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發改委規劃司司長徐林在新型城鎮化發布會上表示,將有針對性地組織100個城市大力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今年作為“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對智慧城市的相關規劃顯示,投資總規模將逾5000億元。
我國經歷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城鎮化建設時期,城鎮化率也從1983年的21%左右提升至了2015年的56.1%,而且我國城鎮化高速進程仍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但是在高速城鎮化的同時,我國城鎮化也出現了許多負面影響。
“城市病”日益嚴重,如城市中的交通擁擠、醫療衛生保障、大量的人口流動、城市管理難度大等問題,都成為城市發展的掣肘。而智慧城市的建設則可以成為有效化解“城市病”的方式之一,這也是國家大力推行智慧城市的原因所在。
智慧城市不等于智能城市或數字城市,而是指城市發展過程中,包括規劃、建沒、運行管理等在內的全方位的整體發展。智慧城市不是單向性的,其時間和空間均具有可擴容性,其發展更著眼于多樣性和長遠性。
因此,建設好智慧城市是一項關系到我國國民經濟轉型、改變發展模式和做創新型國家的最重要的戰略之一,也是擴大國民經濟內需的最重要的拉動力量,將帶來數萬億元的市場大蛋糕。這對產業鏈上的企業來說,同樣是一次重要的發展機遇。
智慧城市的發展現狀與問題
2013年以來,我國已經先后發布了三批智慧城市試點。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6-2021年中國智慧城市建設發展前景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已經有超過500個城市在進行智慧城市試點,并均出臺了相應規劃,計劃投資規模超過萬億元。
從實際效果看,智慧城市在城市交通、醫療、政務管理等領域取得了廣泛成果。今年年是國家“十三五”規劃第一年,目前,住建部正在制定中的“十三五”規劃對智慧城市的投資總規模將逾5000億元。
2011-2016年我國智慧城市投資規模變化情況(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智慧城市理念為未來城市發展展現了一幅美好藍圖,然而作為一種以科技為核心推動力的城市發展戰略,我國智慧城市建設面臨著不少問題。首先,是我國物聯網等核心技術缺乏國家標準。尤其是在關鍵的超高頻領域,標準仍由國外組織控制,若照搬國外組織控制的超高頻領域標準,未來將要支付大量的專利費用,大大增加中國企業的成本。
其次,國家信息安全問題則成為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的首要技術重點。智慧城市建設覆蓋到城市方方面面,與國家信息安全息息相關;而智慧城市理念由國外企業提出,智慧城市建設所需的傳感器網絡、云計算、超級計算等技術目前也主要掌握在國外企業手中,目前中國智慧城市的建設離不開國外企業的參與。
最后則是企業技術研發水平還較為薄弱,進入物聯網領域的企業基本為中小型企業,資金實力相對薄弱,用于技術研發的資金很受限制,企業的技術創新受到影響,還有目前傳感器標簽成本過高。
借力智慧城市建設,地理信息產業迎發展
伴隨著地理信息產業的日益成熟以及下游行業應用的深入,地理信息產業在智能城市建設中將迎來爆發增長需求,其主要細分產業(測繪服務業、衛星導航行業、地理信息系統等)均與智慧城市的發展有著密切聯系。
近年來,我國地理信息產業產值快速提升。2009年以來我國地理信息產業產值每年保持將近20%以上增速。截至2014年底,我國地理信息產業年產值由2009年的931.9億元提升至近3000億元,2015年我國地理信息產業總產值預計超過3600億元。
2009-2014年我國地理信息產業產值規模增長情況(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地理信息產業的發展一方面可以推動智慧城市的建設,而智慧城市的建設反過來也會促進地理信息的發展,它們是一種相互促進的。因此,未來隨著城市化及智慧城市的進一步推廣,智能交通、智能電網、物聯網、通信網絡等等的建設都會大量涉及到地理信息,地理信息產業有望借助智慧城市建設的契機得到長足發展。
智慧城市建設,推動智能交通增長
隨著智慧城市的大力推進,智慧交通得到空前重視。在“十二五”后3年,我國交通投資規模近4萬億元,其中明確提出加快智能交通與信息化建設,智慧交通已上升至國家戰略。在這一發展背景下,地方政府均加大了對智慧交通建設的投入。
目前已有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交通運輸廳(局、委)建立了出行信息服務系統,或依托政府網站建立公眾出行服務欄目,提供出行信息服務。在政策空前利好的情況下,未來的智能交通發展將進一步提速,尤其是城市面將近一步擴大,全國80%左右的地級市都可能會加入到智能交通建設中。
智慧城市政策,利好車聯網多元化
國內已有明確相關政策,將大力支持車聯網發展,并斥巨資投入車聯網的相關研究工作。未來將從產業規劃、技術標準等多方面著手,加大對車載信息服務的支持力度,全力推進車聯網產業全面發展。
從政策扶持角度和產業發展來看,我國車聯網產業將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如商務模式多元化、服務形態多元化、細分市場多元化、主導力量多元化等。因此,隨著智能交通的發展,我國車聯網用戶的規模也將逐年提升,行業滲透率將從2010年的2%,上升到2015年的8%,并在突破8%后進入加速增長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