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智慧城市的國內外發展及其特點,上海社科院信息研究所研究員王世偉給智慧城市作如下的定義:“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信息基礎設施為基礎,以社會、環境、管理為核心要素,以泛在、綠色、惠民為主要特征的城市可持續發展理念與實踐。”
上海社科院信息研究所研究員王世偉
新近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到2020年,中國將建成一批特色鮮明的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是20世紀末,特別是21世紀初以來在全球展開的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創新理念與創新實踐,是創新城市治理方式、改革城市管理體制、完善城市治理機制的新理念和新路徑。智慧城市理念的提出,主要基于人類社會在城市化發展進程中所面臨的各類城市病和安全挑戰,包括人口膨脹、環境污染、交通堵塞、資源短缺、公共安全等;同時也是將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互聯化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于城市治理的積極嘗試,試圖走出一條城市以人為本的創新發展、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新路。
根據智慧城市的國內外發展及其特點,我給智慧城市作如下的定義:“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信息基礎設施為基礎,以社會、環境、管理為核心要素,以泛在、綠色、惠民為主要特征的城市可持續發展理念與實踐。”
我們可以從基礎、要素和特征三個維度來評估城市的“智商”。
首先是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的硬件基礎,這是建設智慧城市的基礎和前提。從國內外智慧城市建設實踐來觀察,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城市規劃以及社區示范,在推進智慧城市建設中所提出的寬帶戰略,在信息化進程中加強下一代互聯網建設,在城市各區域形成就近便捷的無線網點,積極構建城市泛在網的信息地圖,積極推進城市的三網融合和數字經濟,這些都是硬件維度的評估。
其次是社會、環境和管理的三大核心要素。智慧城市作為城市信息化的升級版,更注重信息化基礎設施的整體效益,更注重信息公開和數據共享的水平,更注重智能化對城市自然資源和環境的保護與利用,更注重智能化的技術創新與社會、經濟、文化之間的互動,更注重參與式的城市社會管理與服務的創新,更注重城市社會治理中的精細化水平,更注重城市公共安全的防范能級。智慧城市給碎片化的城市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的整合協同提供了機遇,給各自為政的信息孤島的統一共享提供了平臺,給分散阻斷的數據煙囪的深度融合提供了通道。這些都是要素維度的評估。
第三是泛在、綠色和惠民的主要特征。智慧城市向人們描繪了跨越時空和載體的隨時、隨地、隨意、隨形的市民生活與工作新形態,也向人們展示出了一幅更聰明、更高效、更綠色的城市管理與服務的新愿景。智慧城市以城市互聯網的創新理念,將節能低碳、生態文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城市綠色發展新形態落到實處。數字惠民是智慧城市建設的精髓所在,廣大市民在住有所居、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憩有所旅中將更有獲得感,可以體驗智慧城市所帶來的無線泛在、立體互聯、就近便捷、移動融合、精細互動的城市管理與服務,彰現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發展宗旨。這些都是特征維度的評估。
歐盟提出的智慧城市六大坐標在全球智慧城市建設的發展中不僅提出時間早,而且它將智慧城市看作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綜合助推器,從經濟、信息、環境、公眾、居住、管理等城市發展中最核心的六個維度對智慧城市的發展做出了愿景式的評估,對全球智慧城市建設是一個先導和示范。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智慧城市建設是城市的通體創新和綜合性變革,并不僅僅局限于技術的層面。當然,隨著智慧城市在全球的深入發展和理論研究的進展,對歐盟的六個維度還可予以完善,如城市的安全防范與治理等。
由于智慧城市是以信息技術為建設基礎并將其作為發展引擎,所以在人們的印象中,智慧城市就是信息城市、數字化城市;同時,即使在學術界,也有學者認為智慧城市就是智能城市。這種理解的不同也來源于與智慧城市相對應的中英文的理解差異。智慧城市有兩個對應英文詞:一個對應詞是“smart”,源于西日耳曼語系,與德語中的“激痛”有關,在古英語中意為引發劇烈疼痛,后引申為鋒利、尖銳之意,并進一步引申為思維敏捷等釋義,現在“smart”一詞用得最多的義項是智能,解釋為智能型的,并能獨立工作的技術設備。智慧城市另一個對應英文詞是“intelligent”,意為智能的、聰明的。故有學者認為采用“智能城市”的中文譯名更適合。但從smart所對應的中文“智慧”而言,意為對事物的認知、應對和創新的聰明才智及應用能力,也作智惠;較之智能城市,智慧城市更能體現出智慧城市的靈性、豐富性以及深入淺出的傳播力,也已為國內外政策文件、業界和學界的廣泛認同。如前所述,智慧城市(smartcity)已超越了智能技術的層面,盡管智能技術是智慧城市的重要基礎,但智慧城市的創新發展已不能用少數幾個行業的智能化來解讀。智慧城市簡言之就是更聰明的城市,是全球城市趨向全面深度智能化進程中所實施的創新驅動發展和城市可持續發展所采取的明智應對的方法。2014年8月,國務院八部委聯合印發的《關于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智慧城市將實
現公共服務便捷化、城市管理精細化、生活環境宜居化、基礎設施智能化、網絡安全長效化。2016年2月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指出,要推進城市智慧管理,促進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與城市管理服務融合,提升城市治理和服務水平。這樣豐富的智慧城市建設方向顯然已不是“智能城市”一詞所能涵蓋的。
與“信息城市”相比,智慧城市沒有停留于信息技術的層面,而是將技術融入城市化,在城市化的進程中注重社會管理、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市民參與、生活品質,將信息化中構建的信息系統發展成為一體共享、無所不在的互動感知網絡。與“數字城市”相比,智慧城市的內容更為豐富并更具可持續性;智慧城市實現了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互聯化的深度融合,將著力點聚焦于社會、環境、管理和市民的生活工作質量,較之數字城市更具有科學發展建設的高度。如有學者提出,在上海建設智慧城市的進程中,測繪地理信息將在數字城市的基礎上,建立起可視化、可量測、可分析決策的智能化時空信息云平臺,這樣的視野較之數字城市就顯得更高、更遠、更深。
智慧城市的基礎是新一代信息技術,其中寬帶作為信息通信技術的基本力量,國內外許多城市都在這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我國,“寬帶戰略”已從部門行動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為國家戰略性公共基礎設施,這是中國智慧城市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果。
智慧城市有諸多發展模式,較為典型的有美國紐約的數據開放模式、丹麥哥本哈根的低碳發展模式、加拿大溫哥華的綠色發展模式、韓國仁川松島的數據驅動模式、新加坡的智慧國模式等。上海在舉辦2010年世博會期間,曾專門設立了“城市最佳實踐區”,其中包括西班牙馬德里、英國倫敦、德國漢堡、中國的寧波滕頭、成都活水公園、上海的滬上生態家等14個國內外的建設案例,還有32個展館案例、27個其他展示案例,可謂精彩紛呈,大致展示了全球智慧城市建設的各個方面,許多都具有可復制的經驗。
理想中的智慧城市可以用五個“更”來表示:一是城市更聰明,二是政府更高效,三是企業更智能,四是市民更便捷,五是城市更宜居。例如,全球氣候變暖和難以預測的極端天氣給城市的管理帶來的巨大的挑戰,洪水災害便是其中的一大安全隱患。2013年,中歐各國洪水肆虐,有些地方遭遇了500年未遇的世紀洪災。但人們驚奇地發現,在洪水中形成了一排排金屬防洪墻,這些金屬部件平時存放在倉庫中,由計算機進行數據管理,一旦出現洪災,這些金屬部件將運至洪水來犯之地,由后臺的計算機對金屬墻體進行升降的自動控制。這種智能化的防洪設施與智能化的管理方法,使捷克的布拉格市免遭洪水的侵襲。體現出更聰明城市的智慧治理理念和實踐應用。
智慧城市在實踐中所面臨的障礙和問題主要反映在三個方面:一是需要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和宏觀指導。從宏觀層面觀察分析,目前中國智慧城市建設尚存在項目一哄而上、基礎參差不齊、定位各自為政、信息安全缺失等不足,需要在國家八部委《關于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的引領下,對智慧城市的全國發展和城市群發展以及城市域內發展進行科學布局,統籌協調跨行業部門、跨平臺終端、跨運營企業的有關問題,使智慧城市建設本身體現出科學有序的智慧發展。二是需要進一步認識智慧城市發展的內涵精髓。智慧城市是通過城市的智能化來實現城市的靈敏便捷、綠色環保和數字惠民,不能將智慧城市建設停留在產業園區發展和硬件技術的層面,一味追求高端和新穎,動輒推倒重來;需要秉持實事求是的精神,因地制宜,不能好大喜功。應深刻理解智慧城市建設的本質追求就是用最少的資源滿足最大的需求,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新理念在城市治理中的體現。三是需要進一步推進整合互聯。隨著全球各類資源日益緊缺,經濟增長中的集群整合、密度效能就顯得越來越重要。由于缺乏統籌協調,各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設規劃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閉門造車現象,存在資源浪費、效率低下、互通阻隔、城市安全的問題和風險,新興產業、基礎設施、城市管理流程等尚缺乏整合協同和深度融合的標準規范,迫切需要在實踐探索的基礎上進行戰略研究和設計引導,在統籌規劃的基礎上實現城市總系統與各子系統之間的互連互通與對接互動。通過感知、分析、傳輸、平臺、應用的整合協同和智能互連,并構建起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從而真正實現城市信息化的升級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