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今年入夏以來的多場連續大暴雨導致了眾多城市先后開啟“看海模式”。上個月末,武漢累計降水已經突破武漢有氣象記錄以來周持續性降水量最大值。持續降雨導致武漢發生特大洪水,全市交通癱瘓學校停課,火車站被淹,地鐵如瀑布。7月20日,北京暴雨。多處路段積水嚴重,交通嚴重受阻。有網友在微博貼出“雨中故宮”照片,調侃要去“故宮看海”。然而,由于故宮擁有較完善的排水系統,故宮并未形成積水。
故宮未形成積水這件事有關歷史原因,也有關工程人員的專業水平。而目前在眾多大中城市地下排水管道基本定型的現狀下,去進行徹底的下水道改造也并不現實,那么如何進行及時、有效的檢測與監測,達到后期的管網優化,并與智慧城市概念接軌,其實更值得去深入研究。
那么目前有哪些關于下水道優化甚至智能化的案例值得去借鑒呢?
首先一個消息來自內澇首發城市--武漢:國內第一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智能無線管道機器人在漢“誕生”,可無線操控機器人在管道內的工作,并將檢測結果實時反饋在電腦上。
該管道機器人由武漢本土企業武漢中儀物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研制,其身高20厘米,有6個獨立驅動的輪子,可靈活穿越150mm到2000mm口徑的管道。腦袋上安裝的攝像頭可以360旋轉、變焦,管道破損、堵塞、滲透等情況都一目了然。
相比之前拖著“尾巴”的機器人,這次最大的亮點在于,只需一臺筆記本上安裝檢測軟件后,可輕松完成機器人在管道內前進、后退、轉彎以及越障等操作。此外,機器人攝像頭的前視、后視畫面同時顯示在電腦上,其中前視鏡頭清晰度較以往提高了9倍。
“以1公里的管道為例,機器人約兩小時就能檢測完成。”武漢中儀物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鄭洪標表示,智能管道檢測機器人大大縮短了人工檢測的時間,還可實時將檢測數據反饋到電腦。
當前,國內對管道的檢測,基本都是人工下井,而一些管道存在有害氣體,威脅工人安全。“管道‘機器人’”的誕生,改變了傳統的人工檢測模式,“管理人員坐在辦公室里就可實時監測轄區內管道情況。”工作人員介紹,“不僅方便管道檢測,還可以檢測偷排現象。”
目前,該智能管道檢測機器人已在武漢、上海、鄭州等多個城市投入使用。
而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紐約市,當地環境保護局已經在市內大量下水道井蓋下方安裝電子監視器,監控水流情況,提高全市下水道的運行能力。即當下水道堵塞水流水位高于警戒線時,監視器會發出警報,以便有關人員及時檢查疏通。紐約市環境保護局資料顯示,紐約市下水道總長約1.2萬千米。近年以來,紐約市政府對下水道系統進行了一系列大規模維修改造工程。早在2002年,紐約就建立了全市下水道電子地圖,可顯示市內所有下水管道和相關設施。為期兩年的42千米下水道清淤工程清除垃圾約1.3萬噸。在未來幾年,紐約市還將投入20億美元用于下水道改造。
除了防洪作用之外,對下水道的深入研究甚至可以涉及到城市衛生系統的優化。比如美國馬薩諸塞州的一個團隊正在為一個雄心勃勃的項目打基礎,該項目希望能通過追蹤某一城市居民的生物和化學廢物,來了解整個城市的健康狀況。最終,他們將在下水道里放置自動取樣器,讓坎布里奇市的下水道變成“智能下水道”。
下一階段將更加自動化。領隊Ratti 和他在MIT感知城市實驗室的團隊目前正在設計下水道井蓋大小、跟人腿一樣高的機器人,讓它們在下水道中取樣。通過使用一款定制的智能手機應用,研究人員們可以遠程控制機器人取樣,并將數據傳輸到一個詳盡的下水道取樣信息系統中。這些機器人的功能主要是收集,不過研究人員們希望能嵌入測量溫度、水流和其他參數的傳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