私安全保護,實現開放式安全。”

那么,在發(fā)展智慧城市的過程中,需要解決哪些安全問題?李成剛認為,首先是政府數據開放過程中,數據僵化、數據主權難以界定。由于規(guī)范及保護措施缺乏,導致各委辦局采用禁止敏感數據流通的保守方式進行數據保護,嚴重阻礙了數據的公開、共享與流通。其次是在大眾數據開放過程中,面臨數據非法利用,輿情監(jiān)管困難等問題。微博、微信、社交網絡、新聞、論壇等互聯網新興媒體蓬勃發(fā)展,這些媒體同時也成為社會質監(jiān)、問題與矛盾的孕育、發(fā)展和變換的重要載體,強化了社會矛盾和群體性突發(fā)事件的多發(fā)態(tài)勢。

亞信安全業(yè)務發(fā)展及產品研發(fā)總經理童寧建議,在建設智慧城市的過程中,政府最好建立網絡威脅的預警防護體系,以及城市一級的總體安全態(tài)勢監(jiān)控,一旦發(fā)生安全威脅,能夠及時處理。城市管理者還應該加強公眾網絡安全教育,讓公眾認識到網絡安全的嚴重威脅,并能在生活中主動強化安全防御意識。此外,智慧城市還應該建立網絡安全人才培養(yǎng)基地,為平安城市的構建提供充足的人才資源支撐。

從智慧城市的實踐來看,強化城市級網絡空間態(tài)勢感知至關重要,這要求智慧城市打造高效的公共安全服務平臺,能夠及時感知網絡安全威脅的變化,提供病毒木馬、釣魚詐騙、網絡安全預警、漏洞報告在內的安全情報,幫助政府單位、企業(yè)、個人應對安全風險。

自2008年“智慧地球”概念提出后,“智慧城市”發(fā)展模式逐漸風靡全球,并成為世界范圍內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

550多個城市涉足建智慧城市

據悉,我國“十二五”期間智慧城市投資總規(guī)模達5000億元,撬動了近2萬億元產業(yè)機會。現階段,我國在平安城市、智能交通、智慧政務、智慧醫(yī)療等智慧城市領域已取得較多成果。

為支持智慧城市的發(fā)展,2014年8月,國家發(fā)改委、工業(yè)和信息化部、住建部等八部委聯合印發(fā)了《關于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fā)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中國要建成一批特色鮮明的智慧城市,以此指導智慧城市健康發(fā)展。

美國市場研究機構Navigant Research預測,2014~2023年,全球在智慧城市項目上的支出將有1774億美元,其中中國占據較大的比重。這一結果與《2016中國城市智慧環(huán)境指數報告》不謀而合,目前我國總計550多個城市提出或在建智慧城市,占世界智慧城市創(chuàng)建總數一半以上。

運營商紛紛搶灘

智慧城市建設需要高速、智慧網絡的支撐,在這方面,運營商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2016年中國全光網城市由點到面全面推開,基本實現所有城市光纖網絡全覆蓋,100M光纖覆蓋比例大幅提升。

以中國電信為例,2011年初中國電信率先啟動“寬帶中國·光網城市”戰(zhàn)略。2016年中國電信將繼續(xù)推進全光城市建設,目標新增寬帶用戶3000萬,光纖用戶達到占比80%,百兆寬帶占比30%。

據悉,“十二五”期間,中國電信移動寬帶網絡累計投資超過1400億元,4G、光網、城市Wi-Fi信息基礎設施的升級將提升智慧城市建設水平。目前中國電信已經與25個省、229個地市簽訂了戰(zhàn)略合作協議,組建了智慧城市專家團隊,還開發(fā)出了智慧政務、智慧城管、智慧警務、智慧校園、智慧企業(yè)等多種特色服務。

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中國移動也表現出積極姿態(tài),為更好地助力各地政府建設智慧城市,中國移動搭建了“和生活”統一平臺,在全國建設了7個大數據中心,目前中國移動智慧城市建設已覆蓋全國31個省、355個城市,為市民提供生活服務應用8000余項,訪問用戶超過1.3億。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6月,中國移動與青島市政府簽署戰(zhàn)略合作協議,5年內中國移動將投入100億元,與青島本地企業(yè)聯合創(chuàng)新,共建5G跨行業(yè)的新生態(tài),打造以智能城管、智能交通、智慧家居、智慧醫(yī)療、安防監(jiān)控、智能公共服務等重點領域為主的智慧城市。

而中國聯通把自己定位為智慧城市的技術使能者,相繼推出了自己的物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產品及服務。中國聯通信息化部副總經理、IT總架構師范濟安表示,通過3年來的建設運行,中國聯通具備了業(yè)界公認的全國數據集中采集、海量數據處理能力及平臺開放經驗等優(yōu)勢。

智慧城市由無數的“智慧家庭”構筑而成。為此,中國聯通也推出了極具特色的“智慧沃家”業(yè)務,讓用戶暢享智慧生活。

生態(tài)鏈廠商需抱團取暖

除了電信運營商,如今騰訊、阿里、京東等互聯網巨頭也紛紛入局,參與到智慧城市建設中。

電信設備商也毫不落后,紛紛進軍這一市場,例如中興通訊主導建設的“智慧銀川”項目備受業(yè)界關注,烽火通信發(fā)布智慧城市方案和FitCloud云網一體化戰(zhàn)略,全面助力“智慧湖北”建設,也備受業(yè)界好評。

智慧城市建設是一個極為復雜的系統工程,不是一家企業(yè)就能獨立完成的,運營商參與智慧城市建設,需要與各方進行良好合作,只有生態(tài)鏈上的若干廠商抱團取暖,才能建設好智慧城市大市場。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zhèn)中心原主任、智慧城市聯盟理事長李鐵29日在參加由中國城市和小城鎮(zhèn)改革發(fā)展中心、中國智慧城市發(fā)展聯盟主辦的“2016中國智慧城市年度論壇”時表示,未來智慧城市發(fā)展需要與可持續(xù)發(fā)展聯系在一起,要充分發(fā)揮市場的作用,通過改革創(chuàng)新,實現跨界整合,最終達到服務社會,擴大需求的目的。

李鐵表示,伴隨中國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越來越多農村人口轉移到城鎮(zhèn),成為市民。據預測,到2030年中國城鎮(zhèn)人口將增加到9億,會產生巨大的需求。同時,互聯網技術的發(fā)展,科技水平、創(chuàng)新水平不斷提高,使城市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最新的科技產品和網絡,所以在中國發(fā)展智慧城市,既和城市化水平有直接的關系,也和互聯網、物聯網的高度發(fā)育有直接的聯系。

李鐵認為,智慧城市對未來中國發(fā)展非常重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它會帶動實體經濟發(fā)展。每一項高新技術產品和人們的需求都有直接聯系,而這種聯系會帶來產品的升級換代。

第二,會帶來城市治理水平的提高。過去政府按照主觀的方式,主觀的意愿來進行城市決策,未來必然讓位于科技。

第三,有利于城市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通過科技手段的運用,更好地進行城市規(guī)劃和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資源配置效率。

第四,有利于實現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三大區(qū)域發(fā)展戰(zhàn)略決策,特別是把中國的經驗推向國際,推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不過,李鐵也提醒,未來智慧城市發(fā)展需要注意幾方面問題。

第一,智慧城市首先要實現以人為本。怎樣實現以人為本?我們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滿足城鄉(xiāng)居民需求上,努力解決居民的就業(yè)、生活便利化的問題。如果智慧城市僅僅在政府的政績上面考慮問題,它的效率就會大幅降低,資源就會大幅浪費。所以只有真正滿足了人們的需求,才有可能激發(fā)新的創(chuàng)新產品的產生,進而帶動整個需求水平的提高。所以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

第二,智慧城市要和城市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緊密結合。國際經驗告訴我們,智慧城市永遠和低碳、可持續(xù)發(fā)展聯系在一起,永遠和資源配置效率提高聯系在一起,永遠和提高人在城市的密度聯系在一起的。所以,怎么樣來降低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實現綠色、低碳的城市化道路,是智慧城市不可回避的一個大前提。

第三,發(fā)展智慧城市要充分發(fā)揮市場的作用。怎么樣充分發(fā)揮市場的作用?政府的公共服務管理是智慧城市很重要的一個方面,但不是智慧城市的全部。現在許多城市的政府更多地把智慧城市建立在一種政績觀的基礎上,這會存在很大問題。智慧城市所涉及的內容不僅關系到政府管理水平的提高,更多的是關系到每名城市居民怎樣通過市場化改革來滿足各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通過國際經驗看到,國際上很多地區(qū)智慧城市科技手段運用上,企業(yè)所發(fā)揮的作用遠超各類政府,企業(yè)會把各種科技手段的創(chuàng)新利用到極致,因為它有市場和利益的需求。互聯網不是靠政府產生的,它產生于企業(yè),產生于市場。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政府如何運用PPP方式購買企業(yè)服務,才是智慧城市發(fā)展的正途。在這個過程中,雖然各級政府非常重視企業(yè)的作用,但是一定要知道企業(yè)應該是主導,政府應該發(fā)揮各種政策平臺的作用,來引導智慧城市企業(yè)的主導性作用。

第四,智慧城市要推動改革創(chuàng)新。眾所周知,智慧城市發(fā)展嚴重依賴各類數據端。現在的數據端主要存在兩類部門手中,一類在各個政府部門手中,封閉在這些部門的數據庫里,沒有向社會開放,也沒有實現部門間的開放和跨部門的統一整合。怎么能通過改革來打破部門的數據分割現象,實現整合,并向社會公眾開放,服務社會,這是智慧城市改革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大前提。另一方面,智慧城市更應該發(fā)揮新媒體、新移動端的作用。傳統的數據庫有一大部分屬于上報數據,但是新的數據更多來源于每個人,包括每一個手機,每一個基站所覆蓋的網絡和所有信號。這些信號甚至包括未來的北斗,它會改變我們對整個社會數據的認識,來實現以人為本,每個人以人為本的數據端建設。它會更真實的體現我們空間中人所發(fā)生的各種變化,包括就業(yè)變化、產業(yè)變化,以及生活和消費變化。“比如支付系統,打車軟件,所有的方面都會對我們產生新的影響。”李鐵說。

最后,要實現跨界整合。不要以一家企業(yè)來制定某個城市的所謂智慧城市方案。“因為它是無數個企業(yè)的整合。既包括IT產業(yè),又包括房地產企業(yè),跨界整合,利益分享是未來智慧城市發(fā)展的方向,最終要滿足城市的公共服務和社會化服務,滿足市場,帶動內需。”

什么是大城市?是車輛川流不息,還是幾乎無處不在的擁堵?抑或是大雨突襲時地面的積水和綿綿不絕的霧霾。在進入城鎮(zhèn)化的3.0時代后,我們應該如何克服大城市病?如何在大城市里更加智慧地棲居?

7月29日,由國家發(fā)改委中國城市和小城鎮(zhèn)改革發(fā)展中心等單位主辦、北京金博會國際會展有限公司承辦的2016(第二屆)中國智慧城市國際博覽會在北京展覽館拉開序幕。記者借此契機,試圖從產業(yè)轉型、城市布局、商業(yè)模式、政策方向等角度,解讀智慧城市建設的熱潮。

智慧城市從概念探索走向實質建設

統計數據顯示,到“十二五”末期,我國城鎮(zhèn)化率已達56.1%。按住建部統計口徑,截至2015年年底,智慧城市試點約有400個。

2015年,國家標準委發(fā)布了《智慧城市評價模型及基礎評價指標體系第一部分:總體框架》等23項國家標準修訂計劃的通知,從政策標準層面加快智慧城市建設步伐。

那么,什么是智慧城市?如何建設智慧城市?

從當年四川都江堰城區(qū)實現無線網絡全覆蓋,一度受到熱議開始,近兩年,圍繞智慧城市建設提出的新概念更是層出不窮。中國城市和小城鎮(zhèn)改革發(fā)展中心原主任、智慧城市發(fā)展聯盟理事長李鐵告訴媒體記者,“智慧城市建設對于未來中國的發(fā)展非常重要,它將帶動實體經濟的發(fā)展和城市管理治理創(chuàng)新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城市資源配置效率的提升,也有利于把中國的經驗推向國際,把國際經驗引入中國。”

在李鐵看來,有些城市在炒智慧城市的概念,這是一個誤區(qū)。智慧城市應當成為政府、企業(yè)探索未來城市發(fā)展的重要理念,而不能成為拉動GDP的“萬金油”。

李鐵認為,在智慧城市建設當中,企業(yè)所發(fā)揮的作用可能遠遠超過地方政府,企業(yè)受到市場和利益的需求,會把各種科技手段、創(chuàng)新發(fā)揮到極致。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不是靠政府產生的,而是產生于企業(yè),產生于市場。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政府如何運用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方式,來購買企業(yè)的產品和服務,才是智慧城市發(fā)展的正途。

據了解,2016年5月,國家發(fā)改委和中央網信辦聯合印發(fā)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部際協調工作組2016到2018年的工作任務分工》。到目前為止,全國地級市和400多個縣級市都已經開始了數字城市建設。

有資料統計顯示,自2010年以來,全國智慧城市投資額年均復合增長14.81%,預計未來十年智慧城市建設投資將超過萬億元。

企業(yè)已經嗅到了商機。在智慧城市領域,傳統觀念需要改變。企業(yè)不應當單純追求自身業(yè)務規(guī)模的最大化,而是更應當看重生態(tài)圈的良性發(fā)展。今年7月15日,華為發(fā)布了智慧城市生態(tài)圈行動計劃,首批二十多家合作伙伴宣布加入華為智慧城市生態(tài)圈。華為企業(yè)BG中國區(qū)副總裁楊萍介紹說,“以一致的理念形成生態(tài)圈的合力,以伙伴之間的能力互補為客戶提供豐富多彩的解決方案,是我們參與智慧城市建設的一個重要理念。”

的確,在智慧城市領域,傳統觀念需要改變。企業(yè)不應當單純追求自身業(yè)務規(guī)模的最大化,而是更應當看重生態(tài)圈的良性發(fā)展。

中國智慧城市博覽會組委會秘書長高亞彪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智慧城市大到一座城市,小到一個社區(qū)、一個家庭甚至一個人,都大有文章可做。智慧城市不僅是理念的創(chuàng)新,也留給企業(yè)充分發(fā)揮的空間和機遇。

“本次博覽會上的許多企業(yè),力求將互聯網與實體商業(yè)的優(yōu)勢有機融合后形成‘實體+互聯網’生態(tài)鏈,積極推動實體商業(yè)物聯網轉型,進而實現智慧化變革。”高亞彪說道。

跨界創(chuàng)新成智慧城市建設最熱“關鍵詞”

以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和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為特征的“互聯網+”已成為各級政府助推經濟發(fā)展、加快城市傳統產業(yè)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而此次博覽會,無論是傳統企業(yè)還是新興互聯網企業(yè),都將跨界合作作為智慧城市戰(zhàn)略布局的一個重點。

在樂視智慧生活事業(yè)部總經理劉彩俊的介紹中,記者了解到,樂視在此次博覽會上展示了平臺+內容+終端+應用的全球化開放式閉環(huán)生態(tài)系統。比如樂視超級電視、超級手機、超級自行車、VR眼鏡、運動相機等等。“樂視參與智慧城市規(guī)劃中,非常重視生態(tài)經濟的跨界創(chuàng)新。我們積極與其他行業(yè)、其他領域尋求合作共贏,擴寬我們的服務空間。”劉彩俊說道。

李鐵告訴記者:“不要以一家企業(yè)來制定一座城市的所謂智慧城市方案,因為它是無數個企業(yè)的整合。跨界整合利益分享是未來智慧城市發(fā)展的方向,最終要滿足城市的公共服務和社會化服務,滿足于市場,帶動內需。”

而華為此次則推出了平安城市、智慧政務、智慧醫(yī)療、智慧教育、智慧社區(qū)等業(yè)務體驗。其展臺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此次展示的一云二網三平臺是智慧城市解決方案的整體構架。在戰(zhàn)略布局規(guī)劃當中,華為將努力嘗試跨界創(chuàng)新,通過與第三方的合作,延伸服務領域。“比如智慧醫(yī)療,我們就基于WiFi的移動醫(yī)療應用與物聯網應用做到統一規(guī)劃,與合作伙伴共同打造移動輸液、嬰兒防盜等解決方案,實現了對醫(yī)院嬰兒和病區(qū)輸液的安全監(jiān)控,避免醫(yī)療事故,提高醫(yī)院服務效率。”該工作人員表示。

從展會簽約情況來看,企業(yè)之間跨界合作、共謀發(fā)展也是本次博覽會的一大亮點。比如北京速通科技有限公司與北京新奧偉業(yè)停車管理有限公司簽訂鳥巢地下停車場ETC應用合作協議;多家新興互聯網企業(yè)與傳統醫(yī)療、教育等單位建立合作意向等。

透過展會,記者的感受是,智慧城市風頭正勁,將帶動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政務、萬物互聯等方方面面逐漸從想象變?yōu)楝F實。在這一背景下,智慧城市有望撬動萬億級市場機會,為我國的經濟轉型升級增添動力。

近些年,隨著我國在智能化、信息化、物聯網、云計算等諸多領域的快速發(fā)展,"智慧城市" 建設也逐漸興起。在先進技術與傳統模式、現代理念不斷地碰撞、融合與重構下,諸多智能應用幾乎延伸到城市發(fā)展的各個角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魔術"般變化的同時,也讓城市煥發(fā)出令人驚喜的生機與活力。

何為"智慧城市"?它又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智慧城市建設中還存在哪些難題?又該如何 "智慧"破解?

"智慧"如此改變生活

百度搜索"智慧城市",得到的答案是:"利用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一系列先進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以整合和系統的方式管理城市的運行,讓各個功能彼此協調運作;通過城 市各個信息系統間的互聯互通、信息共享和協同運作,整合優(yōu)化各種資源,從而實現城市科學和 可持續(xù)的發(fā)展。"

這樣抽象的解釋似乎不太容易理解,那么如果這樣說——

自從 4G 網絡覆蓋了地鐵公交,北京的小李就不那么愿意開車上班了,因為一個多小時的路 程可以用來看書、追劇、逛淘寶,還可以處理一下緊急的工作郵件。便捷的移動互聯網和不再"卡 殼"的網速,讓原來難捱的路上時光被充分利用甚至成為了一種"享受"。

最近迷上了"網購"的孫阿姨再也不用為買了米面糧油卻扛不動而煩惱,因為只要在家動動 手指,就有快遞小伙兒把這些重物直接給送到家。

在這個大雨不斷的夏天,海口的許先生在手機上下載了一個關注城市積水、便民服務、排水的 APP,幫了他大忙。逢雨日,許先生出門前都會打開這個應用,查看一下哪個路段有積水需要繞行,提前選擇好交通方式和路線給他免去了不少麻煩,讓他倍感貼心。

一部手機就可以交易支付、跟蹤快遞、查尋違章、實現遠程醫(yī)療;輕劃屏幕,景區(qū)熱力地圖 躍然"屏"上,人流趨勢一目了然;通過"天眼工程",民警可以"視頻站崗、鼠標巡邏","天網"下違法犯罪行為無處遁形;上至市長下至科員,電子政務系統全員接入,審批效率成倍提升; 道路輕微事故,無需交警和保險人員到場,當事司機掏出手機動動手指就能快速處理,耗時不到半小時......

可以再想象一下,隨著智能化發(fā)展,我們可以在智能終端的指導下快速地找到車位,每天走 進家門的時候能通過智能終端來遙控家中的所有智能家居,比如自動打開百葉窗窗簾、自動調整 燈光亮度、空調溫度......這所有的智能化被我們統稱為"智慧城市"。

"其實,我們每天都生活在充滿智能化的都市之中,享受著智慧城市給我們生活帶來的便捷。 可以說,智慧城市已經從原先的概念探索進入了實質建設階段。"中國城市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楊保軍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為“彎道超車”創(chuàng)造新機遇

“隨著城市承載的人口越來越多,城市面臨的挑戰(zhàn)也愈加繁多和復雜。對于正處于城鎮(zhèn)化加速發(fā)展階段的中國而言,大城市的'城市病'也將更加嚴峻。建設智慧城市已經成為挖掘城市潛力、實現城市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手段。"楊保軍表示。

在中國,智慧城市建設已經被提升到國家戰(zhàn)略的高度。2014年,《國家新型城鎮(zhèn)化規(guī)劃(2014-2020 年)》。《規(guī)劃》要求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并且指明了網絡信息寬帶化、規(guī)劃管理信息化、基礎設施智能化、公共服務便捷化、產業(yè)發(fā)展現代化、社會治理精細化等六個智慧城市的建設方向。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大幕正式拉開,截至去年底,中國智慧城市試點數量已經增至 500 多個。

其實,中國在城市的智能化建設方面一直緊跟世界步伐:早在1995年,就提出的數字城市建設,那可以說是智慧城市的1.0時代。10 年后的 2005 年,進入互聯城市或無線城市的2.0時代。 隨著2009~2011 年“智慧地球”的提出,中國智慧城市的建設開始進入3.0時代,即"感知智慧城市"。

“感知智慧城市”的特點,是運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手段感測、分析、整合城市運行核心系統的各項關鍵信息,從而對包括民生、環(huán)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務、工商業(yè)活動在內的各種需求做出智能響應。其實質是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實現城市智慧式管理和運行,促進城市運行的便捷化和高效率,進而為城市中的人創(chuàng)造更好的生活品質,促進城市的和諧、可持續(xù)成長。大量數據表明,建設智慧城市已經是新型城鎮(zhèn)化建設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更是必然趨勢。

"我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如今面臨經濟社會轉型升級的艱巨任務。如何搶占新技術革 命制高點,如何利用智慧城市建設經驗推進新型城鎮(zhèn)化建設健康發(fā)展,現在全社會各方各界都在 積極思索并實踐著,建設好智慧城市,或許是我們實現'彎道超車'的新機遇。"楊保軍認為。

智慧城市還需“智慧”建設

“雖然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實際上我國智慧城市建設還處在初級階段,大多數城市在建設智慧城市中普遍存在缺乏頂層設計、信息孤島,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公眾獲得感不強等問題。 嚴格來講,很多'智慧城市'其實還處于數字城市、信息化城市的發(fā)展階段,距離'智慧'還有不小的距離。"楊保軍說。

"智慧城市要充分發(fā)揮市場的作用。"中國城市和小城鎮(zhèn)中心原主任、智慧城市聯盟理事長 李鐵在近日舉辦的"2016 中國智慧城市年度論壇"上指出,我們通過國際經驗看到,在很多城市 的各類企業(yè)管理上,在智慧城市科技手段運用上,企業(yè)所發(fā)揮作用遠遠超過政府,企業(yè)會把各種 科技手段和創(chuàng)新利用到極致,因為它有市場和利益的需求。所以,在智慧城市建設中,政府如何 運用好 PPP 方式來購買企業(yè)的服務,才是智慧城市發(fā)展的正途。雖然各級政府非常重視企業(yè)的作用,但一定要知道企業(yè)才是主導,政府應該發(fā)揮各種政策平臺的作用,引導企業(yè)發(fā)揮主導性作用。

但是不是把主導權交給企業(yè)就能"坐享其成"了?業(yè)內人士認為,規(guī)劃類的主導權還應掌握 在政府手上。有專家表示,智慧城市雖然與信息化部門的業(yè)務有一定交叉,但大部分內容還是比 較陌生的,于是很多城市選擇了向規(guī)劃類企業(yè)購買服務,委托他們進行規(guī)劃。

然而,"甩手掌柜"并不好當。據報道,住建部一位主管領導曾在一次內部試點培訓會上指 出,首批智慧城市試點申報時,存在多個城市申報材料相同的情況,有的城市的申報材料上甚至 寫著其他城市的名字。這當中折射出來的問題顯而易見,部分企業(yè)制定規(guī)劃時并沒有進行實地調研,而是想當然地胡編亂造,甚至一稿多用,騙取服務費。另外,現在很多規(guī)劃類企業(yè)都有自己 的產業(yè)合作伙伴,而不是從實際去考量和規(guī)劃,上了很多不必要的項目。

楊保軍認為,建設智慧城市是一項龐大且復雜的系統工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調動來自方 各面的力量。"智慧城市發(fā)展中的難點、痛點問題,不是純靠政府、純靠企業(yè)、純靠市場就能解 決的,必須充分發(fā)揮全社會的創(chuàng)造力,構建政府、企業(yè)、大眾三方加智庫的架構,形成合力效應, 為各方發(fā)展創(chuàng)造機遇。"他表示。

業(yè)內專家普遍認為,智慧城市建設不是簡單的像鐵路那樣的基礎設施建設,應該是"治理體 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的推進。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設需要經濟、政策、管理多管齊下,需要 政府、企業(yè)、市民共同參與,智慧城市考驗政府的管理水平,需要城市管理者、領導者的大智慧。

人文型智慧城市是終極目標

“建設智慧城市不是只有技術就萬事大吉,還需要在頂層設計中強調人文建設。智慧城市建設的最高目的不僅要有物質與技術的便利、制度和秩序的保障,更要有人的幸福和夢想。以人文智慧引領智慧城市建設,是推進其健康發(fā)展的關鍵。”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士林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據了解,智慧城市建設主要分為三個階段:一是以數字科技為中心的科技型智慧城市, 重點是先進信息通訊技術研發(fā)和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市的信息化水平;二是以市政管理為中心 的管理型智慧城市,重點是信息通訊技術在政府管理中的應用,提升城市管理和運營的效率;三是以人文科學為基礎的人文型智慧城市,重點是信息通信技術在公共服務和文化消費中的應用, 提升城市的人文關懷和居民的幸福滿意度。

“目前我國的基本情況是,科技型智慧城市是主流,管理型智慧城市受到高度重視,而人文型智慧才剛剛提出。當下的智慧城市建設,如果脫離了市民日常信息消費和使用需要,智慧城市 建設也就偏離了城市發(fā)展的本質和目標。”劉士林表示,地理信息系統、遙感、三維仿真等技術再發(fā)達,數字城市、數字政府、數字交通等建得再先進,如果不能和市民,和城市信息“汪洋大海”中具體的“求助者”結合起來,那就既不可能降低城市運行的巨大壓力,也不可能真正提升城市生活的便捷性,最終達到"科技讓城市更智慧"的目的。

“新型城鎮(zhèn)化強調‘以人為本’,同樣,‘技術’和‘管理’也只是建設智慧城市的手段,而人文型智慧城市才是智慧城市建設的終極目標。把‘不可缺少的手段’與‘不能拋棄的目的’有機結合起來,才能為早日建成有意義、有價值、有夢想的中國現代化城市提供全面的信息化系統工程支持。”劉士林說。

那么,到底什么是“人文型智慧城市”?一位城市基層信息部門的工作人員的理解是,“人文精神就是我們從傳統和歷史中總結出來的傳統價值、本土情懷。一個大眾參與、人人自我約束、 居民需求能得到精準及時的反饋和滿足、依靠科技優(yōu)化資源配置的城市才是我們要的智慧城市。 不僅如此,智慧城市還要有城市性格。城市在發(fā)展演變過程中會形成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這是寶貴的人類文化財富。如果忽視文化的傳承與發(fā)揚,再現代的科技也不能使人內心充實和幸福。”

智慧城市被一些企業(yè)和專家稱為“大數據、互聯網時代的城市未來”。近兩年,智慧城市圈地運動越發(fā)火熱。自IBM在2008年11月于美國紐約提出「智慧地球」的理念,相關話題迅速延燒,智慧城市的概念,更是引起世界各國的關注,透過云端運算、物聯網、巨量資料分析等技術的結合,將傳感器嵌入和裝備到城市每個角落的供電系統、供水系統、交通系統、建筑物和油氣管道等,不僅可以讓居住在城市的民眾生活更加方便,同時也更加安全。

但近年來面對極端氣候所帶來的土石流及水災的侵襲,許多民眾普遍希望智慧城市應該盡速建立智慧型防災預警系統,降低災害的損失。如由財訊雜志、臺北市電腦公會、非凡電視臺及山水民調公司所共同主辦的全臺灣智慧城市大調查中,就發(fā)現智慧型防災預警系統已是現階段臺灣民眾最殷切所需項目,需求度高達九成。

近期發(fā)生許多城市災害事件,如巴黎恐怖攻擊事件、天津港爆炸事故、高雄市氣爆事件等,更再再凸顯出城市安防管理的急迫性,由于城市區(qū)域面積日益擴大,地下管線復雜,新建項目數量多,本來就很難做好災害控管,加上許多城市積極發(fā)展觀光,導致外來人口大幅增加,更讓災害發(fā)生的可能性大幅增加。

高齡人口增加基礎建設老化

即使不考慮外來人口,現代城市維安壓力也是日趨提高。根據聯合國預估,全球人口超過500萬的都市于2015年有73個,2020年將成長至86個,2030年更將達104個,人口數量的迅速增加與集中,不但導致城市基礎建設的負擔日益加重,也讓災害的控制變得更加復雜且困難,城市災害的風險也隨之增加。

除了人口數量的問題外,人類平均余命增加加上少子化趨勢,導致高齡人口比例大幅增加,根據聯合國經濟和社會理事會ECOSOC(Economicand Social Council)最新發(fā)布的預測顯示,從2013年到2050年,全球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從8.41億成長一倍。國際信用評級機構穆迪(Moody‘s)也發(fā)布報告指出,全球有68個國家或地區(qū)將在2015年進入高齡化,到2020年將有13個國家或地區(qū)進入超高齡社會的階段,由于高齡人口不但生理及心理都容易受到傷害,面對災害的應變能力也比較弱,都讓城市安防的困難度因而提升。

許多先進國家在二戰(zhàn)后的主要城市建設,歷經幾十年的時間變遷,配合保存?zhèn)鹘y文化及歷史的潮流,以及居住正義的人權議題,已經很難進行大規(guī)模的重建規(guī)劃,許多重要基礎建設都已相當老舊,也為城市安防帶來重大威脅。

如紐約市機場等基礎建設平均年齡已超過40年,臺灣使用歷史超過40年的主要河川橋梁就超過390座,預計2025年時將有1,090座主要橋梁年齡突破50年,如果無法進行重建,維修與更新不但將會耗費大量人力及物力,面對天然災害的抵抗力也隨之大減,因為設施故障而發(fā)生災害的機率也隨之增加。

整合資通訊技術是建構關鍵

為了有效改善前述的城市安防問題,導入資通訊相關技術,設法提升環(huán)境偵測與判定能力,才能因時因地制宜,提出解決方案。如何減少城市安防系統維護及升級人力的需求,也是城市安防建設的重點,不僅在于能夠即時檢測及更新軟硬體建設,更要確保系統運作的可靠度。

此外,如何將存在于城市與安防的相關系統,如交通、預警、防災、犯罪打擊等系統加以整合,共用資訊,提升綜合治理與判斷的能力,才能提升災害發(fā)生前的預警能力,而且在災害發(fā)生時,也才能及時加以處理。

目前許多智慧城市需要的資通訊技術,如云端運算、物聯網、巨量資料分析及智慧手持裝置等,都是城市安防關鍵技術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但最主要的關鍵技術,包括前端資訊采集、資訊傳輸及后端資訊分析處理等叁大環(huán)節(jié),必須要互聯互通,尤其是提高不同安防系統的相容性,設法打破城市安防建設中的資訊壁壘和孤島的問題,提供更多樣的資訊服務收發(fā)方式,并透過控制簡單化、高相容性系統等設計,讓城市安防系統的管理與操作變得更加容易,也得以提升決策速度。

但也因為對于網路及資通訊設備的依賴,城市安防建設同時也得面對數據被竊取、安防系統主機遭到攻擊而癱瘓的風險,不僅可能導致城市安防建設破功,也可能會因此無法追蹤事故的塬因、源頭和過程,如何確保資訊安全,勢必會是大量導入資通訊建設的城市安防系統,必須要特別注意的課題。

但在確保城市安全的同時,如何讓生活在其中的市民,不會感覺到生活處處遭到監(jiān)視的威脅,避免個人隱私遭到侵犯,也是城市制定安防政策時,必須考量的重要因素。

此外,傳統的城市安防工作,多半是由警消單位負責制定標準和作業(yè)流程,透過治安防控、緊急指揮等系統,滿足市民安居樂業(yè)的需求。但為了符合資訊共用的聯網安全趨勢考量,如何建立自動感應、自動適應及自動判斷的城市安防系統,將過去集中在城市治安部門的管控權,透過去中心化的概念,釋放到城市的每個角落甚至市民手中,讓每個市民都能成為城市安防系統的一份子,是其中的關鍵。

從傳統安防業(yè)務到智慧城市安防建設,需要的不只是軟硬體技術,更是管理觀念的一大革新,目前已有許多安防產品已在智慧建筑、智慧交通、智慧家庭等諸多領域,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如何將其納入城市安防系統的一環(huán),也是值得考慮的方向。

沒有城市安防就沒有經濟效益

工研院IEK指出,根據世界銀行估算,一個百萬以上人口的智慧城市建設,達到實際應用程度85%時,在城市投入GDP不變之情形下,財富可增加2~2.5倍,也意味著智慧城市建設有機會促進該城市兩倍的經濟成長,等于也證明了推動智慧城市建設的經濟價值。

事實上,全球因智慧城市的蓬勃發(fā)展,至2020年將可望創(chuàng)造出達1.5兆美元的市場價值,根據市場比例排序分別為:智慧政府/智慧教育(Smart Governance/Smart Education;20.93%)、智慧能源(Smart Energy;16.65%)、智慧醫(yī)療(Smart Healthcare;15.26%)、智慧安全(Smart Security;14.11%)、智慧建設(Smart Infrastructure;13.75%)、智慧建筑(Smart Building;10.21%)及智慧交通(Smart Transportation;9.09%),而2012年到2020年之預測復合成長率前叁大應用,分別以智慧能源最高(19.6%),其次為智慧交通(14.8%),第叁為智慧安全(14%)。

智慧安全雖非目前排名最高的應用,但隨著幾個主要大城市遭遇恐怖攻擊,建構城市智慧安防系統的急迫性顯然將大幅提高,因為只要城市不夠安全,勢必會影響城市經濟的發(fā)展,如根據倫敦金融時報報導,法國巴黎在2015年11月遭遇恐怖攻擊后,法國的旅館與餐飲業(yè)的營運都大幅重挫,連帶也影響長期的經濟發(fā)展,也讓許多可能帶動經濟價值的智慧城市建設,英雄無用武之地。

關鍵字:智慧樂視網絡安全預警

本文摘自:中國安防行業(yè)網

電子周刊
回到頂部

關于我們聯系我們版權聲明隱私條款廣告服務友情鏈接投稿中心招賢納士

企業(yè)網版權所有 ©2010-2024 京ICP備09108050號-6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9343號

^
  • <menuitem id="jw4sk"></menuitem>

    1. <form id="jw4sk"><tbody id="jw4sk"><dfn id="jw4sk"></dfn></tbody></form>
      主站蜘蛛池模板: 栖霞市| 苏尼特左旗| 宜阳县| 海原县| 巴林左旗| 荣昌县| 和田市| 浮山县| 中卫市| 阿坝县| 万宁市| 丰宁| 建平县| 通海县| 阿巴嘎旗| 陆河县| 太白县| 凌海市| 静宁县| 泗阳县| 福州市| 高唐县| 安义县| 乾安县| 盖州市| 柯坪县| 吐鲁番市| 龙里县| 贺州市| 哈巴河县| 平塘县| 临沂市| 屏东县| 大新县| 锡林郭勒盟| 克拉玛依市| 金山区| 石台县| 大安市| 怀柔区| 额济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