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現場參展的某建筑企業集團相關負責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他們多幫助政府搭建大數據平臺,因為很多大數據平臺主要為決策者使用,有助于決策、方便公共管理。政府大數據平臺前期投入較多,企業在搭建平臺方面并不大能賺錢,要通過其他項目補給,利潤主要來自于基建項目。
2010年,上海舉辦世博會,口號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句話的背景是整個中國不斷發展的城鎮化。但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如何“讓生活更美好”,卻成為很多城市的難題。
“智慧城市”是解決“城市病”的辦法之一。7月29日到31日,2016中國智慧城市國際博覽會在京舉行,地方政府、企業、國外機構等紛紛亮相其中。
相關企業在展示大數據、VR(虛擬現實)等應用前景時,都提供了無限想象空間,但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諸如條塊分割、信息孤島、缺乏協同等仍是普遍問題。
有參會企業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智慧城市確實智慧度還不夠,改善的空間比較大,企業跟政府合作搭建大數據平臺本身盈利有限,更多仍然靠基建賺錢。
沈陽大數據管理局副局長李瑩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很多企業用同樣一套“智慧城市”建設辦法游說地方政府,沒有結合地方特色,未必能解決地方突出的問題。
技術改變城市管理
按照通俗的定義,智慧城市就是運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手段感測、分析、整合城市運行核心系統的各項關鍵信息,從而對包括民生、環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務、工商業活動在內的各種需求做出智能響應。
而第二屆中國智慧城市國際博覽會,通過新技術和新思路,吸引了眾多觀眾。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在蘭亭數字展臺前,不少公眾參與體驗了VR游戲和視頻。參與體驗的公眾表示,通過VR眼鏡觀看的某明星現場演唱會視頻,如同置身演唱會現場——360度全景展示,既能看見臺上明星表演,又能看見全場觀眾,抬頭可見現場燈光等。
該VR企業工作人員表示,VR有望帶來顛覆性改變,未來可應用的領域非常之多,游戲、影視是一方面,還有房地產、電子商務等多個行業,比如網購者以前只能通過圖片平面展示某個物品,通過VR技術可以立體呈現某個物品。無疑,這要直觀得多。
不過,該工作人員也表示,國內VR技術比國外至少慢了兩三年,國內VR呈現出的畫面質量不太好,限制了相關應用。
路通科技展示了如何通過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即建筑信息模型)技術實現工地的智能防汛工作。該公司總工程師黃成明表示,通過對某個地塊大量基礎數據的采集,根據雨量大小,能準確預測不同地方積水情況,從而適用不同的防汛預案。
黃成明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現在很多地方政府都具備了BIM平臺,很多地塊通過三維影像能直觀呈現出來,且圖像背后集合了大量基礎數據。開發商基于BIM平臺,能直接規劃建模;政府部門能方便進行老城拆遷、防汛等多項管理工作;開發商和政府基于BIM這一直觀平臺,能方便達成共識。
據了解,除上述企業外,華為、騰訊、中興、中國電子等企業均在博覽會設有展臺,如騰訊現場展示了北京城區實時人流熱力圖,較直觀地反映當天哪些地區人員分布較為密集,哪些地方人群較少。
通過這些最新手段應用,城市的管理效率有望提升。有參展企業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實時反映人員、交通等數據,在很多活動現場應用較多,這樣能方便活動方進行現場管理,能高效進行人員疏散、減少安全隱患等。
利用市場的力量
不過,也有現場參展企業直言,智慧度有待改善。
某主打“智慧民生”的參展企業,意在將養老、醫療、消費、水電繳費等民生相關功能集合到移動app端。
其中,養老、醫療等服務將依托于社區,具體內容包括可在社區范圍內進行諸如心率、血壓等簡易體檢。該參展企業相關負責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目前主要就是方便社區簡單體檢,在app端養老醫療平臺還會發布醫療養生等資訊,后續如何發展還在進一步研究。
某大企業參展平臺展現了包括智慧醫療、智慧交通、智慧教育等系列產品。相關工作人員表示,現在“智慧城市”的概念主要通過安裝傳感器,來進行及時的信息反饋,智慧度確實有待改善。
現場參展的某建筑企業集團相關負責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他們多幫助政府搭建大數據平臺,因為很多大數據平臺主要為決策者使用,有助于決策、方便公共管理。政府大數據平臺前期投入較多,企業在搭建平臺方面并不大能賺錢,要通過其他項目補給,利潤主要來自于基建項目。
政府層面在進行智慧城市建設中,也存在一些困惑。沈陽大數據管理局副局長李瑩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沈陽通過大數據管理局整合了各個部門的數據,一致對外與企業進行合作。但現在很多企業用同一套方案在不同地方游說,沒有考慮具體城市的特點,比如沈陽和北京的交通狀況就有很大區別,沈陽智慧城市建設還要系統討論研究。
智慧城市建設中,問題仍然不少。如果希望發揮智慧城市的真正作用,需要把更多的應用從政府公共管理中擴展出去。因為,滿足市場的需求,才是快速發展的根本。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中心原主任、智慧城市聯盟理事長李鐵在“2016年中國智慧城市年度會議”上表示,很多城市政府把智慧城市建立在一種政績觀的基礎之上,這里存在很大問題。因為智慧城市不僅涉及政府管理水平提高,更關系到城市居民怎么樣通過市場化程度來滿足各方面的需求。政府公共服務管理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但不是智慧城市的全部。
李鐵表示,國際經驗表明,很多時候企業發揮的作用遠超政府,企業會把各種科技手段,創新利用到極致,因為它有市場和利益的需求。政府在這個過程中可運用PPP方式來購買企業的服務,這才是智慧城市發展的正途。
破除信息壁壘
2012年到2015年,我國已經批準了三批智慧城市試點名單,有將近300個試點城市,投資總額超過萬億。“十三五”期間,我國還將推出100個新型“智慧城市”試點。
國開東方城鎮開發投資有限公司總裁王軍指出,現在我國大多數智慧城市建設還在探索階段,以提供局部的、單一渠道的、基礎性的公共服務者居多,橫向的交通、醫療、環境、安全等智慧子系統的協同、共享的整體性建設是比較少的。信息資源整合還缺少高水平的標準法規的保障。
破除信息壁壘,仍然是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的老問題。中央網信辦信息化發展局副局長張望指出,推進智慧城市建設要一手抓新技術應用,一手抓體制機制創新,要打破信息壁壘,消除信息孤島,減少治理孤地,提高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務水平。
李瑩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現在由于部門條塊分割,體制上實現部門信息互通有一定難度。他們正在通過具體項目來推進部門數據融合,比如在“智慧醫療”項目建設方面,可以調動衛計、社保等不同部門數據為具體項目所用。
地方也在不斷探索融合。如浙江金華在市政府層面設立智慧城市領導小組,來協調相關數據,將吃、出行、玩、公共服務等多種信息,整合到智慧城市這個大平臺上來。
今年以來,我國加強了部際協調工作,5月份國家發改委和中央網信辦聯合印發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部際協調工作組2016到2018年的工作任務分工,對22個部門具體工作進行了分工。
此外,企業間也需要融合。李鐵表示,每個企業都力圖把自己說成是智慧城市的代表,這就是所謂“碎片化”的智慧。現在很多城市只請一個企業來做智慧城市規劃,企業就容易放大企業利益。事實上,所謂的智慧城市是無數個智慧功能的整合,系統性的整合。這方面要發揮企業的主動性,實現跨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