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現代化發展帶來了人們對文化需求的激增,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成為打造宜居城市的核心之一。在數字城市向智慧城市發展的浪潮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必然要從數字化向智慧化轉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與智慧城市建設協同發展是時代發展的必然。
公共文化服務的智慧化轉型
在數字化、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將網絡技術、數字技術、信息技術等現代科學技術和傳播手段應用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供豐富多樣的數字文化產品和服務,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是適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數字化建設,是將政府向社會提供的公共文化設施、產品、服務、制度體系、服務方式和運營管理向數字化、智能化形態轉化的基礎性建設工程,凸顯了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之“現代”特征,并以其具備的均等性、透明性、公平性、便利性、快捷性和公民的可參與性特質,構筑起人人共建共享的現代公共文化生活。
自2002年以來,我國的公共文化服務就朝著數字化方向發展。近年來,公益性數字文化建設受到廣泛重視,成為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發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2011年11月,文化部、財政部共同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公共數字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對公共數字文化建設提出了明確的目標任務,即“構建海量分級分布式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庫群,建成內容豐富、技術先進、覆蓋城鄉、傳播快捷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體系,為廣大群眾提供豐富便捷的數字文化服務,切實保障信息技術環境下公共文化服務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2015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要求“結合‘寬帶中國’、‘智慧城市’等國家重大信息工程建設,加快推進公共文化機構數字化建設”。在實踐層面,由文化部主導的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和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計劃,以及由國家廣電總局主導的廣播電視村村通和農村數字電影放映工程等重大文化工程順利實施,共同構成了覆蓋全國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網絡,顯著擴展了我國公益性數字文化服務的覆蓋范圍。
隨著信息技術、網絡技術和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20世紀末到2l世紀初所發展的“數字地球”和“數字城市”,已經逐步被“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所取代。智慧城市是運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空間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促進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和服務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智慧城市的建設必然導致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由數字化向智慧化轉型。從智慧城市的建設來說,其核心就是推進信息科學技術在城市建設與公共服務體系的應用,其目標就是不斷提升城市的創造力,不斷滿足人們的文化生活需要。其中,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是衡量智慧城市建設水平的重要標準。從建設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來說,信息化技術的快速發展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了大量的機遇和便利,新的技術和產品不斷地涌現,文化服務的載體和形式正在以驚人的速度被刷新。在這種形勢下,對傳統公共文化服務的變革迫在眉睫,借助信息化科技打造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大勢所趨。
公共文化服務與智慧城市協同發展
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從數字化到智慧化的轉型,促進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與智慧城市建設協同發展,可以從根本上解決我國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水平低等問題,可以加快滿足人們多元化的文化需求,保障公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文化權益,對于促進文化領域的發展意義深遠。
首先,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與智慧城市建設協同發展,有利于健全我國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伴隨著經濟社會改革的縱深發展,我國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面臨基礎薄弱和數字化程度低等難題。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的文化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已初見成效,但面臨著文化資源分散、利用率低的現狀。公共文化服務與智慧城市建設協同發展,對健全文化傳播服務體系、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進一步適應和滿足城鄉居民的現實需求提供了物質載體。
其次,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與智慧城市建設協同發展,有利于實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務與智慧城市建設協同發展,不僅可以推進中國文化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還可以徹底改變長期以來我國文化信息資源存在的城鄉及地區之間差距巨大的現狀,為各級政府文化部門打通快速文化傳播通道,改善偏遠落后地區信息閉塞狀況,以及為廣大農村地區及時獲取和利用豐富的優秀文化資源創造技術條件。
最后,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與智慧城市建設協同發展,有利于提高政府文化管理部門的工作效率。應當說,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與智慧城市建設協同發展,是對政府傳統社會管理和服務方式的一種變革,通過數字傳播技術在公共服務中的運用,逐步打破政府文化部門內部的界限,跨界創新的整體性治理模式無疑可以有效提高行政績效水平。
協同發展的現實路徑
要實現我國公共文化服務跨越式發展,更好地適應和滿足人們多元化、多樣式、高品質的文化需求,政府必須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在公共文化服務中融入智慧城市的建設理念、智慧城市的建設思維和智慧城市的建設成果,運用高新技術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模式。這就要求中央政府和各級地方政府加強文化建設頂層設計,創新文化工作機制,開發能夠引領文化發展的核心技術和關鍵產品。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形成智慧城市建設與公共文化、文化產業高端融合的協同發展。
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與智慧城市建設協同發展是指,各級政府文化部門通過以移動技術為代表的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通過互聯網、有線/數字電視、衛星、電子政務網、移動通信等多個數字傳輸渠道,利用計算機、電視、投影、移動播放器、手機等豐富的終端服務設備傳送數字文化資源、開展技術創新和服務,達到中央、省、市、縣、鄉的數字資源同步共享,實現全面感知、泛在互聯、普適計算與融合應用,最終實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無邊界化和大眾化。
第一,設計藍圖、制定規劃、完善政策。國家要制定清晰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與智慧城市建設協同發展的戰略,對全國各個區域內公共文化服務從數字化向智慧化轉型進行整體上的合理規劃和指導。第二,創新資金投入機制、引導社會力量參與。要順利建成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必須建立科學合理的財政投入長效增長機制,提高投入績效。通過財政資金的基礎性投入,引導企業資金、社會資金、金融資產、風險基金等進入現代公共文化建設領域。第三,加快硬件基礎設施建設。中央應因地制宜、有序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智慧化,尤其是電子信息化水平勢在必行。第四,建設“智慧文化”服務體系。要因地制宜,探索通過智能手機、便攜式計算機等移動終端和新媒體的集成應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新模式,重視技術服務的穩定性、安全性、可靠性、便捷性和區域普適性,延伸服務方式和服務領域,實現對公眾文化產品的普惠和精準投放。第五,優化文化服務領域人才隊伍。建立專門的人員培訓資金,開展有計劃、有針對性的高新技術使用培訓。要加大科技素養考核力度,將考核與人員晉升、工資待遇相掛鉤,倒逼公共文化服務人員自覺學習和應用高新技術。第六,建立反饋評價機制。切實改變只管投入、不重產出、不顧績效的投入方式,建立“規劃—預算—投入—產出—評估”的公共文化財政投入經費管理考核辦法,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加大群眾滿意度測評方式的應用,并將財政投入績效考核結果與各級政府或公共文化單位的獎懲激勵措施相結合,形成以考核促服務的常態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