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级在线观看,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亚洲,免费一级欧美大片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智慧城市產業動態 → 正文

智慧城市建設七種商業模式與未來三大判斷

責任編輯:editor005 作者:楊冰之 |來源:企業網D1Net  2016-07-26 13:58:17 本文摘自:中國鋼結構資訊網

智慧城市建設的七種商業模式

國家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提出"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國家發改委提出"要推進城市綠色發展,推進智慧城市發展,開展100個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并提出了幾條要求:為民服務全程全時、城市治理高效有序、數據開放共融共享、經濟發展綠色開源、網絡空間安全清朗。

政府部門提出智慧城市發展目標的意愿是好的,但是一個事業如果找不到好的商業模式是很難持續的。從2010年上海世博會開始,寧波率先提出智慧城市以來,在這6年時間,我們探索智慧城市的發展模式,主要是以下七種模式:一是官辦官營,政府自己做,如政府信息中心、OA系統,包括道路交通監控系統等;二是官辦民營,政府自己做不了,委托一家公司幫助建設運營;三是官民合辦,政府和運營商共同出資,共同擁有,運營商負責運營;四是官管民營,政府管理和民間經營。政府指導,運營商負責投資、建設、運營;五是民辦民營,運營商獨立負責項目的投資、建設、維護和運營,如智慧社區建設;六是BOT模式,主要適用于政府云建設。即政府牽頭,通過市場化的方式吸引企業投資建設,投資方在建成后的一段時間內擁有經營權,到期再由政府收回管理經營;七是聯合建設運營,多家企業聯合負責智慧城市的投資、建設、維護和運營。從目前這7種主要的商業模式來看,很難說清楚每個模式的優劣勢,只能說對某一項目而言,最適合、最具有生命力、最有效力、最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就是最好的模式。

經過6年的時間,智慧城市的建設環境正在發生持續性變化,目前可以有三大判斷,中央網信辦提出了兩大判斷,即"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后面還要加一句"過不了互聯網關就過不了時代關"。我們的城市發展要過時代關,就要過互聯網關,過互聯網關就要與智慧城市發展緊密聯系。所以智慧城市建設如果沒有互聯網智慧、互聯網模式也是很難過關的。智慧城市絕對不是靠硬件系統或軟件系統就能運營好的,而是要靠網絡和平臺深深嵌入和相互促進發展。所以這是把我們推進一個新的時代,需要依靠"互聯網+"來過時代關。任何一個組織、個人、團體、企業如果做不好"互聯網+"這篇文章,就很難過互聯網時代關。不管是我們在座的企業家還是普通工作者,不管是做軟件、還是做硬件、做服務還是做產品,都要去好好思考如果來過"互聯網+"這個時代關。

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三個新"與"三個大"

智慧城市建設環境正在發生持續性變化,還體現在"三個新"。我們在"互聯網+"這個大環境下,首先,我們進入了"互聯網+"時代"新體系",整個信息技術的改變正在重新構建社會價值,也就是說過去不值錢的東西現在變得更值錢,過去值錢的東西慢慢在變得不值錢;價值體系、競爭要素的變化,使我們的服務形式也在發生變化,這些都是在新的時代發生,在當下發生的。第二,智慧城市建設有"新趨勢",我們要創造新的思維,把政府、企業、公眾結合成為一個大整體,從生態化視角去審視和建設智慧城市。第三,十三五期間智慧城市建設面臨"新挑戰",智慧城市建設需要政府,但絕對不能單靠政府,要實現開放、共享、共建,激活企業和社會的創造力,形成建設合作大模式。

智慧城市建設外部環境正在持續變化,還體現在"三個大"。第一個"大"是,大量的適應WEB2.0應用習慣的網民,我國手機網民在2015年是6.2個億,他們習慣用移動互聯網的方式來傳播、享受信息服務。我們智慧城市的服務如果與移動互聯網不相關聯,它的價值就很難進一步發揮出來。第二個"大"是,大量的構建在互聯網上的服務需求,包括秒殺、零距離、一站式的服務,這需要在各個服務鏈條上的人都要有互聯網思維。第三個"大"是大量的信息資源與服務平臺,如BAT、滴滴等。

智慧城市度過興奮期,但還在尋找新的興奮主題

我對智慧城市整體判斷是:智慧城市已經度過興奮期。從2010年開始,我們看到了很大一波興奮潮下的智慧城市建設現象,經過6年時間已經度過了這個興奮期,但是我們做智慧城市的一批人還在尋找刺激興奮的主題。經過6年的探索和建設,我們可以看到智慧城市的概念已經得到普及甚至稍顯過時,否則我們也不會提"新型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剛剛建了三四年還不夠新嗎?是很新的,但為什么還覺得不夠新,還需要提出"新型智慧城市"?最大原因是當下智慧城市建設績效顯得差強人意。

智慧城市建設中技術以大雜燴的方式進入,很多IT企業都貼標簽為做"智慧城市建設運營和提供總體解決方案",但是可能只是在智慧城市建設中做了非常小的一塊,或者在某一點做了一些事情,但是在找全方位的應用時候總是有些無力。我們還只是在做某些局部的、一些細節上的事情,離實現整個城市的智能化、智慧化還有很大差距。

政企合作模式在多方探索,我們剛才講了七個模式但還在探索,因為目前還不成熟、還未穩定。智慧城市建設馬上面臨的問題,到底是自己做,還是找人做,還是外包給企業做。那么他們能不能做,或者能不能做好?所以我們企業家在做智慧城市時候,也面臨著很多困惑,因為成熟穩定的商業模式還有待發掘。

智慧城市開展試點應用遍地開花,目前住建部有300多個試點,發改委也進行了100多個試點,但是在這些試點中,哪些建得好,好在哪里并不能說清楚,其中被多方認可的試點還屈指可數。所以當媒體問我哪個城市智慧城市做的好的時候,我只能說某個城市在某方面做了比較有效的探索,出現了比較好的效益,但很難回答全方位做的都比較好的城市有哪些。

什么是好的智慧城市商業模式

我們今天講新型智慧城市發展路徑,目前智慧城市長期發展仍然面臨多方面挑戰,商業模式必須得到解決。這里我主要提三個觀點,第一,智慧城市是一個多方合力的工程,不是任何一方唱獨角戲,也不是"雙人舞",政府即使財力雄厚光靠自己也建不好智慧城市,政府與企業合作效果好,智慧城市效果也很難發揮出來,必須由政府、企業、市民的三個主體充分參與,必須營造一個三方受益的共贏局面,必須要加快設計對三方有明確效益的應用場景;你跟政府談項目的時候,要告訴政府我做完之后對政府、對百姓、對我自己的好處,并且說出來就要做出來,效果也要檢驗出來。如果做出的應用讓政府和老百姓都不適用,那必定是個無效的東西。所以,這里我要強調一下,一個企業如果僅靠賣概念、賣技術,沒有商業模式是很難成功的。要盡快擺脫賣設備、賣技術的思維,要找到它的真正效果。

智慧城市要盡快打破政府財政單一投錢、企業盡想賺"短平快錢"、市民不想掏任何錢的格局,我們看到在一些智能社區中做了一些試點工程,這些工程聽起來很美,看起來也很美,運營起來也不錯,但是卻無法持續,這是因為找不到有效、自愿的買單者是很難持續的,因此需要形成一個持續運營、多方收益、不斷改善的商業模式;智慧城市很多項目絕對不是做一錘子買賣,我們看到有些公司做了很多項目,但是說不出來哪些是成功的。做的項目能不能帶我們去參觀,不敢說。這樣的企業是自己砸自己的牌子。要做一些好的項目必須要形成一個持續運營、多方收益、不斷改善的模式,不是單憑技術的好壞。

智慧城市項目選擇不是政府拍腦袋決策,也不是企業滿足需求服務、市民袖手旁觀的格局,沒有市民的廣泛參與、沒有形成共治,就難以形成廣泛的社會效益。智慧城市必須要調動廣大服務對象的參與和應用,才能有最大的效應。目前智慧交通做的最好的是哪個城市,老百姓感受最好的就是高德地圖、百度地圖、滴滴、優步等。所以市民的廣泛參與的智慧城市項目才是好項目。

智慧城市商業模式必須由三方形成一個穩定、長期、有可預見前景的交易結構。商業模式本質是交易架構,其實不難也不神秘,必須形成多方參與共贏的結果,這樣就是好的智慧城市商業模式。

構建智慧城市商業模式,政府怎么做?企業怎么做?

當前智慧城市建設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用傳統的思路建設智慧城市。大多數智慧城市建設的主導者是政府,沒有考慮更多的盈利要求。還有很多地方沒有按照市場化進行操作,產品服務和用戶實際需求脫節,做的東西老百姓不是很喜歡,不會用。整個體系還不夠開放,市場生態還未建立,比較混亂。

所以智慧城市商業模式要解決三個關鍵問題:"是什么",那就是建設模式、運維模式、盈利模式;"誰來做",主要是誰主導,就是政府引導、企業主體、社會參與;"怎么做",就是要利用互聯網思維、要階段性突破、要實現持久性努力。

智慧城市發展必須考慮可持續發展問題,進一步釋放數字紅利和制度紅利。智慧城市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考慮智慧城市發展可持續發展問題,必須進一步釋放數字紅利和制度紅利。新型智慧城市就是"新"在數字紅利。因為新一輪的技術變革在創造大量的數字紅利,同時也加速淘汰傳統的IT結構和運營模式。所以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使智慧城市價值體系發生變革。我們怎么把新的東西建立好,而不是按照舊的思路、框架建設智慧城市。政府改革和城市管理模式的變化在不斷創新服務模式,如何持續釋放制度紅利,通過改革來破除制約我們智慧城市發展的制度障礙。智慧城市建設,最終落腳點是提升城市競爭力和創造更多的社會福利;能夠吸引更多資金、技術、人才和信息的集聚。在我看來,智慧城市最重要的考核指標是能否吸引和留住年輕人的能力。如果一個城市通過智慧城市建設,能夠把大量年強人吸引住、留下來,那么這個城市就成功了,因為年輕人是城市的未來。如果花很多錢來完善基礎設施等,但沒有吸引、留住年輕人,那么這個智慧城市建設就是失敗的。

要探索可持續發展的智慧城市商業模式,在參與渠道上要推進多主體參與,比如本地與外地、政府與企業、資本與技術、項目與市場等合作推進;在運營模式上,要推進多元發展模式,處理好長期與短期、局部與整體、外部與內部的關系;最終要產生服務績效,我們的服務要接地氣,老百姓用得起、用得上、用得好。所以智慧城市要可持續發展必須形成內生增長機制。智慧城市建設應用應該直接與市民服務感知緊密度,產業發展關聯度,城市競爭力支撐度相關系。

助力構建智慧城市商業模式,政府要怎么做?首先政府需要的心態:學習互聯網、擁抱互聯網、應用互聯網、發展互聯網。"互聯網+"城市約等于智慧城市,"互聯網+"做不好,智慧城市也做不好;第二,政府需要的格局,要大局觀、時空觀、未來觀、創造互聯網新空間;第三,政府需要的思維:平臺思維、善于整合資源、盤活存量、創新應用 ;第四,政府需要關鍵的能力:政府要具備運營平臺能力,未來經濟越來越傾向平臺經濟,所以用互聯網技術、思維、模式、營銷手段做好服務推廣。

構建智慧城市商業模式,企業要怎么做?首先,合作要轉型--從向政府要項目和要資金轉為向政府合作共同開發項目和獲取資源;其次,心態要端正--從一單生意模式走向持久合作持續運營的服務模式,真正解決城市發展問題;再次,評價要完善--評價智慧城市供應商不再只是做了多少單,而是系統是否還在用,效果如何?持續收益如何?第四,能力要提升--要成為"城市綜合發展解決商",構建全業務能力、全領域服務能力、全鏈條支撐能力。

智慧城市建設從2010年開始,到目前已經6年,在這期間,我們看到智慧城市波瀾壯闊的一面,也看到企業、政府孜孜不倦探求的一面,同時我們也清晰地看到智慧建設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智慧城市建設需要政府的智慧、企業的智慧和公眾的智慧凝聚在一起,形成合力共進,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智慧城市建設少走彎路,加快步伐,這樣能使我們中國城市發展邁向新的臺階,也使我們中國經濟社會和文明進步出現一個新的高度。

關鍵字:商業模式城市建設

本文摘自:中國鋼結構資訊網

x 智慧城市建設七種商業模式與未來三大判斷 掃一掃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當前位置:智慧城市產業動態 → 正文

智慧城市建設七種商業模式與未來三大判斷

責任編輯:editor005 作者:楊冰之 |來源:企業網D1Net  2016-07-26 13:58:17 本文摘自:中國鋼結構資訊網

智慧城市建設的七種商業模式

國家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提出"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國家發改委提出"要推進城市綠色發展,推進智慧城市發展,開展100個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并提出了幾條要求:為民服務全程全時、城市治理高效有序、數據開放共融共享、經濟發展綠色開源、網絡空間安全清朗。

政府部門提出智慧城市發展目標的意愿是好的,但是一個事業如果找不到好的商業模式是很難持續的。從2010年上海世博會開始,寧波率先提出智慧城市以來,在這6年時間,我們探索智慧城市的發展模式,主要是以下七種模式:一是官辦官營,政府自己做,如政府信息中心、OA系統,包括道路交通監控系統等;二是官辦民營,政府自己做不了,委托一家公司幫助建設運營;三是官民合辦,政府和運營商共同出資,共同擁有,運營商負責運營;四是官管民營,政府管理和民間經營。政府指導,運營商負責投資、建設、運營;五是民辦民營,運營商獨立負責項目的投資、建設、維護和運營,如智慧社區建設;六是BOT模式,主要適用于政府云建設。即政府牽頭,通過市場化的方式吸引企業投資建設,投資方在建成后的一段時間內擁有經營權,到期再由政府收回管理經營;七是聯合建設運營,多家企業聯合負責智慧城市的投資、建設、維護和運營。從目前這7種主要的商業模式來看,很難說清楚每個模式的優劣勢,只能說對某一項目而言,最適合、最具有生命力、最有效力、最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就是最好的模式。

經過6年的時間,智慧城市的建設環境正在發生持續性變化,目前可以有三大判斷,中央網信辦提出了兩大判斷,即"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后面還要加一句"過不了互聯網關就過不了時代關"。我們的城市發展要過時代關,就要過互聯網關,過互聯網關就要與智慧城市發展緊密聯系。所以智慧城市建設如果沒有互聯網智慧、互聯網模式也是很難過關的。智慧城市絕對不是靠硬件系統或軟件系統就能運營好的,而是要靠網絡和平臺深深嵌入和相互促進發展。所以這是把我們推進一個新的時代,需要依靠"互聯網+"來過時代關。任何一個組織、個人、團體、企業如果做不好"互聯網+"這篇文章,就很難過互聯網時代關。不管是我們在座的企業家還是普通工作者,不管是做軟件、還是做硬件、做服務還是做產品,都要去好好思考如果來過"互聯網+"這個時代關。

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三個新"與"三個大"

智慧城市建設環境正在發生持續性變化,還體現在"三個新"。我們在"互聯網+"這個大環境下,首先,我們進入了"互聯網+"時代"新體系",整個信息技術的改變正在重新構建社會價值,也就是說過去不值錢的東西現在變得更值錢,過去值錢的東西慢慢在變得不值錢;價值體系、競爭要素的變化,使我們的服務形式也在發生變化,這些都是在新的時代發生,在當下發生的。第二,智慧城市建設有"新趨勢",我們要創造新的思維,把政府、企業、公眾結合成為一個大整體,從生態化視角去審視和建設智慧城市。第三,十三五期間智慧城市建設面臨"新挑戰",智慧城市建設需要政府,但絕對不能單靠政府,要實現開放、共享、共建,激活企業和社會的創造力,形成建設合作大模式。

智慧城市建設外部環境正在持續變化,還體現在"三個大"。第一個"大"是,大量的適應WEB2.0應用習慣的網民,我國手機網民在2015年是6.2個億,他們習慣用移動互聯網的方式來傳播、享受信息服務。我們智慧城市的服務如果與移動互聯網不相關聯,它的價值就很難進一步發揮出來。第二個"大"是,大量的構建在互聯網上的服務需求,包括秒殺、零距離、一站式的服務,這需要在各個服務鏈條上的人都要有互聯網思維。第三個"大"是大量的信息資源與服務平臺,如BAT、滴滴等。

智慧城市度過興奮期,但還在尋找新的興奮主題

我對智慧城市整體判斷是:智慧城市已經度過興奮期。從2010年開始,我們看到了很大一波興奮潮下的智慧城市建設現象,經過6年時間已經度過了這個興奮期,但是我們做智慧城市的一批人還在尋找刺激興奮的主題。經過6年的探索和建設,我們可以看到智慧城市的概念已經得到普及甚至稍顯過時,否則我們也不會提"新型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剛剛建了三四年還不夠新嗎?是很新的,但為什么還覺得不夠新,還需要提出"新型智慧城市"?最大原因是當下智慧城市建設績效顯得差強人意。

智慧城市建設中技術以大雜燴的方式進入,很多IT企業都貼標簽為做"智慧城市建設運營和提供總體解決方案",但是可能只是在智慧城市建設中做了非常小的一塊,或者在某一點做了一些事情,但是在找全方位的應用時候總是有些無力。我們還只是在做某些局部的、一些細節上的事情,離實現整個城市的智能化、智慧化還有很大差距。

政企合作模式在多方探索,我們剛才講了七個模式但還在探索,因為目前還不成熟、還未穩定。智慧城市建設馬上面臨的問題,到底是自己做,還是找人做,還是外包給企業做。那么他們能不能做,或者能不能做好?所以我們企業家在做智慧城市時候,也面臨著很多困惑,因為成熟穩定的商業模式還有待發掘。

智慧城市開展試點應用遍地開花,目前住建部有300多個試點,發改委也進行了100多個試點,但是在這些試點中,哪些建得好,好在哪里并不能說清楚,其中被多方認可的試點還屈指可數。所以當媒體問我哪個城市智慧城市做的好的時候,我只能說某個城市在某方面做了比較有效的探索,出現了比較好的效益,但很難回答全方位做的都比較好的城市有哪些。

什么是好的智慧城市商業模式

我們今天講新型智慧城市發展路徑,目前智慧城市長期發展仍然面臨多方面挑戰,商業模式必須得到解決。這里我主要提三個觀點,第一,智慧城市是一個多方合力的工程,不是任何一方唱獨角戲,也不是"雙人舞",政府即使財力雄厚光靠自己也建不好智慧城市,政府與企業合作效果好,智慧城市效果也很難發揮出來,必須由政府、企業、市民的三個主體充分參與,必須營造一個三方受益的共贏局面,必須要加快設計對三方有明確效益的應用場景;你跟政府談項目的時候,要告訴政府我做完之后對政府、對百姓、對我自己的好處,并且說出來就要做出來,效果也要檢驗出來。如果做出的應用讓政府和老百姓都不適用,那必定是個無效的東西。所以,這里我要強調一下,一個企業如果僅靠賣概念、賣技術,沒有商業模式是很難成功的。要盡快擺脫賣設備、賣技術的思維,要找到它的真正效果。

智慧城市要盡快打破政府財政單一投錢、企業盡想賺"短平快錢"、市民不想掏任何錢的格局,我們看到在一些智能社區中做了一些試點工程,這些工程聽起來很美,看起來也很美,運營起來也不錯,但是卻無法持續,這是因為找不到有效、自愿的買單者是很難持續的,因此需要形成一個持續運營、多方收益、不斷改善的商業模式;智慧城市很多項目絕對不是做一錘子買賣,我們看到有些公司做了很多項目,但是說不出來哪些是成功的。做的項目能不能帶我們去參觀,不敢說。這樣的企業是自己砸自己的牌子。要做一些好的項目必須要形成一個持續運營、多方收益、不斷改善的模式,不是單憑技術的好壞。

智慧城市項目選擇不是政府拍腦袋決策,也不是企業滿足需求服務、市民袖手旁觀的格局,沒有市民的廣泛參與、沒有形成共治,就難以形成廣泛的社會效益。智慧城市必須要調動廣大服務對象的參與和應用,才能有最大的效應。目前智慧交通做的最好的是哪個城市,老百姓感受最好的就是高德地圖、百度地圖、滴滴、優步等。所以市民的廣泛參與的智慧城市項目才是好項目。

智慧城市商業模式必須由三方形成一個穩定、長期、有可預見前景的交易結構。商業模式本質是交易架構,其實不難也不神秘,必須形成多方參與共贏的結果,這樣就是好的智慧城市商業模式。

構建智慧城市商業模式,政府怎么做?企業怎么做?

當前智慧城市建設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用傳統的思路建設智慧城市。大多數智慧城市建設的主導者是政府,沒有考慮更多的盈利要求。還有很多地方沒有按照市場化進行操作,產品服務和用戶實際需求脫節,做的東西老百姓不是很喜歡,不會用。整個體系還不夠開放,市場生態還未建立,比較混亂。

所以智慧城市商業模式要解決三個關鍵問題:"是什么",那就是建設模式、運維模式、盈利模式;"誰來做",主要是誰主導,就是政府引導、企業主體、社會參與;"怎么做",就是要利用互聯網思維、要階段性突破、要實現持久性努力。

智慧城市發展必須考慮可持續發展問題,進一步釋放數字紅利和制度紅利。智慧城市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考慮智慧城市發展可持續發展問題,必須進一步釋放數字紅利和制度紅利。新型智慧城市就是"新"在數字紅利。因為新一輪的技術變革在創造大量的數字紅利,同時也加速淘汰傳統的IT結構和運營模式。所以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使智慧城市價值體系發生變革。我們怎么把新的東西建立好,而不是按照舊的思路、框架建設智慧城市。政府改革和城市管理模式的變化在不斷創新服務模式,如何持續釋放制度紅利,通過改革來破除制約我們智慧城市發展的制度障礙。智慧城市建設,最終落腳點是提升城市競爭力和創造更多的社會福利;能夠吸引更多資金、技術、人才和信息的集聚。在我看來,智慧城市最重要的考核指標是能否吸引和留住年輕人的能力。如果一個城市通過智慧城市建設,能夠把大量年強人吸引住、留下來,那么這個城市就成功了,因為年輕人是城市的未來。如果花很多錢來完善基礎設施等,但沒有吸引、留住年輕人,那么這個智慧城市建設就是失敗的。

要探索可持續發展的智慧城市商業模式,在參與渠道上要推進多主體參與,比如本地與外地、政府與企業、資本與技術、項目與市場等合作推進;在運營模式上,要推進多元發展模式,處理好長期與短期、局部與整體、外部與內部的關系;最終要產生服務績效,我們的服務要接地氣,老百姓用得起、用得上、用得好。所以智慧城市要可持續發展必須形成內生增長機制。智慧城市建設應用應該直接與市民服務感知緊密度,產業發展關聯度,城市競爭力支撐度相關系。

助力構建智慧城市商業模式,政府要怎么做?首先政府需要的心態:學習互聯網、擁抱互聯網、應用互聯網、發展互聯網。"互聯網+"城市約等于智慧城市,"互聯網+"做不好,智慧城市也做不好;第二,政府需要的格局,要大局觀、時空觀、未來觀、創造互聯網新空間;第三,政府需要的思維:平臺思維、善于整合資源、盤活存量、創新應用 ;第四,政府需要關鍵的能力:政府要具備運營平臺能力,未來經濟越來越傾向平臺經濟,所以用互聯網技術、思維、模式、營銷手段做好服務推廣。

構建智慧城市商業模式,企業要怎么做?首先,合作要轉型--從向政府要項目和要資金轉為向政府合作共同開發項目和獲取資源;其次,心態要端正--從一單生意模式走向持久合作持續運營的服務模式,真正解決城市發展問題;再次,評價要完善--評價智慧城市供應商不再只是做了多少單,而是系統是否還在用,效果如何?持續收益如何?第四,能力要提升--要成為"城市綜合發展解決商",構建全業務能力、全領域服務能力、全鏈條支撐能力。

智慧城市建設從2010年開始,到目前已經6年,在這期間,我們看到智慧城市波瀾壯闊的一面,也看到企業、政府孜孜不倦探求的一面,同時我們也清晰地看到智慧建設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智慧城市建設需要政府的智慧、企業的智慧和公眾的智慧凝聚在一起,形成合力共進,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智慧城市建設少走彎路,加快步伐,這樣能使我們中國城市發展邁向新的臺階,也使我們中國經濟社會和文明進步出現一個新的高度。

關鍵字:商業模式城市建設

本文摘自:中國鋼結構資訊網

電子周刊
回到頂部

關于我們聯系我們版權聲明隱私條款廣告服務友情鏈接投稿中心招賢納士

企業網版權所有 ©2010-2024 京ICP備09108050號-6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9343號

^
  • <menuitem id="jw4sk"></menuitem>

    1. <form id="jw4sk"><tbody id="jw4sk"><dfn id="jw4sk"></dfn></tbody></form>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岐山县| 新乐市| 弥渡县| 晴隆县| 巩留县| 莆田市| 灵寿县| 赤峰市| 广宁县| 隆安县| 株洲市| 繁昌县| 乐清市| 隆尧县| 龙胜| 迭部县| 大悟县| 崇仁县| 陕西省| 无为县| 惠水县| 朝阳市| 威海市| 长顺县| 紫云| 和顺县| 六安市| 安陆市| 若羌县| 民乐县| 武鸣县| 娄底市| 新泰市| 娄烦县| 长宁县| 肇源县| 蕲春县| 马关县| 凤阳县| 沅陵县| 钟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