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兩會上,新型城鎮化作為“十三五”規劃的重要內容,被頻繁地作為重要議題進行廣泛探討。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今后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任務中,有一項重要工作是“推進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越來越多的人有這樣的共識,新型城鎮化的新,是在于“人的城鎮化”,即堅持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以城市綜合承載能力為支撐、以體制機制創新為保障,努力縮小城鄉發展差距,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
這其中要圍繞人的需求打造“安居”、“樂業”的人居環境——“安居”主要體現在提升教育、養老、醫療、住房等民生公共服務以及交通、市政、管廊等基礎設施承載水平;“樂業”主要體現在營造良好就業創業環境,支撐城市產業就業。
智慧城市就是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重要抓手。智慧城市發展到今天,已經告別了過去單純信息技術維度的“智能化”階段。與之相關的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應用已經成為社會治理、經濟運行、民生服務、創新驅動的新動力,與人息息相關的智慧化的生產、生活、生態場景應用也將成為智慧城市發展的落腳點。
我們欣喜的看到,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又進一步指出,“打造智慧城市,改善人居環境,使人民群眾生活得更安心、更省心、更舒心”。這就為智慧城市發展提明了方向,即圍繞人的需求讓城市更宜居宜業。
在這樣的新形勢下,智慧城市下一步發展,有三個突出要點會越來越重要。
1、打造智慧城市需要為“安居樂業”做出頂層設計。
在智慧城市剛剛興起的時候,市場上有很多不同的聲音,不少人是用“項目制”的思路來看待,將之理解為大量資金的投入和一個個項目的基礎設施建設。而還有觀點認為“智慧城市”是高大上的技術,本地更應該偏向于發展傳統產業,忽視了智慧城市應用對解決城市發展問題與需求的創新引領作用。
實際上智慧城市要實現的是一個良性循環體系。首先它要推動產業的發展,比如對傳統產業,智慧城市能夠帶動新技術與傳統產業融合,促進傳統行業的升級轉型;而對于新興產業,智慧城市可以打造智慧的基礎設施環境,為新興產業提供土壤,催生和帶動發展。
其次通過這樣的發展,智慧城市能讓產業聚集,從而實現居民的“樂業”;同時因為有了人的因素,又能進一步帶動城市建設,讓城市的各種設施環境便民、惠民,從而實現居民的“安居”。這是一個正向良性的循環。
因此這樣的系統,需要有頂層設計與產業規劃。可以借鑒的例子是新加坡,其政府連續制定了“智慧國2015”和“智慧國家2025”的整體規劃,目前已經在科技、信息技術、教育、城市發展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在國內,各個城市的實際情況不一樣,對頂層設計的理解和實施也不一樣。軟通動力作為智慧城市的運營商,一直根據本地發展的實際需求,引導地方領導參與頂層設計與產業規劃,推動有良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項目落地。
2、打造智慧城市需要以大數據應用做關鍵點。
大數據的蓬勃發展,可以為信息和資源的互聯互通和共享提供技術支持,有效地增強政府與民眾的互動,打通城市管理中的信息孤島,實現移動應用與大數據的大聯動,最終實現智慧的公共城市環境。
然而現實情況是,政府部門有各自獨立的垂直信息系統,存在數據不統一、標準化程度不高、互聯互通程度不足等問題,跨部門、跨行業的數據信息共享也是難題。
在這樣的情況下,通過數據倉儲和大數據平臺來讓政府各個部門的既有數據庫實現高效互聯互通,不用推倒重來,就能極大提高政府各部門間協同辦公能力,提高為民辦事的效率,同時也能大幅降低政府管理成本。
比如在智慧交通方面,最初的管理部門的思路可能是修更多、更長的路,以及擁有更多的車輛。但是現在,因為互聯網+和大數據的力量,智慧交通的思路會是如何利用現有的資源,提高公路使用的效率,提升車輛共享的水平,在做到便民惠民的同時,也將資源價值最大化。
要實現這樣根本性的改變,還需要智慧城市的實踐者們在技術、服務和運營上有一定的儲備和水平。
3、打造智慧城市需要始終以人為本。
智慧城市的概念和范圍很大,包括民生、基礎設施、產業、政務、可持續發展等方方面面,但最終圍繞的都是人,且必須以人為本。
人是智慧城市的建設者,這是從產業先行的角度出發,在產業發展中以各種方式聚集和培養創新人才。
軟通動力就通過線上加線下的方式在實踐。線上,圍繞業務孵化人才,比如通力眾包平臺,聚集了專業的IT技術人才,通過共享模式,提供分包、眾包的服務。而在企業云服務平臺,人才可以得到技術、設備、信息、數據等服務資源和技術工具。線下,積極打造實體的眾創空間,聚集龍頭企業、中小微企業、科研院所、高校、創客等多方人才資源,對相關人員進行專業培訓輔導,提高其專業素質和能力。
而人作為智慧城市的受益者,主要體現在民生方面,集中在醫療、教育、養老、社區服務、公共安全等領域。智慧城市的參與各方需要協同合作,打造智慧民生類應用,洞察民生需求,優化資源配置,拓展服務渠道,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個性化、多樣化需求,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在不同區域、不同層級和不同群體間的全覆蓋、智能化和均等化。
這要求城市治理與發展的模式發生思維變革,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協調發展,大幅度提高城鎮的宜居、宜業水平。這是軟通動力的出發點,也是我們的宗旨。正因為如此,軟通動力最近幾年在全國近100個城市實現戰略布局,以更好的實現在當地服務于人,貫徹以人為本的思路。(作者:劉天文,系軟通動力創始人、董事長兼CEO)